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克拉多克夫人》是毛姆在创作前期的一部成功的作品,被认为代表了毛姆小说方面的极高成就。小说以一位衰落大家族的小姐伯莎与佃户家儿子爱德华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真实地刻画了当时英国肯特郡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这部写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小说,通过描写小说人物之间在情感互动过程中的失效,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隐藏的互动危机。
关键词:毛姆;《克拉多克夫人》;情感互动;失效
作者简介:曾赞,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著作颇丰,无论是小说、剧本、评论、随笔、游记还是回忆录,都广受好评。我国的毛姆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展开,尽管研究的时间不长,但是成果颇丰。研究者们主要将视线集中于《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和《人性的枷锁》这些后期的作品上。《克拉多克夫人》是毛姆早期的作品。近年来,有研究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还有从文体学的角度来对小说进行分析。不过,鲜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小说进行探讨。
小说的背景是处于没落的贵族阶级即将被新兴资产阶级取代的转型时期。伯莎,一位衰落大家族的小姐,她依旧保持着贵族阶级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竭力避免参与到下层阶级的互动之中。情感互动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情感转让,使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对方的感受和意向性感受状态的过程,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或共享的情感体验领域之中。”(魏中军,孙安迹 203)本文通过分析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双方缺乏共享情感体验,而最终出现互动关系危机。
伯莎和波莉姑姑之间依恋的缺失是亲情互动的失效。由于父亲的去世,波莉姑姑因此成为了伯莎的监护人。尽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她们之间相互保留隐私,且在精神上相互独立。波莉姑姑本应照顾伯莎,但她对于伯莎极少过问,就连婚姻也是伯莎自己做主,波莉姑姑采取的是不过问、不干预的态度。婚后的伯莎陷入了爱情的欢愉中,对波莉姑姑采取的是忽视的态度。波莉姑姑善于分析人物内心,她热衷于暗地里分析伯莎的婚姻,就是不愿与伯莎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伯莎与爱德华结婚后,波莉姑姑离开了莱伊府,在伯莎与爱德华的婚姻为出现危机之前,她们之间相互没有交流。在伯莎与爱德华产生矛盾想要逃离时,伯莎写信给波莉姑姑,波莉姑姑并没有对伯莎的造访感到意外甚至没有过问其逃离的缘由,伯莎对波莉姑姑离开莱伊府后的生活也没有表现出关心。本应是相互关心和照顾的俩人却几乎是相互独立,彼此沟通的缺失使得互动的失效。
伯莎与格洛弗小姐之间情感共鸣的缺乏势友情互动失效。格洛弗小姐善良、自制和无私,她把哥哥-格洛弗牧师视为主心骨,同时也认为他是基督牧师的典范。当伯莎处于失去孩子的痛苦时,格洛弗小姐因为受责任心的驱使于是便对伯莎报以关心,伯莎却抗拒满足于格洛弗小姐虔诚的安慰。为了让伯莎摆脱痛苦,洛弗小姐送给伯莎一本大字体的祈祷书,为的就是能抚平伯莎受伤的心灵。格洛弗小姐并没有真正替伯莎感到难过,也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伯莎,她只是在替她哥哥履行职责。这种关心反而成为了伯莎的负担。格洛弗小姐对待伯莎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而伯莎对格洛弗小姐却表现出极少关心。因此格洛弗充满负担的关心和伯莎的漠然使得她们之间的友情处于失衡的状态。
伯莎与爱德华之间情感交换的缺失是爱情互动的失效。情感交换指的是在具有期望情感回报的关系中进行的情感投资。上层阶级的伯莎追求的是爱情的愉悦,她认为爱是生命的全部,没有了爱,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伯莎俨然成为了爱情的附庸。农民阶级的爱德华却是个追求实际的人,不愿成为情感的附庸。面对伯莎疯狂的爱恋,爱德华冷静且冷漠。伯莎疯狂的爱恋在爱德华身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于是她逃离了爱德华的身边。爱德华却认为万事万物都应有个限度,毕竟生活中爱情不是唯一。相比于爱情,爱德华更注重的經济效益和社会地位。伯莎和爱德华都未能在对方身上获得相应的情感回报,这就使得她们之间情感交换的失效。
结论:毛姆善于讲故事,他对社会鄙俗的揭露,对人际互动中的冷漠、隔绝和孤立,引发人的思考。在这个新兴资产阶级即将取代贵族阶级的社会转型时期,贵族阶级还相当满足于一切照旧的念头,对新兴的资产阶级却十分鄙视。阶级间的差异就使得互动不能良好的进行。小说中情感互动的失效主要表现在亲人之间有失依恋的互动;爱人之间的互动缺乏情感交换;朋友之间的有失平衡的互动。在小说结尾,伯莎厌倦了爱情和憎恨,厌倦了友谊和知识,厌倦了逝去的岁月。伯莎产生的这种厌倦感是各种关系互动失效的结果。但毛姆也提到,她的思想漫游到未来,她决定离开布莱克斯达布尔。现在她在认识已经没有羁绊。她终于、终于自由了。尽管产生了厌倦感,但思想漫游却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参考文献:
[1]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克拉多克夫人[M].徐红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2]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魏中军, 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