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尤
1775年3月,独立战争爆发前夕,当北美十三洲殖民地的革命者们奋起反抗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时,“美国革命之舌”帕特里克·亨利曾振臂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160多年后,当美国时任总统的罗斯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签署了对日正式宣战声明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士兵参与到了二战之中,当士兵们蜷缩在阴冷的战壕里度日如年之时,唯有口袋里的图书能够使得他们禁锢许久的内心得到自由之光的照耀。
美国作家莫里·古皮提尔·曼宁在他的作品《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中,用大量客观真实的数据为我们详尽地披露了那段鲜为人知的二战往事。
1938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书运动,他们一共查禁了18类图书,包含了4175本书、565位作家的著作。
当杰克· 伦敦、海伦·凯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的作品被丢进焚烧池中之时,这份对自由精神的亵渎也使得隔海相望的美国民众义愤填膺——美国的图书管理员们组织了一场“胜利图书运动”,他们募集了千万本图书,送往国内外的军事机构,然而,这些图书虽然装帧精美,但大都比较笨重,不太适合在战场上的士兵们随手翻阅,因此,美国图书协会与美军展开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军供版图书”项目:为参战美军提供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
在二战期间,千万普普通通的美国青年从市民变成了士兵,他们远离家乡,奔赴战场。然而,这些原本热情高涨的新晋士兵们所要面临的,是装备极度短缺情况下乏味的训练和恶劣生存条件下漫长的等待——一场战斗也许是短暂的,但在此之前,却要经历无尽的训练和等待。
没有参与过战争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与那些躺在阴冷战壕里的士兵们感同身受,却也可以或多或少想象得到,有许多的美国电影,例如尼古拉斯凯奇的《鸟人》、汤姆汉克斯的《阿甘正传》等等,都会提到参与过战争的士兵们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如果说身体上遭受的创伤需要军医来治疗,那么精神上遭受的折磨则需要用精神食粮来抵抗。
于是,在战斗之余,在养伤期间,一本本方便装在口袋里随身携带的军供版图书,就成为了士兵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甚至一些原本并不受人关注的图书也被士兵们捧红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中篇小说,相信大家即便是没有看过原著,也一定有不少人看过由“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同名电影。这部在如今为世人所熟知的小说在1925年刚刚出版时却是恶评如潮,然而,在二战期间,当15万余本简装军供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运往战场,被士兵们拿在手中争相传阅时,这部书又重获新生,许多士兵甚至在寄回家的书信中也向亲朋们提到了盖茨比,提到了黛西。
也正因为如此,《了不起的盖茨比》很快在全美范围内流行开来,成为了一部了不起的小说,虽然作者菲茨杰拉德于1940年已经过世,却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而他的小说,也恰恰成为了那些迷惘的士兵们在二战战场上的精神慰藉。
除了精神慰藉,图书也在二战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打仗不仅仅代表着在硝烟弥漫的海陆空领域里叱咤风云、用枪用炮,在精神的战场上,也可以用图书这种看不见的武器,直击人心,提振士气。
当美国大兵们揣着图书,攻陷了一个又一个地区,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之时,心中的那份勇气不仅仅来自于手中的冲锋枪,也来自于口袋中的那本书。
在《当图书进入战争》的结尾部分,有整整100多页的附录,附录一中列出的是遭纳粹查禁的作家名錄,附录二中列出的则是军供版图书总目。
据统计,在二战期间,纳粹疯狂焚毁的图书大约有1亿册,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政府给士兵们分发的军供版图书大约有1.23亿册,我们虽然无法挽回那一本本被丢进焚烧池中的精神食粮,却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弥补。
总而言之,不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爱书之人,《当图书进入战争》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既会让你换一种角度看二战,也会让你换一种角度看图书。
(责任编辑 李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