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玉 董志华
(新疆焉耆县气象局,新疆 巴州 841100)
农业生产与天气密切相关,气象条件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农业气象预报甚至可以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中国农业生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科学有效的农业气候预警是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农业气象预报不仅要做好天气预报,更要做好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农业气象预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经济作物生长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对应。经济作物生长过程中,气象要素对其影响很大。农民可以依据气象预报提示的未来天气变化情况,合理种植相应的经济作物,以利于增加经济作物的产量。二是不同天气过程会影响不同经济作物的生长,因而农业气象预报,要在同样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依据不同的经济作物制订出不同的气象服务指标,帮助农民朋友种植更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三是气象要素对经济作物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这就要求农业天气预报过程中不应出现信息中断的情况,必须保持其连续性,以免错过影响作物生长的天气信息,不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
发布农业气象预报时,应充分结合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传统的农业种植活动,受技术条件限制,农民无法判断天气变化,只能“靠天吃饭”,对灾害性天气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无法根据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种植适宜的作物,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作物播种前的气象播报主要包括预测作物最佳播种期、土壤含水量以及放牧区是否有水草生产条件。经济作物初播期,要充分了解当地经济作物对气象因素的要求,帮助农民朋友准确把握播种时期,从而确保农民丰收。在预测土壤含水量时,有必要将土壤含水量与经济作物需水量相结合,综合分析判断出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在预报干旱、洪涝灾害时,应及时预报当地雨季和旱季来临的时间。通过对当地降水和灾情的分析,农民可以做防灾准备。在预报霜冻季节时,气象预报应及时预报霜冻灾害的时间和强度。气象预报在预报病虫害时,应综合分析判断当地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经济作物的种植特征进行有效的气象预报。
在预测作物产量和质量时,农民应在预测的关键时期注意作物的质量,提前做好相关准备,确保农作物质量达到标准。同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生长潜力。
各级气象部门要不断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及爱岗敬业精神,认真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做好气象观测工作,提高数据观测的准确度。
气象观测必须按照一定规范来进行,否则就会导致标准无法统一的情况,要大力加强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在实际的气象观测中,以精益求精的标准,把农业气象观测工作认真落实到位,使观测工作的进行有程序、有控制、有标准,按照规范要求,确定农业气象观测的目标、责任、内容和操作,不断加强管理,提高观测质量。
观测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经验的获取必须要通过实践工作才能取得,所以观测人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以便在工作中更好的承担气象观测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观测人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分析观测中的问题和现象,通过总结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加大对农业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使培训起到实效。
在早期农业气象预报的建立中,媒体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难以保证时效性,这种预测是缓慢的,难以起到有效预警的作用。目前,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气象卫星和遥感探测技术、数据分析等已应用于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极大地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传播意味着创新,农业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预警预报作用。
现在天气预报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上随处可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天气预报的方式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微博中,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往往以诙谐的方式出现,通过与“扇子”的积极互动,成功实现了“环粉”,起到了非常有效的预报和传播效果。可以发现,天气预报的方式也可以改变,它是一种以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的一种创新。农业气象预报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及时科学的预报,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增产。随着各种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时效性和趣味性是农业气象预报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从长远来看,农业气象预报仍需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完善的途径为农民朋友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确保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