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科技奖看创新走向

2018-03-17 20:27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一等奖科学技术年度

璀璨繁星耀中华,科苑葳蕤创未来。每年年初,北京人民大会堂都会迎来特别的客人——中国顶级科技精英。

1月8日,在现场热烈的气氛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泽山院士、侯云德院士颁发了奖励证书。

一项项受表彰的科技成果镌刻了一年来创新中国的脚印,这是一份令人赞叹的成绩单:基础研究持续“增产”,一批成果世界“领跑”,产业升级改善民生,企业创新地位凸显……

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这场颁奖大会无疑是科技界的盛事。今年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和中国科技奖励制度进入“深改时间”后的首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科技成果从零星到井喷,从量变到质变,中国科技正站在飞跃发展的新起点,彰显着中国新时代的强大创造力。

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

经过严格评审,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与往年相比,2017年科技奖励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2017年进一步拓宽了专家推荐的渠道。在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中,专家推荐84项,占比40.2%,评审通过项目中,专家推荐19项,占比54.3%,比2016年的23.8%翻了一倍多,而且两个一等奖项目全部由专家推荐。在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专家推荐64项,获奖12项,分别占推荐总数和获奖总数的30.3%和24.5%。从以上数据看,专家推荐已成为重要的推荐渠道。

其次,2017年试行了定额评审制度。近五年三大奖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按照这一规则,2017年在评审委员会阶段对技术发明奖试行了差额投票,差额9项,为进一步完善定额评审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本次评奖限制完成人频繁报奖,遏制论文堆砌。2017年对完成人报奖间隔年限和论文规范使用出台了更严格的规定。一是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三大奖推荐项目的完成人,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车报奖、拼凑报奖的现象。此外,规定自然科学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从原来的“不超过20篇”减少为“不超过8篇”,力求营造求实创新、重质量、轻数量的风尚。

大獎为研究指明方向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项含金量十足,大会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遴选出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表彰,这不仅给了广大一线研究工作者极大的鼓励,也为研究指明了方向。

基础原创“多点开花”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备受瞩目的国家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继2006年之后再次迎来“双响”,以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和以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项目团队双双折桂。

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信息显示,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不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3年至今,我国连续5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

从2013年度赵忠贤院士领导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到2015年度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再到2016年度王贻芳院士领衔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随着我国基础研究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研究已从之前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发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国家自然科学奖代表着基础研究的硬实力,聚集诱导发光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两个项目同时获得一等奖,其中“聚集诱导发光”概念更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创。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说,缺乏原创成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科研短板,越来越多原创突破的出现,说明我国基础研究实力正逐步提升。

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引领”

纵观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它们当中既有对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在加工技术与装备上的突破和发明,也有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油气开发、现代煤化工、深海探测、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重要领域,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深化高铁“走出去”战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来的部分科技成果具备全球领跑实力,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构建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适应国情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创新为导向,一大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和在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组织得到国家科技奖励,目的就是调动更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表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民生科技孕育美好新生活

“获奖成果中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医学关键技术创新既是重大民生问题,又是体现一个国家医学水平的重要指标。2013年春,一段女院士亲自吃鸡以示安全的视频,澄清了公众将一度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误解为禽流感的传言。这位女院士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她领衔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为全球传染病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

同时,获奖项目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成果丰硕。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上,3项水稻研究成果(团队)名列其中:除了李家洋院士团队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外,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潘国君团队完成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造血干细胞移植、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食品和饮水安全快速检测……众多获奖项目聚焦民生福祉,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指出的:“面向增进民生福祉,开展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等领域攻关,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企业担纲技术创新主角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显示,企业对研发、原始创新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来自企业的科研成果获奖越来越多,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的创新主体。

2017年度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占81.6%,比去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为近5年最高,说明企业在原始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大幅提升。同时,企业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技术创新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以来的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特等奖一共9项,企业牵头的7项;一等奖64项,企业牵头的30项,与其他类型的创新主体相比,企业占据了优势地位。

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就由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完成,该技术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牵头完成。“蛟龙号”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实现了中华民族“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梦想,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中的大国重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由神华集团公司牵头完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需要的重要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关晓静分析称,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激活科技创新的时代伟力

“获奖成果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自信。国家奖励这些项目有利于激发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创新自信。”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长平说。

获奖者身上的奉献与专注精神引起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共鸣。“获奖者们专一求真的科学精神让我很感动。这启发我们要把一件事做到世界顶尖,需要一辈子的努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说,获奖项目既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也有直接服务生产、民生的,尤其是一系列在农业、电力、医药等领域的重要突破,讓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

“看到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为农业科技的成果得到肯定感到欣慰。”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说,“我们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重视创新、鼓励创新的科技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东方雨虹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文锋对此感慨颇多。“这些年,国家在企业挂牌建设了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这是很好的尝试。希望我们的实验室未来做出更多高质量成果,承担起对接产学研合作的任务和使命。”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朱坤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求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哪个国家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哪个国家就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一等奖科学技术年度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2020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年度仿古大戏
百度年度热搜榜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10年度表情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