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诗银
当代心理学新锐李择轩说过,所有的道理都不是生硬地去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是分三步:先谈情,即接纳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说爱,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最后说理,即冷静地从事实出发讲道理,而且讲道理是循循善诱的,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意愿并改变做法。我觉得她的心理能量理论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堂,学生在语文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能量场中,领略文本传达的人文力量。鲍老师的公开课《散步》,进行文本解读时,就善于营造契合文本意蕴的氛围,以春风化雨的力量,达到情感浸润的目的。在此,我引用三句诗歌来谈谈听课的感受。
一、“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文本解读
鲍老师以各种形式的朗读逐步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自由朗读,学生读后概括事件,老师指点学生概括事件的要素和技巧。男女生合作朗读,让一名擅长朗读的男学生读文中的片段:“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通过延长语调读“太迟了”和重读“总”,表达对春天的渴盼,以照应下文的“熬”字,体悟作者陪伴生病母亲度过冬天,迎来春天的欣喜,为下文朗读描写春天画面的文字进行情感蓄势。女生再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女生轻柔悠长的语调能再现文本的画面,充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环节,鲍老师还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强化文本解读的代入感,再次让学生贴近文本的距离,感受家庭的温馨。
鲍老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把握好了几个限度,有范围但不束缚,有引导但不硬拉,有发挥但不替代。作为对话当中的一员,老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当学生表达触及到预设点的时候,鲍老师善于抓住生成资源,把话题引向深入,让学生能够更多地领略到莫怀戚散文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陶
一堂成功的公开课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细节的精妙处理以及在细节处理中彰显的情感熏陶的亮点。这些细节可以成为课堂的生发点、升华点、闪光点。课堂细节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鲍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抓住了三个方面的细节:词语解读、互动共生、情感熏陶。这些基于文本、忠实于学情、目的于提升学生素养的教学机制,充分彰显了鲍老师“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教学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鲍老师引导学生由文中人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根据情节的推进,画人物关系图,并且抓住了一些关键语句让学生多角度分析文本。如“我说,走大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慢慢地,稳稳地”等等。鲍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的品读、批注、探讨,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文本的深入解读,教与学相随相伴,其乐融融。特别是批注,先自批,再同桌换书批,互相取长补短,而且老师的点评语句也富有感情,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以及文本的距离,让整节课都弥散着浓浓的亲情。
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价值观引领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鲍老师引导大家借《散步》这篇散文品读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生命之间的和谐共生的主题,让我们大家感悟生命的价值在于与万物能够共生共荣。鲍老师借以各项演练的活动,之间的配合衔接自然紧密,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什么呢?引用王世贞《鸣凤记》的一句话来概括,“仰沾时雨之化,如坐春风之中”。特别是在“延伸拓展”环节,一个住校的男生谈自己的亲情故事,深有感触。“我周末回家,路过自家的承包田,妈妈正在田里干活,我撂下书包,准备帮忙。妈妈阻止了我,让我回家,说抽屉里给我留了两个桃子,家里树上长的,很甜!我回家打开抽屉一看:两个桃子已经烂掉了。我回到田里,质问妈妈:‘你应该把桃子吃了,留到现在烂掉了,太可惜了!妈妈脸露愧色,一言不发,低头干活。我也默默跟在她后面帮忙,空气似乎凝固了。忙完回家后,奶奶告诉我,那两个桃子是妈妈没舍得吃,特意留给我的,因为农忙,忘了从抽屉里拿出来透气,才坏掉了……”
那个男生在讲述的时候,哽咽了。他觉得对不起妈妈,他当时的态度太粗暴了!
我个人觉得鲍老师这個环节设置得很棒,能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所以说整个一节课是传承中华传统人伦精神的赞美诗,学生很有收获,听课的老师也很享受。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能量场很强大,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能够自主快乐地学,服务于学生的情商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随时提醒自己,是否给了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氛围,是否给了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是否给了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学生只有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才能真正表达自我,展现自我,个人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课方能于春风化雨中见精神!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