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
[提要] 公共管理者是公共组织的主体,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他们既追求切身的物质利益,也追求精神利益。公共管理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与公共管理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追求者利益最大化,能够提高管理质量。本文将对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构成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公共管理者;公共管理质量;利益构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10日
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既强调社会管理公共性,也强调监督、制约的规范性,运用公共权威进行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也是决定着公共行政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政府在追求公共管理质量迅速提高的过程中,实践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公共事业需要公共管理者进行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自我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等现象。为了提高公共管理服务的质量,就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问题的解决。而公共管理质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公共管理者。公共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有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等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需要承担多种不同的工作任务,也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公共管理者是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需要通过管理者对宪法和法律进行维护,让宪法的国发地位不被动摇。同时也是人民受托者的角色,需要考虑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同时也充当着平衡轮的角色,要勇于挑起肩上的重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职责。在公共管理者履行职责与义务的同时,也有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力。公共管理者需要拥有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特殊利益,也应该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只有让管理者付出与回报能够成正比例,公共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有序的进行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公共管理者的利益需求与公共管理事业的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得到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也会相应有所提升。
利益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各行各业中,人们在工作中的付出都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利益也是满足生活的必要条件。作为公共管理者,同样也有追求个人利益的资格和权利。公共管理者的利益,是从事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总体。
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通过工作来让自己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同时也要在精神上,如荣誉、名誉、成就等方面获得满足。(1)物质利益需求。公共管理工作也是工作的类型之一,只是比其他行业的工作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公共管理虽然是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的事业,但管理者同样需要从工作中获取一定的薪资待遇。不仅如此,公共管理者与普通行业的工作人员相同,也需要有相应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让生活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2)精神利益追求。名誉、职位、荣誉等都是公共管理者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公共管理工作是需要长期为社会和人民进行服务的,工作内容复杂,种类繁多。作为公共管理者,需要在自身的名誉和荣誉上获得相应的满足,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同时,也能通过服务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同和人民的嘉奖。公共管理者的职业也有职位等级之分,所以高职位也是公共管理者的目标和追求,职位的提高代表工作的效果和成绩越好,职位的提升能够让公共管理者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公共管理者是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执行者,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未知和突发的情况。对于政府部门职能的履行,也会被大众所质疑和不认可,这对公共管理者的心理上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也需要被关爱和理解。在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公共管理者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很多公共管理者在工作时都做出了自我牺牲,将个人利益放在公共利益之下,这是公共管理者追求为人民服务及公共事业至上的一种境界需求,很多公共管理者为公共事业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他们除了实现公共管理质量的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是个人信仰和理想的实现。公共管理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很多时候都将高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及保障作为公共管理服务的个人利益重点,如刻意的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则会出现利益结构的不平衡,容易为公共事业管理造成一定的隐患,让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因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而有所降低。管理者无论是对精神还是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都会对公共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公共管理者需要的是自律性和自觉性。
在个人利益模式的转变下,社会很难应对公共管理者对获取物质利益欲望带来的冲击,在公共管理者实现利益最大化时,如果影响了社会公共管理体系,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需要公共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素质,来面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所以,作为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才能将公共事业的质量进行大幅度提升,同时也能让个人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得到相应的满足。
(一)技术能力。掌握公共管理工作中,本职工作中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现代公共管理事业是需要以不变应万变的,要保持一颗长期为公共事业服务的热心,愿意将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提高,才能做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
(二)人际关系相处能力。公共管理工作的本质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是协调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人际关系调节能力,才能将人员进行有效整合,让协作性达到最佳效果。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技能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这种技能对各行业的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具备这方面技能的管理者肯定可以在管理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判断能力。这就是对特殊情况和特殊事情的反应能力,也是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应对措施的能力。作为公共管理者应根据组织内部各种现象来分析研究各种表象,进而探究其实质。
(四)沟通能力。作为公共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可以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的媒介,明确地表达个人想法、感受与态度,也能快速、准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同时也要具备聆听的能力,能够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
在公共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在公共管理者不过度追求利益的情况下,无论是偏重物质利益的物质模式,还是偏重精神利益的精神模式,都能够对公共管理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偏重,都不是绝对的。很多追求高薪养廉的学者,也建议成立精神奖励机制,让物质和精神层面同时得到满足;而在主张精神鼓励和精神嘉奖的学者认为,也需要有物质奖励来体现精神奖励,所以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公共管理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探索保证公共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方式和途径。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方法及政策,让商业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公共管理者也承担了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公共管理者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人員之一,需要承担实现社会管理的责任,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社会管理利益的最大化,让公共管理者的利益与社会利益能够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成立互动模式,满足公共管理者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让管理者没有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更好地完成公共管理事业。满足公共管理者的物质需求,就是保证公共管理事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公共管理者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也要保证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能够协调发展,物质利益最大化或精神利益最大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益取向的发展,在实现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者实现个人目标后,让精神和物质利益都得到满足后,就要对公共事业进行更好的服务,需要对社会文化、整治、道德、教育方面进行支持,将公共管理事业作为终身事业和自身最高的理想而奋斗。
[1]王进义.试论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的法理依据、实施重点及机制保障[J].中国司法,2015.
[2]魏晓慧.美国大陪审团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冯骁.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