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研究

2018-03-17 07:15方晓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知识共享技术创新

方晓汾

[提要]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依赖于良性的技术创新文化环境。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文化环境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等都进行着频繁的知识共享。在此知识共享环境下,分析目前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环境现状,从而提出构建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环境的思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共享;文化环境;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17日

任何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文化环境,18世纪60年代开始,起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1.0)发生在自由宽松的社会大环境中,由于当时国家间开放贸易以及文化交流加剧,从而为当时的技术创新主体提供了良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文化环境,技术创新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技术创新文化良性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2.0)、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3.0),直至到目前工业4.0时代,世界各强国无一例外都在营造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的文化氛围。

国家“十三五”规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国家政策层面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逐渐开始成为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逐渐成功转型升级,而针对传统的中小微生产型企业,相应的技术转型就相对较难。受限于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开发可投入资本少、技术储备不足等多种因素,绝大多数企业只能选择“短平快”技术创新项目,甚至有些企业选择“盗版”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出现急功近利的“浮躁”状态,不仅导致技术创新文化错误导向,而且企业的技术积累过程出现严重的“断层”,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使得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文化环境日趋恶化。

互联网带动传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它加快了技术创新领域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识共享,不仅打破了传统企业技术传播的壁垒,而且加强了不同技术领域的合作,企业技术的孤岛相应也被连通。企业传统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以及创新文化氛围都在此经济浪潮中受到强有力的冲击。本文从互联网经济知识共享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如何构建进行研究,调查与研究生产型企业(以浙江省衢州市企业为例)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创新文化现状,分析技术创新构建与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关系。不仅可以丰富企业文化构建理论,同时对中小微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互联网知识共享模式的新经济领域下技术创新文化构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现状

生产型企业通常指的是以生产原材料作为输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新产品作为输出的一种社会组织或者系统,其主要特点在于工作岗位分工专业化程度高、各层次的技术人员多、研发实力不强等。

(一)技术创新意识。在企业中,创新文化的意识是企业员工对创新必要性、重要性的一种认知程度以及其作用下形成对创新的态度。在社会文化大环境下,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鼓励创新政策激励下,企业管理者、技术骨干、普通员工等有意识地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先要有“创新想法”才会有技术创新的行为活动。

1、技术创新本质认识不够。技术创新是立足于企业研发或生产的技术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普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生产线上体力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基础,能发现技术问题,通常通过长期实践经验解决问题,不能将技术问题进行转化为技术创新的需求点。企业研发人员则通过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同行技术发展等来分析设计中的问题,缺乏在生产制造、装配等中的实践经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常找不到技术创新的需求点,甚至有普通技术人员认为企业的创新是研发人员该完成的任务。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全员参与的技术活动,企业管理人员、生产环节技术人员、仓储存放人员、研发设计人员、销售采购人员等共同参与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长期地进行内部技术知识分享之后,形成了企业特有的技术创新“固化循环”之后,从而对外部的新技术、新理论等不敏感。外在新技术引入企业,固然存在技术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技术风险由谁承担,导致了技术创新主体主动地回避“风险责任”,进入企业内部的逐渐封闭的技术创新循环,从而逐渐形成技术孤岛,与外部技术环境缺乏技术知识分享活动,导致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意识淡化。

2、缺少长期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技术人员仅靠内在自觉的内在驱动长期进行相关技术理论、创新方法等知识充电式学习,来达到企业相应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项目,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在中小企业,企业不具备技术研发资源和研发经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项目研发,虽然对市场“短平快”项目反應速度快,但是由于缺乏自身基础研究能力,一些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改造项目等实施得并不理想。一些企业通过整合外部的技术力量与资源(高等院校研究所、技术转化中心等),另一些企业根据近期研发需求,委派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再学习等,通过这种短期的恶补做法,效果也都不明显。

3、缺少有效的引导氛围。企业内部缺乏技术创新激励制度是关键,生产制造型企业更为突出,通常企业员工的收入与生产产品计件数量或者质量有直接关系,而对于员工智力创造往往缺少激励制度,有些企业有制度却很难实施,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智力劳动的成果很难评价;有部分企业具有比较好的激励制度,有专业的QC小组或工业工程部门,无论对技术进行创新还是设备改进,都有比较系统的衡量标准,但是仍然存在激励制度不到位或缺乏公平性,导致很多技术创新的成果流于形式,且难以形成较好的技术创新导向性氛围。

缺乏对外部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深入解读等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氛围不足的重要原因,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激励体系通常兼顾各个行业科技项目且重点激励高新技术行业重大攻关项目,然而企业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政策解读和分析能力,有时候甚至等到政府部门催促企业完成相应指标才有所反馈。例如,在全国多个省份推行为中小微企业和创客提供科技服务的科技创新券,可以抵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部分技术服务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有部分企业,申请了科技创新券并不知道怎么使用,大多是因为企业自身对外部的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未做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引导性制度都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加上外部技术创新激励体系解读不足,企业内部难以形成相应的技术创新良性引导氛围。endprint

(二)技术创新形式。企业中技术创新分为很多形式,根据企业自主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程度不同,将企业里的技术创新形式分为三个层级:

1、原创性领先创新,指的是技术突破显著,拥有该领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专利权,并且能够引领同行业技术革新的创新。此类技术创新类别通常由大型企业完成,在技术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主导性,且能引领该领域技术创新,相应地在此行业内建立技术门槛的创新类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完成这部分的创新。

2、局部性改进创新,指的是在现有技术体系内对某一局部/部分进行改进创新,在该技术系统领域具有一部分专利权,并且此技术能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此类创新通常引进某些新技术对传统技術内涵进行丰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等研究的突破,例如将物联网结合传统的机床设备、家居设备、交通设备等,出现一些学科交叉的新型技术领域和技术创新方向。大中小各类企业完成此类技术创新都比较容易,也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形式。

3、追随性反求创新,指的是借助反求技术、技术交易等重现或者应用已有的技术。可在该技术系统领域通过技术交易等获得一部分专利权,并且此技术能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中小型企业通常在学习行业内可公开的技术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或者某一行业覆盖多个技术领域,而一个技术领域又可以交叉于多个行业。某一行业往往将某一或某几个技术领域列为技术门槛,行业内多个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某个技术领域,一则巩固了某个行业内已存在的各个企业竞争地位,有助于企业对某一些技术领域进行研发经验与数据积累;二则在行业内部形成技术合作共生关系,不同企业在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各个突破,各家优势共同互补,形成有助于行业整体发展的良性机制。

(三)知识共享文化。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它以知识作为其基础高密集型生产活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现代企业中,知识的共享模式、共享频率、共享效果从多个维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效果。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新知识不断丰富企业知识库,且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知识共享文化的建立。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也通常与知识管理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促进,不仅能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而且能有效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益。

知识共享的形式多样,企业的技术创新价值需要以结构化的知识管理为基础,企业外部的技术竞争力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内部创新文化环境构建息息相关。本文对衢州市工业产业园(选择共30家左右企业,机械、化工、农业等各行业10家)内部知识分享情况、专利挖掘、技术人员配置、技术创新活动类型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分,评分分为六档(0~5分)。生产型企业创新层级分布统计显示,处于原创性领先创新的技术企业并不多,占比6.7%,其知识共享的程度最高的有1家;而当地主要的生产型企业仍处于追随性反求创新,占比达到70%,其知识共享程度大多处于中下水平;其中剩下的进入行业局部改进创新的企业占比23.3%,其知识共享程度处于中上水平,企业研发实力发展速度较快。(表1)

根据企业所处的专业领域,调研统计分析不同的企业参与知识共享水平不一,同时知识共享程度的提升能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处于相辅相成的正相关关系。调研还发现,在衢州地区,相比农业类企业,化工类企业与机械类企业在互联网共享经济环境下,知识共享更为容易,且其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更容易建立。农业类企业受限于自动化程度不高,技术创新面广,涉及技术领域较多,技术创新能力仍处于比较中下游范围内。

若企业要通过系统地技术创新,将专业领域系统外部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并集成、消化,需要加强知识共享的技术创新文化建设,并且需要建立外部系统频繁地知识和技术共享活动,吸收相应的知识成果与人才,才能从创新密集程度不高的追随性反求创新进入高密集型的原创性领先创新,从本质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图1)

二、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构建过程

(一)创新观念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观念并非短时间内形成,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制度引导、薪资激励、成果巩固再创新等多个过程。对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建立技术人员的创新观念,激发技术人员创新热情是重中之重。企业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其一,可对企业内部所有人员进行系统的创新思维方法训练,且可以引进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的技术人员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其二,根据某产品领域技术进化路线梳理和引导;其三,借助外部的技术力量,周期性地开展前沿新理论及新技术交流活动。

(二)系统化可持续技术研发体系构建。由于调研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类型比较单一,且缺少技术创新的过程数据,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知识产权贯标体系,即为根据GB/T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企业技术研发系统,且将一些创新方法学(例如,TRIZ理论)引入企业,使得企业在长时间内处于一种可持续、可循环的技术研发体系。

通过建立技术方面的专利挖掘、专利地图导航更为精准地部署该领域的“专利池”,从行业数据库、相邻近行业知识库等多种数据库内挖掘新的技术实施方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良性创新循环,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文化。

(三)知识共享联盟与技术集群。技术创新可以看作是一个技术系统的进化,建立以机械铸造行业的企业Sx(x=1,…,n)为聚集效应的技术集群,将以此为一个子系统,与外界环境知识共享、企业新进与淘汰,就为这个子系统建立了进化和更新的生态环境,企业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知识、主体的交换和共享、政策的运用等,内部的进化速度就越快,从而加速某个行业技术创新文化的完善。(图2)

三、结论

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政府和区域经济的贡献都是持久的,营造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才能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通过基于知识共享的技术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可建立企业持续、良性地技术创新循环,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所以构建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博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2]陈劲,赵闯,贾筱,梅亮.重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知识管理到价值创造[J].技术经济,2017.36.9.

[3]徐盈盈.知识转换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宁波汽配业实证[D].宁波大学,2014.

[4]白彦壮,张春情,殷红春.创新文化环境驱动的自主品牌竞争力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5.

[5]王腊银.龙头带动和多方均势集群企业创新博弈比较分析及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知识共享技术创新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