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勇/宜宾市农业局
长江首城宜宾市自觉担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使命,以加快建成长江生态第一城为目标,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抓手,全力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一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通过种、养、积、造、还等途径增加耕地有机质。2017年,宜宾市共完成秸秆还田面积26.78万 hm2,种植绿肥1.83万 hm2。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施用范围由传统粮油拓展至茶叶、蔬菜、果树等多种作物,并在特色产业基地和“三江九河”沿岸整建制乡镇实现全覆盖。2017年,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6.40万hm2。三是着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以名优绿茶产业带、水果产业带、蔬菜产业基地等果菜茶优势产区为重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2017年,示范推广“畜+沼+果(菜茶)”模式0.33万hm2、“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模式4.53万hm2、“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0.19万hm2。近年全市化肥使用量逐年降低,已由2013年的9.75万t(折纯)降至2017年的8.25万t(折纯),减少15.38%。
一是推进绿色防控。积极推广生态调控、害虫诱杀、天敌释放、生物农药控害、植物免疫诱导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各类绿色防控示范区67个,示范面积达3.27万hm2,带动绿色防控面积达13.00万hm2。二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培育植保专合社,在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广泛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17年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1%。积极开展政府购买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试点,试点后农药用量平均降低35%,防效提高5%以上。三是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329个,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70.8万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农药使用量由2013年的2515t降至2017年的1993t,减少20.76%。
一是科学选用农膜。大力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mm、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膜,使用比例已达69.33%。二是减少农膜使用量。大力推广果园生草、秸秆覆盖栽培等农膜替代技术和水稻高粱直播、高粱玉米集雨节水侧膜栽培等农膜减量实用技术,积极示范可降解地膜和液体地膜等新型替代产品。2017年全市使用农膜6996t,比2016年减少125t。三是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力度。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已建成回收网点293个,覆盖全市十个县区及大部分乡镇。2017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6.6%。
一是推进户用沼气建设。以户用沼气为纽带,通过“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推广“猪-沼-粮(茶、桑、菜、果等)”庭院经济模式。截至2018年8月,宜宾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累计达到405049口,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83.08%。二是加快沼气工程建设。推广“规模养殖+沼气工程+特色农业产业园”模式,实现了种养良性循环。截至2018年8月,宜宾市已建设沼气工程48处,能够有效处理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38万t/年;江安县、屏山县、翠屏区、宜宾县建成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4个。宜宾市已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沼气化市,翠屏区、江安县等7个县(区)被省政府认定为沼气化县(区)。
一是严抓秸秆禁烧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发量化考核评价办法,创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秸秆禁烧网格管理通讯录,禁烧巡查督查实现乡镇全覆盖。截至2018年7月31日,发现焚烧火点1865个,其中:农作物秸秆焚烧点745个,垃圾及其他焚烧点1120个。二是推进综合利用。以秸秆农用为重点,推广高效轻简秸秆就地就近利用技术;以长宁县、筠连县等畜养大县为重点,推广秸秆青贮、微生物发酵、氨化等技术。以“秸秆+集约化种菇”模式为重点,推进秸秆产业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13年的75.57%提升至2017年的85.42%。
一是摸清土壤污染底数。积极推进10个县(区)农产品产地环境及耕地质量长期定点定位监测项目,持续加强713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国控点建设。梳理确定了拟纳入农产品产地重金属详查问题突出区域,并布设完成详查单元和采样点位。二是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探索。先后争取南溪区、珙县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初步集成“三调一提”(调土壤酸碱度、调作物品种、调种植结构和提升耕地地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模式,为宜宾市治理轻度、中度污染农用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我国没有专门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规,导致基层无法可依、监管不实;农业固体废弃物收集难、运输难、储存难,回收利用激励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仍需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够,牵头开展区域性、系统性、集成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较少;基层农技人员缺编严重,专业、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水平低。
目前,宜宾市小农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土地分布较为零散,大型农业机械使用较少,一家一户进行绿色生产成本过高;农业生产者中年龄偏大者居多,普遍文化素质低、传统观念重、环保认知水平有限,转变原有农业发展方式比较困难。
在相关上位法的基础上,及时结合实际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推进基层农技队伍岗编适度分离,并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增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地环境治理等岗位。每个村从驻村第一书记或其他现任村(社区)干部中选聘一名村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劝导员,打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最后一公里”。强化督导考核,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探索引入治理成效第三方评估。3.2 优化政策供给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拓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渠道,加大相关项目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确保绿色生产成本不增加、收益不降低,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推动落实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格局。
因地制宜创设实施一批重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积极采取整县统筹、技术集成、企业运营、因地制宜的方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逗硬执法惩戒,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农业面源污染违法行为。加强工业和城镇污染监管,防止外源污染转移至农业农村。
组建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持续加大对环境友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集成现有零散的单项技术和技术链条,针对不同区域、应用场景开发完善模块化、体系化的农业面源污染技术解决方案,形成技术推广目录向社会推广。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制度,构建数据库与信息化平台,实现监测与评价、预报与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等活动,以及网络、广播、电视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和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