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2018-03-12 07:56李由
人民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李由

【摘要】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创新共享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具体包括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人民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命题,全面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等理论结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人民主体

【文献标识码】D61 【中图分类号】A

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各种探讨,欧文、圣西门、李嘉图等学者分别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探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一系列国家进行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探索。然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會主义的优越性是什么?人们似乎并不完全清楚。

尽管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其物质和意识相统一、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的观察思考,还是给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的经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由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新社会的方案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并没有对未来社会制定具体而完善的社会方案。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还是郑重提出了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十项革命措施。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当时似乎遥不可及的工人争取普选权、罢工权等其他革命目标,一度还提出未来社会废除商品经济的想法。从几百年的思想发展和社会实践看,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全面深入的批判、约束、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工人阶级的一次次或和平或暴烈的斗争,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竞争,资产阶级就不可能妥协、让步,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可能进行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改革。

人民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命题

综观人类现代化历史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的长期实践,我们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提出“人民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目标、动力、方式、阶段等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一,人民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参与经济活动、资源配置的经济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类。比较而言,居民作为人类个体,是组成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家的基础要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主体;企业首先是由居民发起,由居民等经济主体及其所有的资产共同组成的营利性组织;政府是全体居民通过民主集中原则所授权建立,为人民服务,并受到居民、企业等社会经济主体监督的提供公共性、公平性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由此,人具有意识,就能够通过情感、意志、习惯、伦理、信仰、语言、文字、艺术、科学、技术、器物等各种认识和行动手段,能动性、高效率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

第二,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经过前三十年建设和后四十年发展,尽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开始发布的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人类(人文)发展指数,我国2014至2016年人类发展指数一直在0.72、世界排名90位左右,高于印度,与泰国、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相当,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我国2016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低于2014年世界54%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只是57.35%,远低于发达国家9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宗旨。如果说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好居民、企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那么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就是全面恢复、充分尊重和有效保护居民的充分平等的权利,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是我们治国理政一切工作的初心和目的、起点和终点。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果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全面坚持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创新共享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这包括坚持全面深化经济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人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制。特别是过去五年,我们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我国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还存在集团利益固化、人民负担偏重的藩篱,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迁移、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转变发展方式,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简单依靠人口和资源投入、破坏资源环境、牺牲人民长远利益的增长方式一定是成本巨大、不可持续的,何况我国曾有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正在快速减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就要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科学技术的全面创新和广泛应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实现这一发展转型,依然必须坚持和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第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通过开放推动改革,通过改革扩大开放,对内全面改革与对外全面开放实际上是我国同一个发展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由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刚健自信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胆学习和全面应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成果,走开放创新、和平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创造人类和中国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习近平经济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自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