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薇
在互助献血全面停止之后,进一步提高民众义务献血参与度无疑是保障血液供需平衡的根本,要为有献血意愿的公民建立一套可信赖的、有足够安全感的献血全流程。
不久前,北京市卫计委发文,北京市从2月10日起全面停止互助獻血。对于患者所担心的因停止互助献血导致短期供血不足,市卫计委表示,实际运作中确实属于病情需要且有家属真实意愿,可作个别处理。
在北京全面停止互助献血之前,南宁、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已取消互助献血政策。除边远地区以外,2018年3月底前全国停止开展互助献血。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实行了将近20年的互助献血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
所谓互助献血,来源于1998年施行的《献血法》第十五条,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确保采血用血安全。
这一在我国实行了将近20年的献血制度,其初衷是解决急救过程中临床用血的紧缺,填补义务献血与实际临床用血量之间的缺口。然而,恰恰是因为在临床上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区域性、季节性、临时性等各种情况的“供血不足”,使得一些血贩子钻了空子,把原本用于亲属间的无偿献血商业化,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患者的需求,但也激化了血液供需的失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互助献血全面停止之后,进一步提高民众义务献血参与度无疑是保障血液供需平衡的根本。而促进义务献血的根本则是为有献血意愿的公民建立一套可信赖的、有足够安全感的献血全流程。虽然关于献血的科普教育已开展多年,但如今依旧有相当比例的公众抱持着“献血伤身”的谬论或疑虑,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献血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对献血尤其是定期献血的安全感最为基础的一步。需要认识到的是:确实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献血,对于献血的参与要科学看待。在美国,所有献血均为无偿义务,作为血液管理机构的红十字会对于献血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和健康情况有着严格的规定。德国甚至会为每一名献血者在献血前提供免费体检,以健康安全的献血取代盲目献血,这样也加深了公众对于义务献血活动的安全感。英国对献血健康教育的方法是“从娃娃抓起”,将义务献血写入小学课本,并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由老师带领小学生参观血液中心,了解献血过程和血液分离储存知识。
还有一些人在义务献血、尤其是集体献血活动面前却步的原因来源于对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担忧。这一点,德国有着非常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如若有人患有或怀疑自己患有传染性疾病但又不希望被同事知道,可以与他人一起正常参加献血活动并在个人登记表格上做出特殊勾选。采血工作人员尽管会对他进行抽血,但其血液将不会被用于救治病人,献血者的个人登记信息也会被严格保密,这样就避免了公民的个人隐私因参与献血活动而受到侵害。
献血归根结底是一种善举又超越善举,不同于一般的捐款捐物。有什么能比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献出来救死扶伤更能体现一个人对他人慷慨无私的帮助呢?这是对生命尊重的最高境界。国际上纵然有不少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中国还需根据国情和各地实际,构建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正的“互助”献血体系。在互联网如此便利的今天,除了颁发献血证、定期举办献血日活动外,不妨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一个便利而直观的系统平台,建立献血者个人页面,记录他们的每一次献血行为,并在保护用血者隐私的前提下使用户可查询和监督所献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善举确实帮助到了他人。还可以考虑将义务献血举动纳入诚信加分,给予义务献血者更严谨和实在的鼓励与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