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猪
2017年的最后一天,来京的东北老乡在白家大院聚会。席间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我仿佛成了真正的作陪,别人举杯,我就举杯;别人高谈阔论,我就颔首。这拨人对我来说,熟的太熟,比如我老婆;生的又太生,比如我身边的这位仁兄,是朋友的同学的丈夫,我和他是头一次见面。因为挨着坐,难免客套了几句,然后我就不主动说话了。
聚会结束后,老婆埋怨我不吱声,“容易让人觉得你高傲,不合群。”我说,“别人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他又不是我领导。”
有一阵子,老婆说我连话都不会说了。其实我是不想说。对于只有點头之交的人,我不愿深谈,而与老朋友在一起没必要说客套话。
在同学微信群里,我爱说。不谈工作,不谈收入,偶尔谈谈孩子,多数时候,几个年近半百的油腻中年男人,回忆着上学时的趣事,说些只有我们几个才听得懂的“黑话”,大家说说笑笑。压力这么大,如果还谈收入、谈工作,不是给自己找堵嘛。
多年前,有个朋友跑到成都做生意,后来去了重庆。我来北京的头几年,他还来我这里逗留了几日。大夏天,和我挤在没有空调的房子里。半夜热得睡不着,去小卖部买冰啤,两人彻夜长谈。如今给他发个微信,最快也要一天后回复,且是只言片语,“我很好,你也很好吧。”要不就是一个笑脸,不说话。
同学C每年也就春节见一次。上学时我们常常一壶茶喝光,一包烟抽完也说不了几句话。我书房里挂着他父亲的书法,“无事此静坐,有福才读书”。老朋友就是这样的,静静地在一起,也惬意。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人与人之间有4种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他居然丈量了这4种距离的具体长度,其中亲密距离是45厘米到0。我觉得老朋友可以同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人生每个阶段,都会结交新朋友,但不忘老朋友。北京这个地方,见面成本很高,一般而言,新朋友要通过朋友圈知悉他的情况。而老朋友就算不说话,也在从前的地方等着。那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情感的老家,一个叫人舒服得想说就说,不想说就默然相对的地方。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