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李利娟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给药形式,在临床抢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静脉输液过程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导致患者受到伤害,因此必须对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提高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1]。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输液护理不安全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13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0周岁以上,已确诊为老年冠心病,并遵照医嘱需要进行静脉注射。其中有58例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男女比例为26∶32,平均年龄(69.43±3.85)岁,平均病程(4.83±1.2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9例(67.24%),小学以上19例(32.76%)。余下81例未出现不良事件,其中男女比例为39∶42,平均年龄(70.06±4.27)岁,平均病程(5.61±1.83)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8例(46.91%),小学以上43例(53.09%)。排除合并肝、肺、肾等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损伤者,传染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免疫功能障碍者,对治疗所用药物过敏者,严重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观察患者一般资料、护理记录,整理并分析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原因。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139例病例中共出现58例不良事件,其中漏输2例,错输5例,液体外渗21例,发热反应19例,胸闷6例,心率过缓7例,血压过低3例,休克1例,6例患者同时出现2种不良事件。
3.1 不安全因素分析 ①治疗环境不洁。输液操作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对药液无菌性要求极高。药液配制多于开放病区进行,且治疗室人员流动性大,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全,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常常未进行严格手消毒措施,导致液体配制洁净度不够,使液体受到污染,造成患者产生发热反应。②护理技术不佳。护理人员能力不足,输液治疗中出现进针失败、固定不良、液体配制错误、配置时间过长、针头内空气未排净等状况,从而导致漏液、渗液、穿刺部位炎症产生,如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导致患者局部坏死甚至导致其残疾,严重危害患者健康。③健康教育不全。护理人员对患者不进行健康教育或健康教育不完整,导致患者治疗过程中配合度低,随意走动或过度活动使扎入针头部位松动,造成输液针头发生偏移,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甚至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2 预防措施 ①强调卫生管理。制定严格的卫生程序,治疗过程中所用容器、工具应符合标准,治疗室及配药室应定时进行消毒,同时应加强医护人员卫生意识,相互监督,保持衣帽整齐,手部洁净,维持环境及药品卫生,防止药品受到污染。②规范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进行审查,培训静脉输液相关专业知识,加强其专业能力,提高操作流程的熟练性及规范性。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规范,端正其态度,解决其不良情绪来源,对待患者态度要更加温和,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强调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药物,使用前认真对照处方,切不可将治疗药物及剂量用错。③进行健康教育。对护理人员培训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掌握疾病治疗整个内容,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方法,并强调按医嘱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认真听从医生及护理人员嘱咐,防止输液过程中私自走动或大幅度使用进针上肢造成走针等不良事件。④加强巡视工作。加强巡视,对患者症状进行观察,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产生,观察输液速度是否适中、进针部位是否有红肿现象等,从而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护理记录发现治疗环境不洁、护理技术不佳、护理态度不端、健康教育不全等都可造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因此根据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采取强调卫生管理、规范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巡视工作等相应对策,有利于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可能,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