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星
(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上海 松江 201601)
上海地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33万hm2,地产蔬菜日均上市量300余t,确保了上海蔬菜市场供应的稳定。但近年来,上海蔬菜产业出现了一些发展阻力,劳动力匮乏就是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调查,上海地区蔬菜生产从业者(管理人员除外)年龄较高,平均超过60周岁,文化程度较低,且短期内无法明显改观,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蔬菜生产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将日益突出。此外,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一般人工成本占蔬菜园艺场总成本的70%左右,有的甚至占90%。2015年我们对上海地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蔬菜园艺场的农机拥有量和总动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具有33.3 hm2以上种植规模的蔬菜园艺场平均拥有蔬菜机械14.2台(套)、平均总动力118 kW(相当于2台中型拖拉机),机械数量、品种、动力与实际生产需求相比低了2~3倍。由此可见,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迫在眉睫。
围绕推进上海地区蔬菜生产机械化补短板、破瓶颈的工作思想,2012年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花费300万元人民币从意大利引进9台(套)蔬菜生产机械,此后又陆续从日本、韩国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蔬菜生产机械,并通过试验、示范等方法向各蔬菜园艺场推广应用。2016年上海市有关部门投入500万元建立了17个市级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点,上海市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联合本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成立了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并举办了20余场次的蔬菜生产机械演示和推介会。目前,上海地区蔬菜生产在耕整地、育苗、播种、移栽、植保和水肥一体化以及部分绿叶蔬菜的收获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上海地区大部分蔬菜园艺场种植的蔬菜品种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且不连片,单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很少有超过6.67 hm2的。蔬菜种植品种多、种植模式不一致,影响了机械的应用。
蔬菜生产机械精细且售价高,如操作不当会增加机械的维修成本,因此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至关重要。而目前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者大多年龄高、文化素养低,在实际生产中较难操控生产机械。同时上海推广的蔬菜生产机械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客观上给政府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带来了难度,即使将一些进口机械列入了农机购机补贴目录,但由于补贴比例低,使用机械生产蔬菜会加大蔬菜生产企业或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他们使用机械的积极性。
目前上海地区设施菜田多为六型棚和八型棚(占85%),生产机械在棚内工作往往造成作业不完整,影响了作业效率。对列入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点的园艺场(较少)购买机械补贴多,而对未列入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点的园艺场(较多)购买机械补贴少,影响了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把先进、适用并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效果好的蔬菜生产机械统一列入农机补贴目录,并在机械推广使用阶段实施优惠政策,提高购机补贴比例,各区、镇财政予以配套补贴,对国产机械和进口机械的补贴标准要一致。
建议取消对小型管棚的财政补贴,大力扶持连栋温室建设,以利于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效能;创建蔬菜生产机械化率综合评判机制,设立奖励机制和退出机制等;争取3~5年内全市蔬菜园艺场蔬菜生产实现全面机械化。
选择1~2家基础条件好的蔬菜园艺场建立蔬菜生产机械化科技示范园区,集聚财力和人力,全面配套引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机械,注重产、学、研、推结合,开展科研攻关,强调农机农艺融合,特别要探索绿叶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使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学习模板。
利用现有的农机驾校、农机维修网点或农机高技能培养基地,加快培养蔬菜生产机械使用人才。有条件的区或乡镇可尝试将蔬菜生产机械化服务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蔬菜机械操作、零配件供应、维修保养等项目上提供定点定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