郦晶晶,成灵英,陈晓芳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脑血栓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由脑动脉主干及皮纸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引起[1]。临床上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经常性头晕、偏瘫、感觉障碍等,同时脑血栓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的发展,脑血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更有80%的脑血栓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临床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干预措施十分重要,综合康复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干预对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脑血栓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03±4.21)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88±4.17)岁,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研究过程,患者均符合脑血栓的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进行本研究。
2.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4周。观察组:患者在发病后的72 h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接受综合康复干预,干预时间为4周,具体如下:(1)肢体功能干预:指导家属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从下到上,从小关节到大关节,2次/d,30 min/次,连续按摩7 d,在此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被动的关节运动(肩关节、肘关节、手指)、抬臀、抬腿、抬头等,之后帮助患者扶物站立,由站立训练逐渐过渡为行走训练,增强患者的肌张力,锻炼其平衡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防止跌倒情况的发生,并避免过度锻炼,鼓励患者卧床时通过健康肢体来辅助患肢进行活动。(2)认知功能干预:积极引导患者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以增强患者的躯体感觉和环境辨认能力,并且有目的性地对患者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训练。(3)语言功能干预:对于失语患者要指导其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由易到难进行训练,逐渐改善语言障碍,刺激感觉性失语患者的耳朵、感觉,促进其发音,对于言语不畅、口齿不清的患者应循序渐进指导其锻炼唇、舌,放慢语速进行交流沟通。(4)行为方式干预:指导患者进行穿脱衣、如厕、洗浴等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并肯定患者的努力和训练效果,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3.评价指标。(1)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重。(2)通过Fugl-Meyer(FMA)评分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四肢运动功能,分数越低肢体障碍越明显。
1.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
2.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分,
脑血栓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伤残率高等特点[2]。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常规康复干预对脑血栓患者的应用效果并不好,因而采取有效、科学的干预措施对脑血栓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的观念受到临床上的重视,其以脑细胞的可塑性和功能的可重建性为理论基础,认为在脑组织损伤后,若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有可能重建侧支循环与神经轴突间的联系,进而促进皮层功能区重组,使运动、神经功能等得到恢复。
有研究[3-4]表明,适度的肢体被动运动能够增加中枢系统对躯体运动信号的接收,同时对中枢神经体统的反复刺激,也可使病灶周围建立新的神经传导通路。而对肌肉、关节、身体平衡性进行训练,能够避免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变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持续性的运动刺激能够使中枢神经发挥代偿作用,可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促进肢体高级中枢控制运动,有利于高级、复杂的运动能力恢复,此外,对认知、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干预,均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对脑血栓患者应用综合康复干预能够改善其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应用效果优于常规康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