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固定资产账实管理

2018-03-16 08:54徐少杰张祚勋
农村财务会计 2018年3期
关键词:账面账务财会人员

□ 徐少杰 张祚勋

目前,许多地方正在开展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从笔者所在地区的情况来看,在清产核资中,不少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固定资产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物脱节、账实不符等现象,不仅给清产核资工作增加了难度,更给集体固定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

一、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原因

集体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由来已久,从村集体层面看,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

一是没有落实好管护责任。“重资金、轻实物;重购建、轻管理”的片面认识长期存在,人人都在管理使用资产、谁都没有责任承担。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出租、出借、出售及报废等环节上,不经民主程序通过和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实施,就随意处置集体资产,甚至一些价值较大的资产也被私人长期无偿占有或所谓承包使用,集体资产成了个别人的私有财产。

二是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多数村会计人员缺乏对固定资产建账管理的意识,要么账簿(卡)设置不全,要么没有对资产增减事项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致使部分集体资产长期滞留在账外或长期挂账处理,无法反映资产真实现状。

三是长期不盘点固定资产。从目前村级资产账实不符总体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事项系历史原因所致。在一些农村,“新官不理旧账”成了惯例,办理交接手续时不盘点集体资产。这样届届相传,久而久之,村集体拆掉的、出租的、出借的、私人占有的、毁损报废的、丢失的等资产没人自觉去过问或追缴,逐渐形成了家底不清、存量不明、账物不符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事实。

二、怎样加强固定资产账实管理

村级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着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账实管理,促进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和规范运行。

(一)及时进行账务清理。村集体每到年度终了或主要负责人离任前,财会人员都应将尚未入账的固定资产增减事项进行整理入账,并结出账面数据金额,为资产盘点及核对提供资料依据。

(二)按步骤开展固定资产盘点及清理。一是成立资产清查小组。村集体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成立由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民主理财成员及乡镇业务部门参加的清理小组,具体负责资产清理工作。二是实地盘点。小组成员要到资产存放及使用地点分门别类进行清点,填制“固定资产盘点表”,结束后由小组成员在其表格上面签字(盖章)。三是结果认定。资产清理完毕后,财会人员应据账面结存数与“固定资产盘点表”有关数据相比较,结出盈亏数额。村“两委”、民主理财组织等逐项追溯账实不符问题所发生的时间年限,查明事项性质,理清经济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并填写“固定资产核销审批表”,出具核销书面报告,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经乡镇政府及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同时将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账务调整,账实一致。财会人员要根据乡镇批复的固定资产核销意见,按照财会制度的有关规定,逐项编制会计凭证并据以登记有关总账和明细账。一是有账无物情形的:(1)对未经程序批准,由个人私自借出的集体资产,限期由当事人负责收回;(2)对村干部私自占用的集体资产,要责成其当即清退给村集体。对不合程序由个人所谓承包的固定资产,其承包合同应视为无效;(3)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早已转移,但未进行账务处理的,应减少“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其净收益或净损失记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4)对实物形态早已消失的,应减少“固定资产”账面数额,责任人赔偿部分记入其“内部往来”或“现金”,其余部分记入“其他支出”;(5)被拆掉处理的学校、村办公室、水利设施等资产,应减少“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其净收益或净损失记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6)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遭毁损且无残余价值的,应减少“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净损失记入“其他支出”;(7)对于村级道路建设,应从固定资产账户中剔除,分期摊销于“其他支出”科目。二是有物无账情形的:(1)接受捐赠的,增加“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同时增加“公积公益金”;(2)购建的固定资产,要依据原始价值增加“固定资产”账面数额;(3)盘盈的固定资产,增记“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同时记入“其他收入”;(4)投资者投入的 ,增记“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同时记入“资本”。通过对集体资产增减业务全面、及时、规范、平行地账务处理和登记,才能真正使其达到“账证、账账、账实”一致性,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为各级决策村级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可靠资料保证。

猜你喜欢
账面账务财会人员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对策
账面盈利和账面亏损
财务统计账务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
对提高财会人员能力素质的几点思考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基于企业人员素质的视角
浅谈电力企业电费账务管理工作
百里挑错
解决账务难题
民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