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我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一,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明确提出黑龙江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科学遵循。
近两年,全省农业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基调,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黑龙江有明显供给优势、市场有旺盛需求、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益,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培育新动能,不断夯实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物质基础,有效推动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广袤的黑土地上,永远不变的是一块块沃野良田,与之对接的,却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和不断提档升级的消费需求。如何抓住市场的牛鼻子,从供给侧发力调结构,让黑龙江珍贵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变成真正的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变成农民沉甸甸的收入,农业大省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拿出了独具特色的龙江答卷——
围绕市场导向调。深入研究全国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确定不同农产品的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用市场效益吸引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以销促产。围绕供给南方市场,把发展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突出机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采取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的形式对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518万亩,同比增长14%,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40万亩,同比增长8.9%。食用菌、西甜瓜、鲜食玉米、马铃薯、中药材播种面积分别达到70万亩、85万亩、122.8万亩、363万亩和66.5万亩,同比分别增长3.1%、3.7%、164.7%、12.4%和52.5%。
围绕政策取向调。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发挥惠农政策引导调结构“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在巩固提升优势区产能的同时,适当调减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积极推广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种植模式,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近两年,全省以四、五积温区为重点,落实500万亩耕地轮作试点,调减玉米面积近3000万亩。根据今年国家调低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着力提高水稻特别是三积温区水稻品质,不进粮库进市场。召开首届优质大米品种品评会,评选出“龙稻18”、“松粳22”等10个优质水稻品种,其中适合三积温带生产的优质品种3个,重点在三积温带2861万亩水田推广,全省优质水稻超过4000万亩。
围绕发挥优势调。立足全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禀赋迥异,适于发展多样性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划定和创建现代农业“三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发挥“黑土、净土、冻土”的优越生态条件,顺应绿色消费浪潮和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农业生产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加快黑龙江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型升级。在全国首次大规模、系统化修订绿色食品地方标准,共修订粮食、蔬菜、瓜果、畜禽、水产、食用菌和加工等7个方面62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探索“鸭稻”“蟹稻”“鹅玉米”等生态种植养殖模式。今年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6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
围绕加工需要调。加大专优特新等品种推广应用,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业群体对接,根据加工需要和企业确定的产品标准,扩大订单生产。在玉米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加工型专用品种,并严格按照退回200℃积温的原则选择品种,杜绝越区种植,今年加工型专用玉米面积达到8000万亩以上。在大豆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近4000万亩。
围绕能人带动调。及时总结推广农民经纪人、种养能手、各类合作社理事长、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能人”调结构的经验,用身边的典型教育、示范、带动周边农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海伦市农民曹中军,种植鲜食玉米,建设田间物联网,生产全程可视,拿到了欧盟有机认证,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搭建电商平台,网上销售,过去玉米一穗卖1元钱,挣4毛钱,现在一穗卖到5元钱、挣4元钱,利润增长10倍。在他的带动下,全市鲜食玉米由去年的4.3万亩增加到今年的9.7万亩。
围绕服务保障调。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力度,确保种植结构调整顺利开展。确定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域布局,在黑龙江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了特色优质农产品产销专网,将高标准绿色有机栽培技术模式、农作物种子区域布局、农业生产动态、农产品价格信息等第一时间向全省广大农民发布,为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种植、指导农民科学调整结构、选择优良品种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共引进、试验、示范蔬菜、食用菌、鲜食玉米、马铃薯等新优品种近800个,筛选出适宜北菜南销蔬菜新优品种70多个,总结归纳出40多种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制修订了系列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遴选省内37名知名专家成立了蔬菜、食用菌、馬铃薯、鲜食玉米等产业推动专家服务组,发挥技术培训、品种引试、种苗繁供、产品保鲜加工、品牌销售等方面提供专业优势,对蔬菜生产基地县实行一对一服务。
肥沃的黑土,是大自然馈赠给龙江人的珍贵礼物。秉承“多打粮打好粮”的理念,我省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安全环境为出发点,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保护好利用好弥足珍贵的黑土地上,始终走在前,干在先。如今我们欣慰地看到,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千里沃野上渐次展开和实践着——
大力推进黑土耕地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机制,坚持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管理。抓住全省畜牧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积极扩大有机肥施用。坚持农牧循环、种养结合、农牧协调发展,搞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全省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221个,带动有机肥施用1300万吨,覆盖面积500万亩。按照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把作物秸秆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和有机质再还回土壤,实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旱田采取在秋季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田间状态下,实施机械深松翻埋模式、覆盖模式、机械灭茬及联合整地碎混模式等方式实现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板结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采取在秋季利用水稻联合收割机配备秸秆切碎装置,收获水稻时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于土壤表面并翻埋土中,或春季直接泡田搅浆整地,保护土壤,培肥地力。今年,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达到5000万亩。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情况下,以渐进打破犁底层为原则,推行深(耕)松整地,疏松深层土壤,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今年,全省深松整地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以大豆为中轴作物,推进种植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推行科学轮作制度,加快建立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三三”轮作制度,既发挥大豆固氮作用,又实现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恢复和提升地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品质,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今年,全省共落实500万亩耕地轮作试点任务。
深入开展农业“三减”行动。通過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推广土肥水新技术、新产品,推进农药减量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三减”力度。全省农业“三减”示范面积达到3054万亩,比上年增加1814万亩。全省建设1316个“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基地,比上年增加146个。全省农村新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300万亩,农业“三减”示范区及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区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全省安排有机肥试验示范221个(试验点58个,示范点163个),项目区积造施用有机肥4.4万吨。全省新增水稻测深施肥机械4746台,示范面积突破300万亩。植物酵素试验和示范面积45万亩。大豆根瘤菌应用面积达257万亩。加快更新与改造施药装备,提高农药利用率。全省共计完成补贴更换节药喷头及喷头体20万套,配置施药机械1.8万台(套),实现了所有市县的全覆盖。在克山、肇东、龙江、富锦建立了4个集中配药服务站试点,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力推动绿色防控,全省共落实生物药剂防控试验示范项目8项、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25个。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水利化工程上,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建成“三江治理”、三江平原14个灌区一期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等重点水利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旱田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今年,全省新增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在农机化工程上,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面提升作业机械动力、作业效率和质量标准。以规范化建设为中心,着力建设管理民主、分配合理、入社土地成规模、经营能力强的农机合作社。以“两大平原”为重点,向贫困县和贫困村倾斜,向建设密度低的县(市)和空白点乡(镇)倾斜。今年,全省力争新组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100个。在田间配套建设工程上看,依托农电改造骨干工程,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电井以及信息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田间道、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固定或移动附属设施。按照田、水、路、林整体配置和农机生产要求,适当调整田块规格,开展田块田面平整。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实施良种化工程。建立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种业科技资源和育种材料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和建立种业研发新机制。集成先进技术模式。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栽培模式,水稻重点推广智能浸种催芽、大棚育秧、钵育摆栽、测深施肥等技术模式,抢夺积温、提高品质;玉米、大豆以改变传统耕种方式为切入点,重点推广高效轮作、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大垄高台,抗旱防涝,增温蓄热。今年,全省农作物优质高产模式化栽培达到1.93亿亩。围绕1000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在哈黑、哈绥、哈大、哈同、哈牡等五条公路主干线节点,建设集先进技术试验、高新品种展示、产业融合先导、招商引资示范、科技企业孵化、休闲观光农业、新型农民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今年,全省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350个,其中省级53个。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推广应用。今年底,全省全面完成信息入户。建设1316个互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省级耕地质量监测大数据中心,建设市(地)级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站13个,在69个县(市、区)建立覆盖耕地主要土壤亚类的耕地质量监测主点。完善生物灾害监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反应快速、用药减量、作物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全省新建800个乡村监测点,扩建全省抗病性监测中心,建设监测信息接收管理平台,开发完善病虫害在线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和预测预报系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强化市、县两级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快省、市、县三级检测机构建设和认证步伐,建立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开展耕地质量、土壤肥力和面源污染监测,提高土壤质量、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人是关键因素,就是要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来发展农业,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可喜的是,在全省农业战线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伴随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一大批新型农业经济主体脱颖而出,只会低头种地、不会抬头看市场的传统农民正在脱胎换骨——
近年来,我省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创新农民田间学校、跨省区交流、典型示范、项目推动、“互联网+”辅助等多渠道培育模式,通过认定管理、跟踪服务、政策扶持,增强职业农民产业发展能力。今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主动对接国内外名优企业,采取“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专业设置,促进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品牌专业。依托部级和省级培训基地,以“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为培训模式,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为了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闯市场的能力,我省首创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由政府带队组织合作社深入南方销区,进行产销对接;继成功举办五届黑龙江-北京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暨年货大集之后,今年我省又先后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鲜食玉米和速冻果蔬大会、2017中国国际乳业合作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等大型国际国内行业盛会,请进来走出去,全方面锻炼农民“闯市场”。不仅如此,我省还举全省之力打造了黑龙江大米网,并确定了每10天拍賣一次的常态化营销策略。“首届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大赛”也在这个春季开锣。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压力促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加快了全省农业市场化进程。
增强了农民市场意识。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观念、品牌意识、闯市场能力增强,不仅会种地,也会管理会经营,农民正在成为农业市场主体,不再靠天种地、靠国家收粮、靠补贴增收,而是靠市场、靠信息、靠品牌、靠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由生产型主体加快向生产经营型主体转变。参加展会已不是加工流通企业的专利,市场营销已成为农民合作社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全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市场对接活动,农民创业群体积极参与,甚至包机组团去参展。今年,相继承办了中国鲜食玉米和速冻果蔬大会、中国食用菌产业大会和全国蔬菜产销对接大会,广大农民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踊跃参加,盛况空前。
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使玉米种植户的收益大幅减少。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丰富农产品市场供给,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不断挖掘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去年全省仅通过改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农民就增收49亿元,人均增收272元。今年截至8月20日,全省地产蔬菜产出量约610万吨,仅蔬菜种植一项就实现效益约81.4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总效益达44.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催生了多元市场主体。“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使得过去收购主体由中储粮一家“包打天下”,现在转变为多元主体踊跃入市,由过去“政策性就地储”变为“市场化全国销”。据调查统计,去年全省参与市场化购销的贸易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达到2502个。特别是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产品营销,提升价值链,靠“卖得好”进入市场;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靠“卖得好”形成更多经济活动;靠“卖得好”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依安县新里村农民胡春城,通过培养种薯经纪人、参加展会推介产品、扩站点拓市场等途径开展营销,去年销往辽宁、河北、四川、湖南、陕西等地区种薯15300吨。
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了畜牧业和加工产业发展步伐。玉米价格下降,降低了养殖成本,吸引了大型养殖加工企业在黑龙江投资布局。目前,国内生猪产业前10强企业均在黑龙江布局现代畜牧业项目。今年全省将新增生猪养殖量1000万头。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国内外市场玉米价差大幅缩小,降低了玉米加工转化成本,激活了玉米下游产业,推动我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发展。今年以来,福建象屿、宁夏伊品、山东阜丰、四川鸿展、北京京粮等一批知名企业加快在我省开工建设玉米深加工项目,预计新增加工能力200亿斤。
加快了品牌化建设步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营销组合中,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是有形产品的竞争,更是无形的口碑和品牌的竞争,更加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经营,深入研究品牌拓展,挖掘品牌内涵,增强品牌文化底蕴,靠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勃利县联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黑甜甜”葡萄注册“勃黑”商标,并进入黑龙江省农产品安全追溯网,全面打造自己品牌,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市场供不应求,1斤葡萄卖到25元。目前,全省获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农产品达497个,中国和黑龙江名牌农产品达94个,其中,获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中,绿色有机食品达到210多个,占到品牌总数的40%以上。经过打造,“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639亿元,位居地标产品全国第五、大米类全国第一。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