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150)
调强放射是临床治疗鼻咽癌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效果确切。但是,其不良反应较多,尤以口腔黏膜炎较为多见,对患者的口腔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显著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有研究指出,口腔黏膜炎的治疗结果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1]。本文采用认知干预联合功能锻炼,应用于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3例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后发生口腔黏膜炎患者。排出依从性差,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30~69岁,平均(49.40±4.11)岁;I级6例,Ⅱ级20例,Ⅲ级10例,Ⅳ级5例。观察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9~70岁,平均(49.52±4.15)岁;I级5例,Ⅱ级21例,Ⅲ级11例,Ⅳ级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口腔清洁、控制饮食、禁烟酒等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增加功能锻炼,嘱患者进行咀嚼、叩齿、大张口训练,训练强度由小到大,30 min/次,3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认知干预,具体如下:(1)认知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案的认识程度,依据认知不同,分为轻、中、重三个小组,并制定对应认知纠正普及计划;(2)发放资料,将疾病的发病、治疗、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装订成册,分发给患者,定期举行学术会,讲解疾病治疗过程及治疗的意义,由治疗成功患者现身说法;(3)心理干预,明确患者心理活动,了解患者担忧,针对性进行沟通疏导,30 min/次,3~4次/周;(4)口腔护理指导,放疗前后检测口腔内的酸碱值,依据结果应用漱口液,将pH值控制在6.5-7.5,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两组患者均于干预30 d后对比疗效。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口腔黏膜无红肿疼痛,黏膜损伤为0级;有效,症状显著好转,黏膜损伤减少1~2级;无效,症状没有改善或恶化。
观察组:显效9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39/42);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61%(31/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31)。
鼻咽癌是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于鼻咽腔侧壁及顶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涕中带血、听力降低、耳闷、耳堵、复视等症状体征。目前,放射治疗是首选方案,调强放射治疗属于三维适形放疗中的一种,能够有效调节辐射野内剂量强度,使靶区内体积分布剂量更为均匀,在提升放射治疗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是放射治疗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但是,长时间的放射治疗,很难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口腔黏膜炎是其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研究证实,其可发生于治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导致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机体营养得不到足够补充,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同时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2]。
有研究指出[3],患者的认知水平对于治疗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低水平的认知时,由于对疾病、治疗方法、治疗中并发症的认知不足,患者的治疗积极性较低,治疗时仅仅是为了配合治疗而治疗,在出现突发状况时不能有效进行应对;同时,错误的认知会增加患者治疗的抵触心理,或者减少治疗中的配合,无法将治疗疗效最大化。本研究采用认知干预,通过评估患者认知水平,依据患者认知情况制定干预方案,避免患者因自身认知水平的不同而产生自卑心理,通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资料,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及治疗过程,通过对患者讲解疾病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方案,治疗成功患者的现身说法,均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面对治疗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时刻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担忧及时解决,并给予对应的心理疏导,降低负面情绪对治疗的影响,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将患者面对疾病的态度及观念进行改变,从配合治疗,转换为主动治疗。功能锻炼的应用能够对口腔感染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避免颈部活动受限、张口困难等情况发生。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认知干预联合功能锻炼通过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强化患者健康意识,纠正错误认知等,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