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与有效融合

2018-03-15 09:15臧超越李晨曦董淇方
科技视界 2018年35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

臧超越 李晨曦 董淇方

【摘 要】地方红色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优势,更为当地大学生熟悉和认同,我们有必要对潍坊红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找出潍坊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针对两者的结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拓展地方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精神内核;价值契合;结合现状;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42;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5-0133-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5.056

The value fit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Weifang red resources and local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Weif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ANG Chao-yue LI Chen-xi DONG Qi-fang

(Marxism College,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00, China)

【Abstract】The local red resource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intuitive, vivid and appealing, and are more familiar and recognized by local college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ntegrate Weifang red resources effectively, find out the matching points between Weifang red resources and loc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ed at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mbination of both,and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them into loc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an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local red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lo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piritual core; Value fit;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fusion path

1 潍坊红色资源精神内核

潍坊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既光辉灿烂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历史。为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潍坊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寿光县诞生的潍坊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寿光牛头镇、潍北蔡家栏子抗日武装起义和由此创立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第七支队”两支抗日武装,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鲁中山区重点进攻的临朐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首个城市攻坚战潍县战役等等,都是在潍坊这片热土上书写的,和它们背后的精神内核一起,共同为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潍坊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一往无前,敢为人先

党的初创时期,潍坊地区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学生和积极分子,他们一往无前,敢为人先,如诸城的王尽美,潍县的庄龙甲,青州的李耘生,寿光的张玉山,昌邑的于培绪,安丘的宋熙来等等,在党的初创时期纷纷回到家乡,深入到工人、学生中开展工作,宣传革命。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潍坊各地的基层党支部相继建立,整个潍坊地区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使潍坊地区成为山东省建立县级党组织最早和数量做多的地区,也是山东省党的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1.2 勤恳工作,无私奉献

大革命时期,潍坊地区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都有了很大发展,给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沉重打击。发动青岛四方机场和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王尽美和邓恩铭,从事农运工作的庄龙甲、胡殿武,重视学生运动的王尽美、王翔千等许许多多的优秀共产党人,他们或转战祖国南北,或血洒故乡,在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无私奉献,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

1.3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事业遭受惨重损失。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潍坊地区党组织认真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积极筹备农民暴动,先后在潍县、高密、诸城、昌邑等地发动和领导了大柳树暴动、潍河暴动、饮馬暴动。由于革命力量弱小等原因导致暴动失败,但潍坊地区共产党员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潍坊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4 不屈不挠,坚定信念

从1928年下半年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开始有计划的破坏党组织,制造白色恐怖,中共潍县党组织的创始人庄龙甲、青州地执委书记宋伯行、高密县委书记王全斌等优秀共产党员遭到逮捕、杀害,在敌人的铡刀面前,他们泰然自若,大义凛然。在此期间幸存的共产党员并没有被残酷的环境吓到,而是满怀共产主义信念,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如潍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牟铭勋,在逆境中千方百计保护革命力量,寻找党的领导,领潍坊人民投入了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

1.5 生死与共,水乳交融

陈毅元帅曾说道: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昌潍人民亦如此。潍县战役中,潍北人民向军队提供了450万斤粮食,550万斤马草、烧草,1700多幅担架,近千辆大小车和其它物资,保证了战役的需要。此外,寿光、益寿人民全力支援济南战役,高密、胶高、昌乐民工支援淮海战役,临朐全县人民积极支前等等,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人民军队和昌潍人民的生死与共,水乳交融。“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也道出了昌潍人民抗战支前的无私情怀,证明了“兵民乃胜利之本”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2 潍坊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其实质在于以红色资源滋养心灵、涵育品行、引领风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价值契合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目标的一致性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而红色资源的挖掘旨在通过其文化内在的感染力,教育大学生提升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奋斗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2.2 功能的契合性

潍坊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是契合的。首先,二者都具有教育功能。前者蕴含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后者提供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艰苦奋斗教育。其次,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引导他们选择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3 实践的互动性

当前各高校虽没有专门开设红色资源的课程,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渗透了红色资源的内容。只拿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本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打破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形式,采用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实现两者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所以说,二者在实践上是互动的。

3 潍坊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现状

本地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重要节日组织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同学们参观红色基地等形式,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对潍坊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结合,但从结合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结合深度不够

由于各高校缺少对潍坊红色资源的挖掘和精神内核的提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向大家讲解课本知识的教师并不多,即使是能结合的教师也多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红色资源,缺乏融入课堂的有效手段。此外,在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向大家讲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红色资源背后的某种精神进行阐释的教师就更少。这就使得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难以拓宽潍坊红色资源在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深度。

3.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力不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高校通常是在重要节日时举办红色文化活动,且活动多以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普遍存在着内容固化、形式单一等问题,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动参与和学生学分以及评奖评优挂钩的考核机制更是违背了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的初衷。其次,各高校缺少对红色资源的宣传,无论是线下的展板宣传栏还是线上的新媒体运行,有的高校在此方面甚至为空缺。

3.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流于形式

因为各高校缺少针对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考评机制,难以全面了解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红色资源的掌握情况,所以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回校后写个总结,更多注重的是娱乐性而非思想性,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很难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4 潍坊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将本地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4.1 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但因其结论性理论多、逻辑思辨性强、与学生生活距离远等原因,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欠佳。而将本地红色资源引入教育教学体系,可以运用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史实来论证所要讲授的理论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好听起来、入心入脑,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同时,还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首先,将潍坊红色资源引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体系,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提前指导学生搜集与教授内容相关的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向大家阐述自己搜集内容与所学理论知识间的关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师在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红色资源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不是每一章、每一节、每一知识点都要用到,而是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效果。其次,国家统一编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推进本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潍坊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与同学们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正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4.2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传播本地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将潍坊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在国家重大纪念日、新生军训等重要节日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同学们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此外,还可以成立红色社团,改变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让同学们充分参与,通过举办演讲、摄影、征文、辩论、朗诵、观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通过同学们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积极性,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修养。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阵地,构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各高校应该在学校官网、微信微博公众号上开设相关栏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录制的潍坊红色资源微视频和红色社团收集的同学们参加红色文化活动的学习心得上传至这些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潍坊红色资源网络阵地,让同学们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相关内容。

4.3 挂牌教育实践基地,践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潍坊红色资源的隐性教育功能。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寻找就近的博物馆或革命遗址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在结合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切身体验,接受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在寒暑假或者其他节假日期间,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调研和考察,通过参观革命圣地、调研革命英雄故事、体验革命生活以及邀请老战士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讲述革命传统故事等形式宣扬红色精神,让同学们重温历史,感受潍坊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共潍坊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主編:《中共潍坊市党史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2]潍坊党史研究室主编:《中共潍坊地方史》,红旗出版社,1997.

[3]毛金鹏主编.《潍坊滨海烽火》,黄河出版社,2015.

[4]张笑寒.《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29.

[5]刘柞玉.《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人民论坛》,2016.

[6]魏法汇.《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人民论坛》,2017:138.

[7]李艳.《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广西社会科学》,2017(10).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
高校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