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
引言
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此揭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不过,也要看到,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
1.1 基层组织领导力弱化 现阶段,部分农村基层班子组织建设不力,村干部有的以家族势力为支撑,长期连任或大家族轮流任職,致使村民合理意见得不到重视,村务不公开,账目不透明,村民时有上访;部分村干部挪用贪污公款,损公肥私,损害村民的利益;更有甚者,向村民违规收费,变相收费,变相扣留村民应得补助。由此抑制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至于迟滞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2 教育水平滞后 与城镇教育水平相比,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人才缺失等,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教育思想落后;农村人口素质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许多青少年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能力,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才稀少,结构单一、畸形。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技术培训档次低,具备市场经济头脑的管理人才稀缺,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才体系。
1.3 金融市场发育不足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完善,金融市场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缺失、银行放贷风险大、农村经济底子薄、投资环境恶劣,吸引投资难度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担保制度不完善,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设置过多条件,手续繁琐;农村经济底子薄、相关配套设施落后,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资本持有者投资动力减小。
1.4 土地市场不完善 土地分散,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大规模推广;农业经营方式粗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劳力外流;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不畅通、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经济效益上升缓慢,不能与市场体系正常接轨,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干部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思想僵化,缺乏市场意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
1.5 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数量少,覆盖面小。自然村内部路况差,出行不方便,水电通信设施少,自来水覆盖率低;基础设施质量差,公路村村通道路损坏严重;基础设施维护保养不及时,维护标准低,修建后不维护,严重制约基础设施效用的发挥,基础设施性能下降,状况不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6 环境问题突出 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包袱。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生态环境渐进式的破环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金技术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不能及时有效地修复;不注重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采或利用单一,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影响综合经济效益。
2 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
基于以上所述,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
2.1 建设强有力的农村领导班子 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拔那些有威望的党员做农村组织带头人,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民主建设和村民民主权益实现有法可依,加强对民主法制宣传,特别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法制意识,使他们依法管理村务,促进农村经济有序发展;加强民主制度监督。基层政府应加强对民主法制的监督,及时纠正违反法制的行为,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宣传民主法制成果。
2.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要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重视教育队伍的自身学习,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重视农村初等教育,督促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2.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引导农民自发投资农村经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使金融机构乐意放贷,降低放贷门槛、简化放贷手续;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资本投资。
2.4 完善土地市场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根据平等自愿互利双赢原则,实行收益权与经营权分离,出租经营权,整合土地资源,为规模机械化耕作创造条件,加大对大型农机购买的补助力度,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对农产品实行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2.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基础设备建设项目类别和项目数量,动员群众集资修建基础设施 ;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公开招标,加强施工监;搞好维护保养,做到高标准保养,确保基础设施性能良。
2.6 加强环境保护 改变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核心的政绩观,把环境保护指标计入政绩考核体系,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政绩观”;搞好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明确“以防范为核心,以扭转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的环境保护原则;改变粗放型开发的模式为密集型开发模式,提高先进科技的使用程度,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勇于担当,带领广大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郓城县张鲁集乡城乡建设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