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米小林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与传统商贸并驾齐驱的新兴业态,不仅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引发了农产品畅销新途径,也开辟了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空间。从2012年农村开始推广电子商务开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40%。《“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把“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鼓励电子商务进社区、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被列为“十三五”期间突出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明确提出,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依托农村现有组织资源,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所有这些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为我国农村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农村电子商务推广以来,许多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全覆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来看,农村电商仍然存在着诸多瓶颈限制,这些瓶颈是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因素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进一步妥善处理好多方因素,形成政府引领、农民促进、经济推动、要素提升的良好局面,推进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发展。
1 以政府为主导引领农村电商发展
自古以来改革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来说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这两种形式各有千秋。古有秦孝公采用商鞅法家思想变法统一全国开启中国封建帝制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中国两千年的思想进程等自上而下的变革;今有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立下“生死状”自下而上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推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形式好或者哪一种形式不好,“穷则生变”,改革创新就是这两种形式的交相编织。我们可以看到自下而上的推动是基层已经到了必须推动的地步,是被动的接受,例如农民起义;自上而下的推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的。那么,电商的发展如果要由农村基层推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动状态,这种被动状态的形成必须至少具备三个外部条件:一是基础设施高度完备,使得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传送快捷迅速等,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硬基础”。二是农村产业形成规模,这种规模使得该农村地区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电商为依托,这种依托将进一步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软基础”。三是村民电商意识强烈,农村电商人才普遍聚集,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就目前中国农村电商的这三点外部条件来看,还不具备由农民自下而上的迅速推动,因此必须由政府为主导来带动农村电商发展,而且以上三点也是政府主导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期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完美契合。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电商发展还要做好培训宣传工作,重点在于培训。现在农村电商十分普及,基本上家喻户晓。但是当你真问农民电商是什么?农民的回答一般是不知道,认为电商和小卖部一样就是卖东西的,他们并没有理解电商的真正意义及用途。电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代购,还有一层作用就是代销,而且这种代销才更具意义。农村电商就是要将农村产品代销出去,或者说通过电商这种渠道将农村产品代销出去,以求增进农民收入。所以,政府要让老百姓知道拿电商来干什么?政府搞电商战略来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到头来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去操作,说明政府的主导没有落地,没有充分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只是政府自己在自导自演,这种主导是不成功的。因此,我们说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来带动发展,这种带动要有条件的带动,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带动。
2 以农民为基础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农村电商作为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接受态度、操作实践等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不容否认的问题,不能一谈农村电商改革创新就讲成绩、就夸成就,这是要不得的,成就固然有许多,但是政府、社会、农民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很多做得好的电商村是试点村或示范村,但是普遍来说是没有推广到位的,学术与政策也还有很多理论与实践未执行,要正面发展的缺陷才能更好地解决缺陷。“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的实践必须交给农民去完成,离开了农村村民这个电商自身的主体,空谈政府怎么做?社会怎么做?不是天方夜谭,那也将是海市蜃楼!所以,农村电商的发展关键还是看村民,看农村老百姓。例如,开州区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而言,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上层雷声响动、下层雷打不动”。老百姓认为电商和一般的商店没什么区别,除了交水电气费、存取款方便外,并没有发挥电商代销致富的功能,而这才是农村电商的主要功能。以开州区辽叶村为例,那边的电商以中国邮政为载体,中国邮政在辽叶村设立便民服务中心,这个中心同时也是该村某个小卖部的一部分。电商产品以大型家用电器、家具、厨具为多,虽然质量较好,但是价格较高,农民一般消费不起,这些“城里面的电商产品一摆就是好久,最后只好下架”,而且这些电商服务点基本上是没有为老百姓卖自己生产的产品的,老百姓也不知道利用电商去卖自己的产品。重庆渝东北许多地区现在还保留着“赶集”的现象,农户自己生产的布鞋、手工品等等都非常的有特色,他们不会像企业老板那样必须以“生死存亡的赢利”为目标,因此他们的利润率一般比企业产品低,他们的价格也会低于企业产品,但是都是纯手工的高质量产品,这是农村产品的一个优势,却没有充分发掘,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这是农村电商的一个现实写照。他们需要走出这一步,需要政府与老百姓的通力合作。当然后期还有很多规范化的事情要去完善,但至少要开始卖自己的产品,这是电商的价值所在。
3 以要素为关键提升农村电商发展
农村电商的发展最好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与自下而上的农民共同发力,这是首末两端的情况。那么,如何在中间环节聚齐要素合力,这是社会情况。一般来说,中间社会要素具备包括人才、资金、物流等等,这些要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首先,关于人才。要有既懂电商又懂农村的复合人才。例如,国家推行大学生下基层,这是农村的福音,也是国家基层战略的有效举措。但是大学生很多都是“象牙塔”里面走出来的人,他们的农村经验足不足?这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农村电商人才的选择绝对不能只看你的文凭,它是一个需要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实干行业,是一个新型战略性农民增收产业。因此,农村电商的综合性人才不是看你多懂计算机,多懂得如何去搞好信息、物流服务,当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农村电商人才的关键要综合考虑理论素养、踏实干事与基层实践等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够把电商—农村有机结合。同时,就算有人才下基层服务,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整天喊着要人才来支撑发展,人才来了却不能创造发挥其能力的条件,待遇方面也不能跟上,总不能期望人家靠“信念”吃饭吧?现在很多农村电商与小卖部合二为一,就是因为单纯的做电商行业月入1000-4000元,非常之低。其次,关于资金。资金的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二是社会资金。政府资金很大层面上是政策性资金、均衡化资金,这种资金的使用具有很明显指标性特征,为了指标而使用资金;社会资金不同,它具有营利性,它的营利性必须使它能够运用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否则它就会退缩以至停滞不前。所以,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明显优劣。政府资金不能够确保使用的有效,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保证电商发展落后的地区能够跟上一定的节奏;社会资金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它使用的有效性,它不能保证公平,但可以保证农村电商的快速有效发展。总结起来讲,前者是雪中送炭,后者是锦上添花。政府一直在努力雪中送碳,锦上添花的事却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再次,关于物流。现在农村普遍畅通的快递业务还是中国邮政业务,我们都知晓的“三通”(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业务在农村基本没有普及,这样就导致农村电商小产品的运输困难,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这些问题的最终原因不是基建设施不够完善,道路崎岖遥远,而是农村电商产业产品规模化程度不高,这才是导致人家油费、邮费居高不下主要因素。大城市的红绿灯、上下班交通阻塞、弯弯绕绕跑很远调个头也会造成油费成本、时间成本很高,但为什么物流业务却这么发达?因为大城市居住、生产集中,规模化程度高,从而平均成本就低了。所以农村要发展电商,主要不是道路遥远,关键是产品规模化程度上。如果路途遥远,可以建立物品中转站,这个中转站可以有政府建立,或者由某个物流公司单独建立,也可以采用PPP模式建立,专门负责收集某村、某区域的产品,然后在固定的时期统一向上收发,你像赶集的地区、农村比较集中的商铺地区就完全可以建立这样的中转站。事实上,现在农村邮政已经做了这事。那么,农村电商要解决所谓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关键就是要解决产品规模化问题,产品的多样化问题,产品的充足化问题,只有因地制宜、一村一色的发展农村产品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最终降低物流成本。
4 以经济为支撑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归根结底,电商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配套,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需要电商辅助,但是电商的发展必须借助农村经济的发达。农村产品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個决定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其实也就能够推动解决农村电商发展的大部分问题。如果你硬是要在一个穷困地区大谈特谈农村电商的发展,这是很不切实际的,当然也不是说不谈,我们要有差别的谈。对于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有自己产品、不管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的农村地区,对于发展电商有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它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甚至贫困的农村地区,我们也要发展电商,我们说的中转站就是一种形式。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上可以着重扶持地区品牌产业发展,有的农村地区特色产品还是很多的,比如有些地区盛产猕猴桃,有些地区农户自己手织毛衣、毛鞋等都是特色产品,可以按照“因地制宜、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经济,挖掘出来形成特色、形成品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延伸产品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这样电商自然就成为必要的了,它的成本问题也会随着农村产品的规模化而解决,否则空谈电商发展是不现实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凡是农村电商做得好的都是农村产品比较有特色的,比如义乌市的手工产品、秀山县的小黑猪等产品,都是农村产品能够走出本村的,这其中不仅包括产品也包括服务等等,凡是农村电商做得不怎么样的地区,他们的一定没有自己的特色电商产品,纯粹的是为了“电商”而“电商”。这是问题的根本。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