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尚金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了大国担当,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和共享发展,在不断深化的对外交往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兼济天下的伟大胸襟。在40年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实践创新,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阶段性特点;大国担当;启示
【DOI】10.19422/j.cnki.ddsj.2018.12.002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国家,变成了越来越开放并日益走向世界的发展中大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对外开放始终与国内改革同步,相互促进,走过了四轮不平坦历程,其成就和经验为新形势下扩大开放提供了深刻启示。
中国40年对外开放的
阶段性特点
中国对外开放40年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打开了开放的大门,实行“请进来”政策,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因受意识形态制约,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外开放翻开了新的一页。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邓小平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当时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君津钢铁厂、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茨木工厂等,还乘坐新干线特快列车,对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感受强烈,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曾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同意在经济各领域开展对中国经济援助和务实合作,以政府开发援助项目及民间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形式,开展对华技术转让和经济合作。同年1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妥善解决了“历史问题”,消除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恐惧和戒备心理,此访对吸引这些国家对华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也调整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执政党和重要政党的关系,先后邀请欧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社会党领导人访华。邓小平在同这些国外政党领导人谈话时提出了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理论,强调对外交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从而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1979年初,中国正式同美国建交,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中国同美国签订了多个科技、文化合作协议,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关键一步。之后,中国接连出台了吸引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等优惠政策,来自港澳台地区、新马泰及日德美等国的投资项目接踵而至,中国的国门已向世界全面敞开。
第二阶段是从1989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面对深刻变动的国际局势处变不惊,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深谋远虑,对外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对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改革开放新境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做发达国家政党的工作,恢复和稳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如以日本自民党为重点开展对日交往,促使日本率先解除对华制裁;另一方面在党际交往四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同原苏东地区及亚非拉各类新老政党發展关系,通过党际交往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实现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折。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并迅速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在这一阶段,中国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2]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就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行业引领力、产业话语权与影响力大为增强。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也从主要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成就,转变为全面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对外主张,从为改革开放争取同情、理解和支持转变为更加注重展示中国共产党开放开明形象,将中国治国理政做法通过政党双边、多边及民间组织交往等不同渠道对外传播,既满足了国际社会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经验的强烈愿望,也有利于西方一些国家加深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执政理念的认识。
第四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深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西方一直心有不甘,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通过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债务陷阱论”等种种谬论抹黑中国,迫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向西方靠拢。面对新形势,中国对外开放不仅要克服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压力,避免与美国迎面相撞,而且还需用大手笔和大智慧来规划开放大格局。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更高阶段。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成立60周年时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强调中国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普遍安全、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美国第一”,退群废约,发动对华经贸摩擦,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成就的猜疑嫉恨的集中爆发,这场博弈将给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新的变数,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将面临新的严峻考验。但中国不是斯巴达,美国也不是雅典,中国的崛起不意味着美国的衰落,互利共赢的格局不会改变,中国战略机遇期并没有结束。“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成为引导新型全球化的鲜明路标。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围绕“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将同各国政党共同书写合作共赢时代新篇章。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
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高扬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遵循。
在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中,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978年,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贫困人口占同期全球贫困人口总数的70%以上,属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97.5亿美元,2017年超过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规模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二位,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十分之一左右,系世界第二大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8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只有几百人,到2017年已达60.84万人,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519.49万人;与此同时,大量海外留学生也到中国大学学习深造,2017年共有48.92万人,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40年前,中国个人自费出境旅游的人凤毛麟角,2017年自费出境游客已达1.4273亿人次,仅日本一地的游客就有736万人次。
中国在不断开放中实现与世界各国共赢共享发展。“发展缺位”是过去全球治理体系的一大弊端,突出表现为拥有世界80%以上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回应。中国人民深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的帮助,也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国既立足于自身发展,同时也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向往发展需求的有力回应,“共商共建共享”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明标志。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4]“‘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5]“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6]“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释放了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潜力,而且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倡导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赢共享发展。
不断深化的对外交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兼济天下的伟大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高举人类理想的大旗,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从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未来走向的高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了蓝图、规划了路径。参会的外国政党代表普遍认为,习近平提出的主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兼济天下的大国大党胸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世界影响力。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党际交往中不断引导外国政党政要从认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到认同中国制度优势,再到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方式的观念转变,不仅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也优化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
中国40年对外开放的启示
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7]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对外开放40年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中国对外开放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的选择,始终以维护和捍卫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改革开放之路,发展和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和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贯穿开放过程始终的一条主线。不管对外全面开放进程如何艰难曲折,中国人民始终坚信自己的道路选择,将坚定不移地沿着开放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会带来多赢,封闭只会多输。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改革开放不仅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事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的影响不止于中國,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同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新时代不断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也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成功经验。开放与改革历来都是孪生兄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邓小平指出,“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8]改革开放相互促进,改革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部条件,开放为改革提供全球视野和外部活力。习近平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9]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效果不彰;没有开放,改革方向不明、行之不远。“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10]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依然需要对外开放这一强大动力来推动。
中国改革开放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政府与市场、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让世界瞩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不仅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经贸摩擦,不仅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在“一带一路”新起点上不断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利益交融空间,共同走向现代化之路。
(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甘冲)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gov.cn/test/2008-08/01/content_1061490.htm。
[2] 同[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1-526页。
[4] 同[3],第504頁。
[5] 同[3],第501页。
[6]《习近平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http://news.cntv.cn/2015/09/23/VIDE1443007616418844.shtml。
[7]《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答问》,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20日,第1版。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9]《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15日,第1版。
[10] 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载《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