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选平 冯 磊 陈红瑞 陈振涛 赵学朋
(新泰市中医医院,山东 新泰 271200)
由于新生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全易导致新生儿呕吐发生,新生儿外科性呕吐由于丢失大量胃液,可以引起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发生营养不良,影响新生儿期的正常发育,使家长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1]。新生儿呕吐临床常见,多数为生理性呕吐,但是可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新生儿误吸而窒息死亡。因此,探讨新生儿呕吐原因,及时发现外科性呕吐并进行有效治疗,对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尤为重要。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外科性呕吐8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的病因、外科疗效等资料并加以分析。80例患儿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1~25天,平均年龄5.8天。新生儿外科呕吐的诊断标准设定:呕吐频繁,≥2次/d,呕吐物带有胆汁、肠液、血液及粪便。
1.2检查方法
包括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1.2.1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监测血象、血气及生化指标;(2)尿、便常规和潜血实验;(3)脑脊液检查;(4)内分泌监测遗传代谢病:排除一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血清离子代谢紊乱而导致内科呕吐。
1.2.2辅助检查 (1)腹部立位透视和摄片,上消化道造影、钡灌肠以及超声检查;(2)幽门肥厚性狭窄可做超声检查;(3)怀疑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表现应做头颅CT;(4)怀疑食道闭锁的患儿鼻胃管检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1.3治疗方法
全组患儿常规采取侧卧位,头胸部抬高15°~30°,减少呕吐及预防误吸,根据患儿不同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2]:(1)胃食管反流:患儿口服0.3 mg/kg 吗丁啉,3~4次/d,静脉输入50 mg/kg维生素B6,1次/d;(2)胃内出血:给予生理盐水洗胃[3];(3)感染引发的呕吐[4-5]。合理使用抗生素;(4)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有颅内压增高时可给予甘露醇、白蛋白降颅压治疗。呕吐频繁或考虑外科性呕吐时应禁食,给予常规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解平衡。根据不同病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送入NICU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统计所有数据输人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本组病种包括食管闭锁、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空肠闭锁、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和环状胰腺等。80例患儿中治愈65例(81.25%),好转8例(10%),死亡3例(3.75%),自动放弃治疗4例(5%)。
新生儿呕吐与新生儿消化道发育特点有关:(1)解剖原因为食管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且容量小,幽门括约肌痉挛而责门括约肌发育差或腹腔食道段过短,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较差出现肠道逆蠕动,哭闹时吞咽气体导致腹腔压力增高等[6];(2)胚胎时期前、中、后肠发育异常,或者宫内肠扭转等导致消化道闭锁等畸形,使摄人的食物或消化液不能顺利通过肠道,逆行呕吐;(3)胎儿出生时的刺激,如产程吞咽大量的羊水、生殖道血液,出生后呕吐[7];(4)新生儿呕吐中枢活跃。新生儿外科呕吐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误吸窒息、吸入性肺炎、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长期呕吐影响新生儿母乳等营养物质的摄人,导致营养不良发育延迟,因此,新生儿外科呕吐应及早干预。
早期正确诊断并实施对症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后的关键。新生儿呕吐的病因复杂,临床根据原因分为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两类。内科疾病常见咽下综合征、喂养不当、胃出血、胃食管反流、胎粪性便秘、坏死性小结肠炎、肠道外感染以及颅内压升高等。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外科疾病包括先天性食管闭锁、嵌顿腹股沟斜疝、先天性巨结肠、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肠闭锁、肛门直肠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以及环状胰腺等[8]。新生儿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物性质以及伴随症状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新生儿出生后的呕吐以喂养不当及消化道畸形等为常见,而出生以后1周左右的新生儿呕吐应重点考虑幽门狭窄、感染、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病例的呕吐呈现喷射状;呕吐量超过进食量应该考虑肥厚性幽门狭窄;呕吐物含有血液多为急性胃粘膜病变;如果呕吐物胎粪样则考虑先天性肠闭锁。呕吐物非胆汁样应该考虑先天性肠旋转不良,X线立位平片出现“双泡征”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