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苏州做漆器的手艺人如今并不多,“高手”更寥寥无几,能够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与手上的活计不离不弃,坚守传统并加以创作,使传统艺术走近当代人生活,这份精神非常可贵。
在沧浪新城(吴门桥街道)就有一位漆艺传承人,其作品独具风格,远看以为书画,其实都是一幅幅用时间打磨的漆雕作品,饱含着创作者的匠心与智慧。
苏州漆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就有了漆绘陶杯。苏州漆器由于使用天然大漆、御窑金砖瓦灰和香山帮古建漆匠髹饰,故其表面温润泽亮,内部坚固,再经过多道工艺把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图案表现得淋漓至尽,所以乾隆时期的皇宫漆器点名要苏州工匠来做。
作为当代苏州漆器艺人、姑苏区非遗传承人,吴葆翔从事漆艺行业近30个年头了。与漆器结缘,是在22岁来苏州认识了当时苏州的漆器师傅陈建明,为了学手艺,也为了心爱的书画,他毅然辞去了老家扬州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这段艺术生涯。
“陈师傅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回扬州我又拜师学艺,苦练技艺,‘进修’了很长时间,从而掌握了漆器的多种技法。”吴葆翔对漆器的艺术价值有着严谨的追求。在他看来,“工艺”这个词的核心在于“艺”。所谓“工”是一种长期练习积累到的经验,“艺”则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和灵魂。
来到他的工作室,慢慢欣赏眼前的漆雕作品,着实让人好奇又惊叹。既呈现了苏州漆器造型别致、彩绘精美、色泽典雅的特征,也融合了自己独到的书画韵味。据吴葆翔介绍,苏州现存的漆器工艺不多,比较常见的有刻漆,即浅灰平刻漆器。他创办的苏州旗云上漆器有限公司完整保留了苏州传统的浅灰平刻工艺、犀皮漆工艺、彩绘工艺,戗金工艺等。他通过对苏州传统漆器浅灰平刻工艺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形成了两项独家制作技艺:浅灰平刻漆器书法作品的(微)精雕工艺和浅灰雕填磨漆工艺。浅灰平刻工艺历来注重漆地的装饰,不同的装饰呈现不同的效果。填磨漆工艺不仅完整保留了传统工艺技术,而且能够制作出光亮如境、色泽华丽的高端漆器。
吴葆翔说,漆是有生命的,温润,能表达出制作者的心意
浅灰平刻漆器也是漆器制作书法作品的最佳表现形式。然而这项工艺对小楷等小件书法作品精微度雕刻工艺一直处于研究阶段,吴葆翔正是瞄准这一突破口,不断探索完善工艺,并取得有效突破。
浅灰平刻工艺流程大致为,漆胎制作、木胎制作、生漆夏布、施瓦灰、刷推光漆、打磨、楷清、拷贝制作小楷作品起稿、平刻制作等。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利用精雕工艺将人物刻画的极为细致。《兰亭序》,也是采用精雕工艺,一字一句刻写的尤为精妙。
实际上,漆器是有脾气的,如同小孩一样,你得哄着它。大漆有三分人做,七分天做之说。
吴葆翔打开用来阴干漆器的房间,一排排整体摆放着漆器制品,靠近它们,近距离感受漆的表面肌理,那些平滑的表层充满生命力,仿佛在呼吸。
漆的特性总是难以掌控,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完全干透。“一般室温保持在22—25度,湿度60%—70%,才能让大漆自然干透。了解生漆特性的人都知道,想要做出一件完美的漆器,绝对不能着急,要顺着它去做。”吴葆翔解释说。
用大漆做工,刷漆至少要几十遍,此外还要处理一些技法和细节,这就要几百道工序了。还有不少技艺,只有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才能掌握。比如,在描绘时,里面要加多少油才能让颜色看起来鲜艳,但又不至于让漆干不了。这些又脏又累、技艺繁复的工序,对吴葆翔而言,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苏州漆器之所以在全国享有盛誉,不仅在于选材、工艺上的严格把关,更在于创作者内心独到的想法。苏州漆器有着很深的文人化印迹,每一件作品似乎都让人无可挑剔。在吴葆翔心里,漆,是有生命的,温润,能表达出制作者的心意。漆器,远可观,近可把玩,表面散发着幽光,是直达内心深处的温暖。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有些东西不能变,不能丢弃,不能任它们消逝而无动于衷。未来吴葆翔想重新恢复苏州漆器中的核心工艺,即雕漆技艺和脱胎技艺。并且打算设计一系列反映当代苏州人文风貌的原创漆器作品。
所谓雕漆是把漆的优良特性与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融合,工艺繁琐,也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脱胎漆器,则有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制作过程中,镶嵌、打磨的工序一遍接着一遍。然而,当一切就绪,最终涂上黑漆,干燥后小心翼翼地将图案研出的过程,却是一种享受。
“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艺术试验,在制作工艺上,严格按照苏州漆器制作中的传统工艺步骤,但在材料运用、画面造型设计上需要大胆地创新。”为了让古老的漆器年轻化,目前吴葆翔的工作室与苏州美术院校合作,让学生和喜欢苏州漆器的青年教师来学习漆器技艺,并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品位的漆器作品。比如碗筷、茶具、酒具等日常生活品,去掉苏州漆器传统的繁复装饰,在尺寸、造型上以实用为主,纹饰简洁大方,追求环保,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下,焕发出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浅灰平刻漆器《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