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聋生斗智斗勇的日子

2018-03-12 03:39王玉红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幸福感课堂

王玉红

摘要:在特殊教育里,怎样让孩子快乐学会生存的本领,学会幸福的生活?巧用智慧,营造快乐轻松的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多彩,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并让幸福不断传承……

关键词:幸福感;特殊教育;课堂

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作为一位聋生教师,我多么希望可以和学生们和谐相处啊!可是,在最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与聋生之间的和谐交往成为我的奢望,课堂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孩子们不喜欢我,甚至讨厌我,师生、生生交往存在诸多的问题,学生的快乐成长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我爱我的学生,希望她们不是外人眼中的另类。每当迎着他们的目光,我都在心底默默的鼓足勇气,希望可以陪着他们推开每一扇门,打开每一扇窗,我相信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窗的开启,都会洒进温暖明媚的阳光……建构和谐课堂,让学生快乐求知,我进行了诸多尝试,当然也曾经四处碰壁。

案例一:

学生于××,他是一位活泼而淘气的孩子,非常的聪明,不论语文还是数学,一学就会,常常帮助老师辅导班级中学习跟不上的孩子。从他的母亲又生个健康的弟弟后,他渐渐变了。有一次周末,父母来接他回家,他说什么都不回去,并用手语和我说,他的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了。他的父亲脾气火爆,抱起他就往摩托车上放,结果崭新的摩托车被他踹出个瘪,他的父亲火了,动手打了他。他的母亲伤心地落泪,直说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不久他上课趁我在黑板写字时竟然偷了我100元钱,通过和他谈心教育,他主动把钱归还于我,并向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没过几天,他在课堂上又和科任老师打架,甚至动手了……他是我的遗憾,后来他离开了学校,只是几年后有一天,在大街上偶尔看见了,他正独自闲逛,虽然他亲切的喊我,并一把抱住了我,但是我的心里酸酸的。从他迷茫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态度中,我体味到为人师的责任绝对不是教会孩子几个字或几道题。或许,为人师肩膀上承载的真得是每位孩子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当时我鼓足勇气,对自己自信一些,把他留下,会不会改变他的一生?也许为人师就是这样,多一份努力,就一定会少一份遗憾。

案例二:

学生管××,她是一位好学而勤勉的孩子,每天都会稳稳当当的拿本书看,就算回到宿舍,也要拿本字典。很少看她笑得开心时候,更少看到她玩乐的时候,每次我满眼诚恳,笑着拉她出去玩,她也是对我浅浅笑笑,然后摇摇头,摆摆手。她和同学之间很少说话,有不高兴的事情,都以摔门和摔桌子、椅子来表现。整天或者一声不响,或者一鸣惊人。时间久了,同学们对她都是敬而远之。真正的让我感到震惊甚至惶恐的是她的日记。只有恨,没有爱。有猜忌,有焦虑,有愤恨,有孤独。播种爱,让爱在她心里生根、发芽,成为我的希望。她愿意看书,最开始,我就找些冰心等人的小说给她看,和她探讨。这样,时间久了,因为爱好,她有不懂的地方就来问我,我们渐渐聊得来了,可是怎样让她和同学之间也能和谐交流呢?尝试过让她课堂上帮助落后生,及时表扬激励,也尝试过班会中的悄悄话,在春游和秋游等活动中也营造良好气氛,鼓励她能走进学生之中。渐渐的笑容开始荡漾在她的脸上,她和同学们关系也越来越好。

案例三:学生高××,他是一位犟极了的孩子。认死理,不听劝,和同学常常闹别扭。有一次上课,他和同桌闹别扭,把同桌的作业本撕了,并动手打了同桌。最开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时,他以为我要批评他,眼睛一闭,头一甩,就是不看我,我给他椅子他也不坐,一直在掉眼泪,一个小时过去了,别说和他谈心,他都没有正眼瞧我一眼。当时的我,伤心、沮丧、灰心、气愤……真是五味俱全,他的耳朵听不到,如果再不睁眼睛看看我的手语,怎么能交流呢?我灵机一动,想起了海伦·凯勒和老师莎莉文的交流方式,我悄悄的拉起他的手,写一个“和”字,这个字很管用,他的眼泪止住了。我又写了个“你”字,他睁开眼睛看看我。紧接着,我就顺其自然的依次写下了“在”“一”“起”,他好奇的睁大了眼睛,用眼神催促我继续写下去,没有办法,我就现场发挥,继续写下了“都”“是”“你”“的”“朋”“友”,连起来就是“和你在一起,都是你的朋友。”这样一句不算通顺的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我们的交流……最后,他找到同桌承认了错误。那天我给他讲了很多人生和朋友的大道理,不知道他听明白了多少,可是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喜悦和坦然。当然,他的犟脾气不是一下子就改的,他还是常常犯错误,也打过架。还有一次,全市的文艺汇演马上要开始了,他是舞蹈组的,可是他因为一点小事情不高兴了就不上场……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通过拉起他的手,写下几个我认为能打动他的字而化解。我想,教师的能耐不在于他的嗓门有多高,说话多有哲理,更不在于他的理论有多厉害。有时候,只需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动作,学生就能接纳他,学生能接纳的老师才是真正“高”的老师。

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发现,聋生与他人和谐交往能力相对于正常儿童发展缓慢,而不能和谐与人交往,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身体的成长及学习生活。怎样预防“生长痛”,我们做老师的真应该多动动脑子,给孩子们“补补钙”。从入学开始就需要教师在生活、学习中不断与家长配合,找到教育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毕业后才能真正回归主流,就如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所说:“一个人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独”。。和谐的课堂才会有和谐的聋生,和谐的聋生才不会孤独。

聋生因为聽力残疾,信息闭塞,认识片面,导致思想偏激,爱猜疑、与正常人交流障碍。所以多数聋生在毕业走向社会以后,调整不好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在教育中对聋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聋生能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做到“适者生存”是聋校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这项任务虽然艰巨,但是其意义非常深远,它关系着聋生以后的生活命运,能否融入主流社会,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能否走上成功之路实现自我的价值。工作十几年来,接触到性格各异,家庭各异的聋生,怎样让聋生与他人和谐交往,快乐求知,关键在于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过美国心理学家对社会适应的十条标准等资料,我又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让聋生与人和谐交往,课堂的和谐尤其重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聋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刚入学的聋生,几乎都把老师作为自己的标杆,因为他们接触环境较封闭,和外界交流少,所以很多的是非都是通过与老师学得对比而成的,他们往往不能一分为二、客观地看待事物。我教毕业的聋生班级的孩子连写字都与我一模一样,在人格方面,可想而知。我觉得教师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会学生批判。告诉孩子,老师不一定全是对的,如果老师错了,学生帮助找出来,及时表扬。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批判的方式,学会用委婉的,善意的方式告诉他人别人的错误,更能让人接受,在教会学生批判的同时,学生会更好的懂得一分为二看待事物,找出事物的正反方面。2、教师用智慧与学生和谐相处。如果老师和学生不能和谐相处,却又要求学生之间和谐相处,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特殊教育是美丽的,美在机智,美在理解,美在和谐,美在创新。就如案例二,案例三中的孩子一样,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教育方式就不能相同,就像给农作物施肥似的,每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等方面不同,要求的肥料,阳光,水分,日照就不同。聋生也是,每种孩子都应该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与教育方法,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对人人都有效,如果真得想定义个人人都有效的特殊教育方法,那只能是“爱”与“智慧”,这些需要老师在工作中用爱与智慧去发现,去感悟,找出与孩子心灵相通的切入点。3、“放风筝”教育方法。带聋生就犹如放风筝,不能太紧了,绳子容易断,而且飞不高,应该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当然,也不能太松了,不能让风筝满天乱撞,应该有“一声吼”的果断与机智。应该做到放一放,收一收,这样风筝才飞得高,飞得稳。当然,这条线,是掌握在我们老师手中,这个度也只能凭经验感觉着来。最开始工作,我想把学生按照正常孩子那样管理,像教育家魏书生老师那样,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而老师自己当半個甩手掌柜,经验告诉我,那真是乱套了,聋生那样真是不行。后来我又开始天天盯着学生,监督他们,发现那样也不行,学生烦死我这样的“监工”啦!所以我慢慢根据学生特点总结出“放风筝”教育方法,别说,这招好使,不紧不松,不急不缓,慢慢地就把班级带上平坦大路了。

我觉得,聋生的教育是可敬的,美丽的,蛮有挑战的。用智慧、用爱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人”,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我还会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孟繁华

书名:《赏识你的学生》

出版社名: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

页码:第二、三、四章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幸福感课堂
欢乐的课堂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