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钟泱(200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
一红一白,宛如锦鲤成双,畅游于方寸之间,总会一石激起我心中千层浪。
我的“篆刻生涯”始于懵懂的兴味。
窗外阳光微醺,微风起,木漆桌上的小便签随风飘卷,人间静好。一尊白印安稳地躺在木桌上,在淡淡的光线下略微泛黄,印底是古色古香的篆体。蘸了朱色的印泥,稳落在雪白的宣纸上,宛如鹤顶丹红,凝练深邃,鲜明地活在纸上。一印方方正正,刹那牵动我的心神,从此便跌跌撞撞地启程追寻。
篆刻老师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面容和蔼,举止从容,颇有风度。
从师之初,我总在看贴、临帖,只觉枯燥非常,常是心浮气躁。篆刻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这引得我跃跃欲试,急于上手,心中不乏有想“一试即成”侥幸。老师似乎察觉了我的内心,几日后便默许我开始动手尝试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刻刀,面上难掩喜悦。然而,这篆刻的过程远比我想的艰辛——刻上几刀并不是难事,但要呈现出汉字的骨感,我发现自己如何转变角度也做不到。第一次,我安慰自己,第一次不要紧,多练习练习就好了。可几次下来,总是刻得不尽人意。印章总有瑕疵,我有些头昏眼花。那鬼画符般的印底张牙舞爪,仿佛在嘲笑我的浅薄与天真。
我由一开始的兴奋,渐渐变得焦虑、失望,最终放下了手中的印章。印章落在桌上的声响在篆刻声中显得尤为清晰突兀,我不由得看向老师——老师仍微垂着眼帘,专注着手中活计,仿佛与我分隔两世:此间人心急如焚又心灰意冷,彼间人沉浸其中安然自得。灵光乍现,有个什么念头忽然在我脑海里闪过。
我有些蒙昧,又有些了然。
那天,老师告诉我:“还没学会走如何学跑?你试上这一试,可知道自己的深浅了吧?还是要多看贴。用眼看,更要用心看。练习时也要心平气和。千万静下来,莫浮躁,一步一步走。”
我有些羞愧,从此不敢再在内心里妄自称大。经此波折,终于还是回归本源——看贴临帖。
转眼又是几天,终于多了些领会,但我经历过先前的挫败,心中不免充满了忐忑,因此每一笔的刻画都颇为小心,如履薄冰,生怕刻错了哪一点,如此患得患失,心情如波涛般起伏不定,不一会儿手指便因攥刀过紧而隐隐作痛。我再一次停下来看向老师,老师仍是不紧不慢、从容悠闲地刻着,同先前一样,稳如泰山。他向来醉心于那方寸笔墨间、沉浸于那篆刻世界的山水中,当我迷茫时,他总会以此无声提点:静心,专注,从容。
当我向他请教时,他便将手里那枚印章递给我,说道:“篆刻不能心急,这一点不假,可太过束手束脚、谨慎过了也未必是好事。篆刻既是在磨练技艺,也是在磨练心志啊。”
闻言,我低头看那枚刻了一半的章,一笔一划,仿佛江河沿着既定的轨道归入大海一般,皆从容有序。
阳光斜倚在窗台前,一室静谧。
那时的我其实还对老师的话似懂非懂,不过“篆刻也是在磨练心志”这句话已然悄悄在我心头扎下了根。我渐渐学着使自己更心平气和地去体会那些活在纸中“奔秋怪石”、“挂树寒藤”,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练习。我的刻刀扎根于那些“银钩铁画”之中,我的心也随之深深扎根于那峥嵘笔触背后的从容气象。我刀下的笔画渐渐变得更灵活生动了,我的心神也随之变得愈加沉静。
如今,我的作品小有成就,我的心志也更加从容。
篆刻,雕琢的不只是一方小小印章,更是自己的方寸之心。
再次握上刻刀,我想,虽然我做不到老师那样,将一笔一画都雕琢得“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却可以通过篆刻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修炼自己的身心。
始于兴味,不终于学成。學习篆刻,其实不在于这一技之长能否有所成就,而在于在此番学习之中能否找到自己心灵的净土,能否将这篆刻时的从容气象学到几分,好平复焦躁的情绪,净化心中的芜杂,涤荡心灵的尘垢。
我忽然想起最初的画面:还是那一方白印章,还是那古色古香的篆体,蘸了朱色的印泥,稳落在雪白的宣纸上,一红一白,宛如锦鲤成双,“不动声色”,自成一片心灵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