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之风,教之本也

2018-03-14 21:26方宇超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荷花习作习惯

方宇超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但愿人们能尽可能培养起良好的习惯。”习惯在人的一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且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变,就像一台自动化的现代机器,直接影响甚至主宰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轨道上以不同的姿态践行生活。从古至今,孩子的天赋条件一般都相差不多,导致孩子人生之路千差万别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后天养成习惯的好坏。好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坏习惯会贻害孩子的一生。

一、习惯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基石

陶行知先生曾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教育的必要途径。让学生将学习变成自己的基本能力,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高度的发展了。纵观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习惯都非常好,而且他们兴趣爱好广泛。虽然平时学习很紧张,但他们始终能兼顾好学习和兴趣,做到两不误。他们往往能够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制订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能按照计划去妥善执行。这样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在某一方面就是以习惯养成作为主题的。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中,更是在自能化教育的领域中,习惯的养成作为教育的中心基石,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时所要根本把握的大方向。班上就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能力不强,家长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她在很长时间内学习仍然是毫无起色,甚至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家长对于她的学习也是耗尽了心力,能想到的办法都用过了,可就是起不了任何效果。后来,笔者发现该生无论是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暴露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习惯很差。据调查,在日常生活中,她的生活起居都依賴于家长,生活习惯很糟糕。在学习上,这名学生也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从整理文具到完成作业,都依赖于家长。于是,我跟家长共同合作,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入手,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去改变她原来的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她终于有了改变。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某种意义上就是习惯的学习。如果习惯上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那么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习惯学习为主,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教育的自能化才能够得到展开,这样教育的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

二、习惯是训练阅读的“金色钥匙”

平时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单单去分析文章内容,跟学生们说说答案的话,等到学生再遇到其他的文章,他们还是会读不明白,甚至是相同的文章,过一段时间再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还是会读不懂,这样的训练是零效率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习惯养成了,阅读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首先,教学不仅仅只着眼于课本和练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报纸刊物等来增加阅读量,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班上就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很突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阅读量。平时,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们就会拿出自己的课外书,很投入地阅读起来。久而久之,他们的阅读量大了,阅读能力也就越来越强。虽然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习惯所带来的在阅读上的进步才能有所体现,但是要知道,阅读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形式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辨、质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假设,多向分析,让学生放心解答,大胆解答,肯定学生的训练过程。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的时候,在课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找出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联系了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以及主人公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在学习课文时就更能理解人物特点,做到感同身受。

然而,学生阅读的着眼点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生活才是最丰富的“书本”,学生的阅读范围可以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如笔者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班级中有一名同学从未见过荷花,讲到描写荷花外形的时候,他对于荷花的印象很单薄,让他介绍介绍荷花的外形,他很难答上来。在作业中,他反映出的情况也很不乐观。针对这一问题,我试着让他父母带他去附近的公园走走看看,先让他自主去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荷花,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荷花的美。再去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已然能说出一两点来。这时候,我先对他加以肯定,然后又进行了引导,让他学会如何进行有序地观察。之后,我又让他用上这样的观察方法,再去观察其他同类型的事物,他很快就能够把自己看到的植物进行较为细致有序地叙述。可见,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既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他们观察生活的习惯,又能在自主学习中开发他们自身的智力。

三、习惯是习作教学的桥梁

习作作为语文学习的根本,往往是教师认为最为头痛的一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多训练学生去读懂习作要求,把准习作方向,运用写作方法,理清习作结构……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之后,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写好作文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习作会出现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内容空洞等这样那样的问题。难道真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这样的问题,在语文教育中是很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教师们往往找不到症结所在,一股脑儿归咎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于是采取背作文、抄作文等无奈之举,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应付考试。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时非常积极,可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特别是他的作文,语句总是不通顺,让人不明所以。后来我悄悄观察终于发现了原因,他每次作文完成草稿后,只是修改了作文中的错别字,而语句仍是原模原样地誊写在作文本上。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今后在写完草稿时就马上交给同桌,先让同桌给他修改,再慢慢试着让他学着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如何修改语句,学会怎么读自己的作文,如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一段时间过后,他的问题有了显著的改善。在之后的习作中,他养成了写草稿的习惯,曾经语句不通顺的问题渐渐少了,作文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学生身上也有发生。比如有的学生习作内容空洞,问题往往在于他在生活中没有养成多观察的习惯;有的学生习作语句颠三倒四,问题往往在于他在生活中没有养成多沟通的习惯……如果这些问题真的就简单地被归结为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笔者认为实在是有欠妥当。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习惯养成仍应该被视为重要的推动力。只有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去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然后引导学生去养成他所欠缺的那部分习惯,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被解决,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习惯养成脱胎于生活,就是教育本身。在生活中,如何让习惯养成教育真正地在学生的身上发光发热,如何让学生的自能化教育真正地得到实现,教师必然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如何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逐渐养成好的习惯,这是值得教师不断去探究摸索的永恒课题。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荷花习作习惯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