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宏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093—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教学手段的更新势在必行。对此,教师要尽量摸索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现代化的东西起初使用起来肯定有些不顺手,但是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易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语文课本中所选范文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能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加以培养。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讲授这样的文章,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如果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圖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创设出优美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教学内容,可以高效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将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在课前用多媒体展示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让学生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听小鸟清脆的声音,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仔细观察并口头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背诵有关春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境和清脆缠绵的朗读,把学生的思绪带进对美好春景的回味之中,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加大课堂容量,拓展课堂空间
多媒体可以适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像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这与传统教学中只靠教师口头阐述、黑板书写相比,不仅便捷,而且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节省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如,在教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可以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板书。这样做,比教师直接在黑板上书写快许多,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课文,练习人物肖像和心理描写,进行听、说训练等等,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的密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三、能突破重难点,加深课文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结果或是学生的感触不深,或是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是知识或过于抽象,或过于复杂,或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快捷、有效地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进行推敲琢磨,这既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使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独到,段落层次安排的匠心独具。通过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学生能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进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进的演示动画,使学生观看到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人”字爬坡轨迹。由于借用了多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的难点,也能体会到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四、全面调动学生,激发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应当积极大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找到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点,切实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