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勇/会东县农牧局植保站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少、土质肥沃、排灌方便,杂交玉米制种产量较高。近年来,凉山州的西昌市、德昌县、冕宁县、会东县等地区受到制种企业的青睐,成为四川省重要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制种玉米亲本自交系长势较弱,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差;制种田多年连作,难以倒茬;制种玉米田间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加上制种企业防控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病虫害流行,严重影响了制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给种植农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笔者对制种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建议,以期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达到玉米制种安全、高效、优质的目的。
玉米顶腐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可通过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传播。玉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顶腐病,尤其是在喇叭口期较为常见,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流行。
1.1.1 发病症状
发病时,心叶从叶基部腐烂干枯,紧紧包裹内部心叶,使其不能展开而呈鞭状扭曲;心叶基部纵向开裂,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病株常矮化,茎基部有褐色病斑。重病株心叶失水枯萎,形成枯心苗或丛生苗,不能结实。
1.1.2 防治措施
一是使用拌种剂或浸种剂对种子进行灭菌。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三是在发病初期对心叶扭曲成鞭状的植株,用刀具挑开,使内部心叶展开。四是合理使用药剂,可用58%甲霜灵猛锌加配多菌灵或百菌清等杀菌剂混合喷施;或使用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500倍液混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多由腐霉病、镰刀病菌等引起,为土壤传播的根部、茎部病害,种子带菌及田间寄主残体为主要传播源。玉米苗期及中后期,均可能发生玉米茎基腐病,以玉米灌浆至乳熟期病状最为明显,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会促使病害流行。
1.2.1 发病症状
1)苗期症状。幼芽初生根变黑褐色,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仅有少数次生根;茎基部水浸渍状腐烂;叶鞘变褐、撕裂,叶片变黄,叶缘枯焦,心叶卷曲易折;无次生根的苗死亡,有少数次生根的成为弱苗。
2)中后期症状。植株叶片失绿无光泽,叶片青枯甚至全叶死亡;继之发生根茎倒伏,根部变色腐烂;茎秆髓部变空,果穗变软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1.2.2 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必须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一是实行轮茬套作,并在无病地块留种,尽量减少来年菌源。二是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三是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预防病害的发生。四是及时将病株带离田块并妥善处理,防止病菌传播。五是科学施用农药预防病害,可用福美双、甲霜灵、多菌灵等进行包衣拌种,并在病害易发时期进行喷雾处理。
玉米锈病为真菌性气传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可侵染果穗、苞叶和雄穗。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在制种玉米上较为普遍、严重,防控不当会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甚至绝收。
1.3.1 发病症状
玉米锈病多发生在6~8月高温多雨的玉米拔节期。病株叶片最初出现淡黄色褪绿斑点,之后斑点逐渐呈疱疹状隆起,并扩展为孢子堆。孢子堆散布于叶片两面,表皮破裂后成粉状,后期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状粉末。锈病发生严重时,病株结穗小,严重影响产量。
1.3.2 防治措施
锈病一般在抽雄时开始发病,雨季暴发流行。因此,在连续阴雨天气要注意及时排涝降湿、清除杂草。发现病斑后要抓紧在天晴时使用农药防治,可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粉锈宁等药剂交替防治2次,及时控制病害蔓延。
玉米大、小斑病是较为普遍的真菌性玉米病害,尤其是在制种玉米上较为严重,可单独或混合发生。玉米大、小斑病从玉米出苗到抽雄后均可发生,但以抽雄后为严重高发期。气温适中(20~25℃)、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1.4.1 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病斑迅速扩展成长菱形大病斑,有的病斑甚至超过30cm,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呈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玉米小斑病的症状是病斑小,近椭圆形,一般不超过1cm,只在两条叶脉之间侵染,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病斑数量较多。
1.4.2 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都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组织中越冬,因此,要及时清理植株残体及田间杂草,同时摘除植株下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在一般种植的杂交玉米上,虫害主要以苗期地下害虫为主,危害较轻。但是在制种玉米上,整个生育期均会有较大程度的虫害发生,如果不及时控制虫害,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种子和苗期根部,造成缺苗断垄。主要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
对地下害虫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为主。一是及时清除大田杂草、秸秆,春季、秋季及时将玉米田进行翻耕,杀灭土壤中的越冬害虫。二是在播种前用杀虫双颗粒或辛硫磷颗粒等进行土壤处理。三是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等杀虫剂拌种。四是在玉米出苗后用吡虫啉等药剂喷施,或用90%敌百虫晶体等拌毒饵进行诱杀。
小菜蛾(吊丝虫、小青虫)主要为害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但在制种玉米苗期也会为害玉米叶片。小菜蛾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叶片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俗称“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叶片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影响植株生长,造成减产。
小菜蛾繁殖速度快、抗逆性强,化学农药的滥用会导致小菜蛾抗药性增强,防治较为困难。对小菜蛾应进行综合防治。一是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及杂草,并随即翻耕土壤,消灭越夏、越冬虫口。二是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菜蛾成虫,或用性诱剂诱杀雄蛾。三是在幼虫始卵期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复方Bt乳剂、杀螟杆菌等生物药剂喷施叶片背面。四是交替轮换使用阿维·辛硫磷、杀虫单、印楝素、氯氰菊酯、菜蛾敌或阿维菌素等药剂控制虫害,避免产生抗药性。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是一种具有暴发性、毁灭性的害虫,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粘虫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适宜温度为19~25℃,阴晴交错、多雨高湿的气候有利于产卵。粘虫低龄幼虫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可将玉米叶片吃到只剩叶脉。
对粘虫的防治可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一是通过深耕冬闲田、清除田间秸秆、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减少虫口数。二是利用粘虫成虫的趋光、趋化性,采用糖醋液、杀虫灯、性诱捕器等诱杀成虫,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虫口密度。三是用90%敌百虫拌炒香的麸皮制成毒饵诱杀害虫,或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辛硫磷乳油、氧化乐果等农药喷雾防治。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害虫。玉米螟为害发生的适宜条件为温度15~30℃、相对湿度60%以上,当雨量充沛均匀、相对湿度较高、气候温暖时,有利于化蛹、交尾、产卵、孵化以及初孵幼虫的存活。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危害的典型症状是玉米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叶片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玉米抽雄后,螟虫幼虫钻入雄花为害,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后,螟虫幼虫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取食幼嫩玉米粒;还有部分幼虫蛀入茎部,取食髓部。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造成严重减产。
玉米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补充。一是在越冬幼虫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秸秆、根茬处理完,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危害。二是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性诱捕器等诱杀成虫。三是在心叶期用白僵菌粉或Bt乳剂等生物药剂拌细沙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四是心叶期用1%的辛硫磷颗粒剂、50%辛硫磷乳剂或3%广灭丹颗粒剂等,可撒施颗粒剂、药液灌心和喷雾;穗期施用敌百虫、溴氰菊酯、辛硫磷、西维因等药剂,用于雄穗顶部及花丝和雌穗上、下2节叶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