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雪梅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及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其中社会组织作为重要力量之一,在助力大学生就业方面,可发挥舆论引导、质量评估、增加岗位、积极培训等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 大学生 就业 就业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采取了高校扩招战略。21世纪初,高校毕业生规模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剧。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人,且在2010年至201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维持在600万以上,同一时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介于1200万至1300万之间。仅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就占据了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半以上,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及时就业。作为助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从社会组织助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估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舆论宣传,吸引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舆论热点层出不穷,社会公众很容易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造成关注疲劳。如果不能制定长远的舆论引导规划并贯彻实施,很难保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能被社会持续关注,解决就业难问题也就更无从谈起。
以每年毕业季为抓手,制定全年的舆论引导规划并贯彻实施。社会组织应以每年的高校毕业季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引导,保证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持续关注。目前我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社会组织多为公益性的,这些社会组织主要由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发起成立,与高校毕业生联系紧密,主动工作意愿比较强烈。社会组织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愿意付诸实践,高校毕业生相对我国人口总量来说占比仍然偏低,属于我国宝贵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只有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注入长期动能。只有社会组织现身说法、推己及人,才能形成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进而形成扶助合力。
以独立第三方角度为出发点,增强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大学毕业生来源于高校,最终的就业去向多为各类企业,监管方是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组织在参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涉及任何经济利益,为独立第三方。因此,各类社会组织具有独立性和公益性,在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结论并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更具公信力。开展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高校学生毕业后难以及时就业。二是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差,与预期值相差较远。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中对前者的关注较多,但后者若解决不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较差,短期内会形成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社会组织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的评估工作,为高校、政府等相关各方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毕业生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不但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下一步的招生,同时还影响到政府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的制定。社会组织有必要对刚刚实现就业的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持续跟踪,对其职位匹配度及就业的稳定性做出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向高校、政府反馈,以此倒逼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开发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
对内深挖潜力,努力壮大自身,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新增工作岗位。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础。社会组织助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内深挖潜力,创造条件,发展壮大自己,提供更多的社会组织岗位。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现有社会组织近5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700万人。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组织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与我国人口总量的比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社会组织作为一类独立的市场经济个体尚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难、阶层固化等各类社会问题的涌现,对社会组织的需求必然呈现增长态势。这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壮大的机遇,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大量优质的工作岗位。
加强对尚未实现就业的新毕业大学生的岗前培训,提高大学生本身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充当求职方与用人单位的纽带。社会组织要想做大自己,增加岗位需求,必须重视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社会组织多为公益性质,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当然也包括政府。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因此,社会组织要想发展壮大自己,有必要通过各方面努力,争取政府出台各方面的补贴或收费减免方面的政策,减轻社会组织经济负担,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做大社会组织自身,实现组织价值。
加强培训,提高大学生岗位匹配度。一是加强岗前培训,支持大学生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目前的计划经济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社会组织有必要对暂时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以大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技能为起点,以市场目前能够提供的岗位要求为终点,社会组织通过培训搭建起由起点到终点的桥梁,增强大学生求职的竞争力及与预期岗位的匹配度。同时,社会组织可以与用人单位对接,试行订单式的岗前培训,对用人单位有录取意向、岗位匹配度较高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入职前培训,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增强大学生入职后的稳定性。
二是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或到企业进行实习。各类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一定的企业背景或掌握较多的社会资源。对于暂时无法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补齐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短板,也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使大学生取得相应工作经验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对接大学生就业输出与企业岗位发展需要。
注重发挥校友会等非正式社会组织的助力作用
一是就业信息方面。很多非正式社会组织的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掌握的就业信息也十分丰富。通过定期聚会或组建微信群等方式,加强组织成员间就业信息方面的共享,有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是社会资源方面。有些社会组织如校友会的成员有应届毕业生,也不乏已经步入社会多年的成功人士。他们或是本身可以提供某些就业岗位,或是在企业中负责某一部门。大学生应该学会利用手中掌握的社会资源,助力于自身就业问题的解决。
无论是正式的社会组织,还是非正式的社会组织,都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活动中来,发挥自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促进、带动和对接等作用。但从当前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组织虽然在舆论引导、质量评估及对大学生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社会组织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应将自身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此外,大学生群体也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多参与校友会等一些非正式社会组织的活动,多方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致力于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①郜攀峰:《社会组织成为青年就业“蓄水池”》,《人民论坛》,2016年第31期。
②夏建軍、石国强:《促进大学生就业,社会组织大有可为》,《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