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欣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故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故事嵌入教学环节并将讲故事当作具体操作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化,使隐喻的价值观具象化,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许多复杂和抽象学理性的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结合实际的授课经验,就故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探讨和评价。
以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2012级全体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该年级共有22个教学班级,随机抽取6个班级共445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6个教学班级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均采用故事教学法。
1.教学设计。研究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教学专题为例,探讨故事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法为:(1)知识铺垫。该专题分3个篇章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历程,每个篇章分别从经济、生活、教育、思想等各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每个篇章的时代背景等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概貌,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的历史并体会当时人们的生活。(2)故事植入。在进行了简单的知识铺垫后,将故事植入各个知识点,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每个故事及其与相关知识的连接,进而将故事背后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和哲学蕴含具象化,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当时会发生那样的故事,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比如,讲到50-70年代的教育时,通过引用知青下乡的故事,还原当时青年一代的命运,进而引导学生对比两代人的不同理想和遭遇,学会珍视当前的受教育机会。(3)故事总结。在每个故事结束后,授课教师让学生对该故事进行分析,即从故事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后,授课教师再进行总结,并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知识脉络,使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再进一步设置问题悬念,吸引学生对后面的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到了80年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2.评价方法。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结束后,从所选取的6个班级中随机抽取220人进行教学评价调查。由于该课程属专题讲座性质,无统一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客观化的考试,客观评价难度大,故采用主观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情况。通过自编的“‘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教学评价调查表两部分,共13个条目。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98.2%。在216名调查对象中,女生167人,占77.3%,男生49人,占22.7%(注:所抽取样本中女生占绝大多数);农村生源149人,占69%,城镇生源67人,占31%;中共党员11人,占5.1%,共青团员205人,占94.9%。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或卡方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216名学生中,对课程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的有26人(12%),感兴趣的有141人(65.3%),感到一般的有45人(20.8%),不感兴趣的只有4人(1.9%);不同性别(χ2=2.11,P=0.55)、生源地(χ2=3.90,P=0.27)和政治面貌(χ2=3.88,P=0.27)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的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97.2%的被试学生认为教师将故事植入教学内容中,可以帮助其充分吸收课堂所学知识;几乎所有被试学生认为故事教学使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99.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老师引用的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95.8%的学生认为教师引用中国具体的实践故事可以加深其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96.8%的学生则认为故事教学使其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而对任课教师的总体教学效果评价中,非常满意的有82人(38%),满意的有125人(57.9%),感到一般的有9人(4.2%);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总体评价的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n=216,(%)]
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故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同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可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采用故事教学法,表明该教学法具有良好的教学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直接反映和指向当下的国内外形势变迁和政策走向,体现了即时的时空形态,蕴含着丰富和抽象的哲学世界观。同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许多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性理论,如何将抽象的政策理论与一般性知识传授方式和学生的认知习惯相对接,就显得特别重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将抽象和复杂的知识浅显化,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并让学生沉浸其中,最终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亦即,实现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为故事通常不会直接陈述道理,而是将道理渗透和隐藏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成为故事的隐喻。人们要体悟出故事中隐含的道理,就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细细品读并充分发挥想象。显然,故事教学法可以较好地将抽象的形势与政策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通过将具体的故事情境植入教学过程中,使枯燥的政策报告转变为生动的教学课堂,既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又有助于其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悟,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然而,在运用该教学法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量的时间收集故事,然后对故事进行筛选、编排,更为关键的是,对决定采用的故事要进行多遍的斟酌和排查,以免所选择的故事背离当时史实。特别是对特定年代的故事,更要谨慎,以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陷阱。另外,在让学生总结故事时,往往会占用课堂较多的时间,一些学生沉浸于故事情节,对故事体会深刻,总结时滔滔不绝;有的学生只看到故事的表面,未能体悟到故事背后折射的深层蕴含,需要进一步引导。
基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今后还要进一步优化各教学环节,提高故事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效果。一是要注重故事的筛查,选择更有教育意义和正面积极的故事。在教学故事的选取上,严格遵循“两个主体”原则,即以官方的、主流媒体发布的事例为主体,以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主体。要将故事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情感相联结,对故事重新作出时代诠释,赋予故事一种新的形式,将人类积淀的文化的叙事丰富新一代人类的心灵,使其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2]。二是要加强对故事的编排,要将整个教学专题当作“大故事”,“大故事”里装着不同的“小故事”,形成故事串,从而使故事中隐含的知识能串连起来,变成一个整体。这种编排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灌输式教学的沉闷和僵化局面[3],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师除了要熟悉每个知识点并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外,还要加强对教学互动过程的把控,比如,对互动时间的掌控和学生总结内容的评价。同时,还要积极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思想困惑,并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