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然
自2014年,湖北美术馆正式启动“学院空间”项目,通过邀请湖北地区各美术高校联合办展,开辟一个美术馆与学院对话的空间。本届“拓·变——2017学院空间艺术展”是由湖北美术馆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合作举办,展览在湖北美术馆负一层特展厅中展出。“拓·变”可以解读为治学经验与创作实践的关联互释,我们基于对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解,对本次学院空间艺术展的面貌进行一个大致的阅读。
就研究方法而言,展览当中并没有按照思维惯性简单地以作品的类别(传统壁画、当代壁画、大漆艺术、综合材料绘画和公共艺术)来具体划分展览线索,而是以学院与社会的关联为叙事背景将展线划分为教学实践与公共艺术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壁画专业教学实体,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的专业特点是绘画与设计、材料与技能、创作与应用的有机整合。在较早的视觉艺术语言研究当中,艺术家通过直接绘画先于其他创作形式追寻艺术。然而在获取图像的方式愈来愈便捷的今天,图像摄影虽然对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直接绘画依然是学院艺术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将燕宇飞的《关于诺亚的记忆》、孙谋的《苇塘叙事》、孙鹏的《众生像》、赵小棵的《打通28督脉》、胡春平的《栖》、米鹏程的《忆·像》等作品作为案例,对艺术家直接绘画艺术创作进行切片研究,在时间、情感、空间、画面元素之外艺术家较为本真的绘画功夫有迹可循。同时作为学院艺术的基石,在艺术家对于直接绘画创作的钟情研究背后,透露出学院艺术于此的严格要求。
游走展厅中的其他作品,我们不难观察到作为综合材料绘画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材料性能的细致研究,强调材料的传统技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亦是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的重要教学纲领之一。如张泽南的《愚公》,叶倩的《金阁寺》,黄晶的《你。你?你!你…你~》,李会勤的《抚摸幻觉》系列,刘雅的《螭魅·罔两》,徐帆的《The show in my body》,薛君雅的《我比你更知道她的zhi》系列,余江瑶的《在地漂流》系列,张晓珂的《色块入侵-ing》,田伟聘的《隐语密言》系列。与展厅中的直接绘画作品相比,材料绘画作品有着更为独特的视觉触感,在对一件作品进行解读时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脑海的经验来组合逻辑,而一种材料无需附加太多的艺术语言即能唤起观众感官体验中的独特记忆。例如在提到大漆时,有的观众或许很快就能联想到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的器皿,从而建立自己对一件不熟悉的作品的观赏路径。研究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艺术家在学习与摸索的过程中,会首先与某一种材料不断地进行接触,逐渐熟悉与掌握材料的特质,同时又会不断地尝试新的材料,进行区分与理解,在这种类似触摸式的对话过程中保持对不同材料的敏锐“触感”,从而完成直接绘画与材料绘画之间关于自身艺术属性的搭建。
学院之内,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师承关系的影响容易趋向同一,然而老师并不希望学生仅仅像己,学生也不希望自己形似老师,学院艺术理应在“拓”与“变”的过程中进行交替以求发展。毕竟艺术创作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因此作品的形态亦在“时间”、“空间”、“经历”、“状态”等不可见的因素影响下异化转变。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观念的注入影响着艺术创作的区隔变化,以学院为背景,在同一环境下的艺术家似乎会相互影响,其中存在的矛盾关系正是学院空间展览当中十分有趣的关注点,亦如习武中的切磋,“拓”与“变”本身也有着对弈的关系。本次展览邀请的包含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师生在内的26名艺术家,在同一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也是“学院空间”艺术展得以设立的意义所在。
谭大利的《山河水——天堂》是展览当中体量较大的一件作品,画面中通过不同材料与大漆结合的虚构拼接表现了作者臆想中山水的状态。展厅的另一处,蒲美合的《心中的山水》也是一件通過综合材料与大漆结合表现山水题材的作品。两件作品,使用类似材料且命题相近却呈现出不同的观感体验。谭大利的“山水”流露出北方黑水黑土地的刚硬,材料的肌理仿佛触摸着观众的视觉,本是不见形状“山水”的塑造却使人有种俯身贴地的触碰感。相较之下蒲美合的作品则轻柔了许多,轻质的白纱将轮廓清晰的几何形态的山体悬在展厅之中,经由前后关系的组合叠加,远远看去群“山”好似凌于云顶之上,犹如仙境。
另有两件作品创作材质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近似的创作主题。郭天天的《时光零件》是一件与时间有关的作品,作品中参入现代电子元件,冷光电路看似点状的光斑,如同假想的时空片段在黝黑的大漆制体中闪烁。杨洸的《这是一道光》是一组装置作品,透底的深黑色立方体酷似记录历史神秘黑匣,艺术家通过湿板摄影技术将细节清晰的海螺在黑匣表面呈现,黑白之间透露的光晕仿佛是具有语言能力的线状光束,为观众述说来自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故事。
从框架到具体,从概念到事件,从教学到实践的研究性讨论,“拓·变——2017学院空间艺术展”勾勒出了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实践语言背景。通过作品、图片资料与相关文字的呈现描述其发展推进与具体实施,观念的介入使得作品有了更多的阅读性。策划者们对展览中所隐现的指向进行的具体回答为“拓·变”提供了清晰的视觉形象,让观众在观展时有了更加具体的针对性。“拓”是对学院传统学习了解的过程,“变”就是将学院之内所学转变延伸的方法。在往届的“学院空间”艺术展中,美术馆、学院与策展人不断地以学院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如果说将参展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列入学院教学实践的部分,那么本次展览中以大量的文本资料为线索设置的公共艺术实践部分则为我们提供了走出学院接壤社会的观察角度,同时关于个人艺术创作与公共艺术创作之间讨论也成为了本次展览的重要视点之一。艺术的发展是推进人们精神文明进步的方法之一,在大众提及艺术时,常常会听到与自己并无关系的言论,然而美术馆的设立使得大家越来越多地愿意走进美术馆了解艺术。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建设者们开始更多地设计添加具有时代特征的公共艺术,在为大众提供了解艺术的途径的同时也为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今日学院空间的“拓”与“变”正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