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静
摘 要:本文引入相关的时体理论,对“曾经”和“已经”的语法意义进行描写,分析其时间指向和事件的影响与效应。研究表明:“曾经”用于过去完成,“已经”用于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完成。“曾经”“已经”与句尾“了”的共现情况不同,“曾经”在时间指向上具有回溯性,与句尾“了”的“起始义”不相容,因而不能共现;“已经”在时间指向上是右向的,与句尾“了”的“起始义”相容,因而可以共现。“曾经”和“已经”都隐含事实的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当后续句与隐含的影响与效应相符时,形成相承关系,不相符时形成转折关系。
关键词:曾经 已经 时体 时间指向 影响与效应
一、引言
“曾经”和“已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一组词,两者的语法意义曾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兴趣。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曾经”表示以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吕叔湘,1990)。(吕叔湘,1990:111)在比较“曾经”和“已经”的语法意义时曾指出:第一,“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第二,“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第三,“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马真(2003)对《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表述提出了商榷,认为“已经”是不定时时间副词,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强调句子所说的事情、情况在某个时间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其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曾经”是定时时间副词,“主要强调句中所说的事情或情况是以往的一种经历”,其影响与效应含有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她对《现代汉语八百词》论及的两者区别的第一、第二点提出了反例,但没有阐明原因。
胡正微(2005)区分了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并从句子结构线索的角度对“曾经”和“已经”的延续性与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曾经”在两种结构线索中都保留“过去一度如此”的基本意义,在转折型线索中,强调“现在不如此了”或“现在又当别论”具有非延续性与非有效性,而在相承线索中,“曾经/曾”表示“有效性,延续性”的语法意义。“已经”和“曾经”一样,在转折型结构线索中与在相承型结构线索中可以具有相反的语法意义,而基本语法意义不变。
针对前人的研究,我们提出的问题是:1.除了传统说法的定时与不定时的区别,“曾经”和“已经”在时间指向上有没有区别?时间指向是否影响其语法意义?2.“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这一说法为什么有问题?有的“已经”句表示动作或情况还在继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已经”和“曾经”是否表示事实的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或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用相承型和转折型来说明两者具有相反的语法意义是否合理?本文试图在时体理论的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
本文引入Reichenback(1947)提出的事件时间(event time,E)、说话时间(speech time,S)和参照时间(reference time,R),并结合金立鑫(2008)对该理论的补充,对“曾经”和“已经”进行定位分析,讨论两者的时体类型,并通过考察其与句尾“了”的共现情况,指出两者的时间指向问题,肯定有的“已经”句表示动作或情况还在继续,并对其作出解释,部分支持关于“已经”和“曾经”表示事实的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论述的已有研究,并基于语言事实提出新的认识。
二、“曾经”与“已经”的时体类型
以往的研究认为:“已经”表示动作、事情等在某一特定时间前成为事实,是完成体,可以用于过去时间、现在时间、将来时间;“曾经”主要强调以往的一种经历,是过去时间。例如:
(1)昨天三点我已经到机场了。
(2)我现在已经到机场了。
(3)明天你下班回家的时候,我已经到机场了。
(4)他曾经是一个医生。
(5)三年前他曾经给我写了一封信。
Reichenback(1947)定义了三个时间点:事件时间(E)、说话时间(S)和参照时间(R),利用这三个操作工具,上述例句可以分别图示如下:
根据Reichenbach(1947)的时体理论、金立鑫(2008)对该理论的补充,我们引入“在行、已行、将行”的体类型,结合“过去、现在、将来”的时范畴,认为“已经”可以用于过去完成、现在完成或将来完成;“曾经”表示过去有过的行为、情况或经历,也就是说,过去已经完成,因此“曾经”用于过去“已行”。
“曾经”“已经”都属于时间副词,一般和相应的完成体标记词尾“了”、经历体标记“过”或带有完成意义的动结式搭配出现。例如:
(6)a.他曾经看过。
b.他已经看过。
(7)a.他曾经看了三遍。
b.他已经看了三遍。
(8)a.他曾经看完了《红楼梦》。
b.他已经看完了《红楼梦》。
另外,和一些自身带有完成义的动词搭配时,可以不要求相应的体标记或结果补语。例如:
(9)任务已经完成。
(10)我曾经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当句中动词为非动作性动词时,“曾经”和“已经”的使用存在一些差别。我们以判断动词“是”为例,从最简结构出发进行分析。例如:
(11)我是老师。
在此基础上添加“曾经”。例如:
(12)我曾经是老师。
例(12)说明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中,“我是老师”,这一情况现在已经终结,因此,可以說“曾经”自带一个完成时间,强调终结性。
在例(11)的基础上添加“已经”。例如:endprint
(13)*a.我已经是老师。
b.我已经是老师了。
例(13)中,“是老师”这一情况发生在说话时间前的某个时间点,判断动词“是”常常表示带有某种属性,例(13)a不成立,说明这一属性持续到何时结束在句中是未知的,因此可以说“已经”并不自带完成时间。例(13)b加上句尾“了”之后句子成立,说明“我是老师”这一属性开始并持续下去。可见,“已经”不强调终结性,而带有“已然性”。
三、“曾经”“已经”与句尾“了”的共现及时间指向问题
(一)句尾“了”的属性
“曾经”和“已经”都可以用于完成体,都可以与词尾“了”相容,但是与句尾“了”的相容情况却不同。例如:
(14)a.我曾经等了你三年。
b.我已经等了你三年。
(15)*a.我曾经等了你三年了。
b.我已经等了你三年了。
例(14)a、b都成立,而例(15)a不成立,例(15)b成立。可以假设“曾经”的语法属性与句尾“了”的属性冲突,“已经”的句法属性与句尾“了”相容,因此我们首先考察句尾“了”的属性。
Li&Thompson等(1982))将句尾“了”的表义功能定义为指示发生的事件或状态与参照时间相关,即“当时相关状态”(currently relevant state,CRS),包括下列五种情况:
1.状态的改变(Change of State)
2.纠正一个错误的假设(Correcting a Wrong Assumption)
3.报告最新情况(Progress So Far)
4.确定下一步做什么(What Happens Next)
5.结束话语(Closing a Statement)
关于这一表述,金立鑫、邵菁(2010)曾提出过批评。金立鑫(2003)将句尾“了”的功能定义为“起始体”,表达“进入事件结束后的状态”或者“某状态的开始”。如下图:
由此,我们推论“曾经”与句尾“了”表示的“起始体”不相容,“已经”与句尾“了”表示的“起始体”相容。
(二)“曾经”“已经”的时间指向
如上所述,“曾经”“已经”与句尾“了”相容与否,本质上在于二者是否与“起始体”相容。“起始”表示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向时间流动方向发展,因而是右向时间指向。这也启发我们思考“曾经”和“已经”的时间指向问题。
张亚军(2002)曾敏锐地观察到“曾经”用于对过去某事的追叙,具有回溯性,在语篇中起引述功能。例如:
(16)他的目光从她的脸上移开,也慢慢严肃起来。她的话当然让他想到好多事情。都是严肃的事情啊!他从来不愿想这些事情,想它们太累。他和眼前这个可爱的妻子曾经手挽手地涉过芦青河,往西,穿过密林,不为人知地走了几百里,又折向南,入山。他们在山里生活,还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不幸流产了。现在小织怀着的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张炜《秋天的愤怒》)
例(16)是说话人从说话时间往前追溯往事,整句话在时间上具有回溯性,在时间指向上是左向的。
(17)一遍,一遍,那首我最喜爱却又最害怕的诗句在我滴血的心头一行一行地升起,掠过,掠过,升起--我曾以为,水中淬过,砧上锻过那信念便纯而又纯;我曾以为,火里焚过,血里浸过,那爱情才真而又真。然而,惯于暗夜里的摸索,阳光下竟难以睁开眼睛。(张欣《梧桐梧桐》)
“曾经”句常常表示一种过去的经历,因此动作有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我们引入Ei和Ef分别表示开始和完成的时间。例(17)的时间图示如下:
“曾经”句在语篇上具有回溯性,从说话时间往前推,首先是Ef,即完成时间,然后再往前追溯到Ei。相对来说,Ef是明确的,Ei可以相对模糊,如例(17)强调的是在Ef之前都以为“火里焚过,血里浸过,那爱情才真而又真”。
因此,我们认为“曾经”的时间指向是回溯性的,所以不能与有“起始”义的成分等共现。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例句加以佐证:
(18)*电影曾经开始。
(19)*U7516次航班曾经开始登机。
(20)*路灯曾经亮了起来。
例句中的动词“开始”、趋向补语“起来”都具有明显的“起始义”,表示从事件时间开始向后持续,与“曾经”带有的回溯性矛盾,因而不能共现。但“已经”的情况不同,相应的“已经”句都成立,例如:
(21)电影已经开始。
(22)U7516次航班已经开始登机。
(23)路灯已经亮了起来。
上述例句說明“已经”可以和带有“起始”义的成分共现。可见,“已经”在时间指向上不具有回溯性。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在时间指向上,“曾经”具有回溯性,与句尾“了”的“起始体”冲突,因而“曾经”与句尾“了”不兼容。“已经”不具有回溯性,在时间指向上与时间发展方向一致,因而“已经”可以和句尾“了”共现。
《现代汉语八百词》在比较“曾经”和“已经”的语法意义时曾指出:“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马真(2003)对后半句话提出了商榷,并举例说明这一情况不是很确切。例如:
(24)a.我已经等了你三个小时了,你怎么还不来啊![打电话]
b.我已经等了你三个小时了,你怎么现在才来啊![当面说]
马真指出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例句说法的不确切性,但并没有对此加以解释。
我们认为有的“已经”句中的动作或情况还在继续,与“已经”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可以通过删除“已经”来证明。例如:endprint
(25)a.我已经等了你三个小时了。
b.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了。
删除“已经”之后,句子仍然成立,并且依然可以表示继续或不继续两种情况。例如:
(26)a.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了,你怎么还不来啊![打电话]
b.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了,你怎么现在才来啊![当面说]
在例(25)b的基础上继续删除句尾“了”,得到:
(27)我等了你三个小时。
去掉句尾“了”以后,句子只能表示“等待已经结束,不再继续”这一种情况,不能表示动作或情况继续。例如:
(28)*a.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你怎么还不来啊![打电话]
b.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你怎么现在才来啊![当面说]
可见,“已经”只是在时间指向上与“起始体”方向一致,但其基本的语法意义还是表示完成,并不表示继续。
我们认为:“曾经”“已经”与句尾“了”是否相容,关键在于“曾经”“已经”的时间指向与句尾“了”的“起始义”是否相容。“曾经”在时间指向上具有回溯性,与句尾“了”的“起始”义不相容,因而两者不能共现,“已经”在时间指向上是右向发展的,与句尾“了”的“起始义”兼容,因而两者可以共现。
四、“曾经”“已经”句中事件的影响与效应
马真(2003)例举8组17例,指出“已经”含有事情或情况的影响与效应含有延续性和有效性,而“曾经”含有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对其例句加以观察,可以发现例句可以分为强持续性动词和弱持续性动词两类,限于篇幅,各举1组例句如下:
(29)a.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这里了]
b.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0)a.上周她曾经去过上海。[现在她不在上海了,不排斥她现在再去上海]
b.上周她已经去了上海。[现在她仍然在上海]
c.上周她已经去过上海。[现在她不在上海了,而且在说话人看来现在她不该或者不会去上海,也就是说以前去上海的经历至今有效]
可以看出,强持续动词句,作者比较的是动作本身是否还在延续;弱持续动词句,作者比较的是动作完成后形成的状态是否延续,作者所举的两类情况的其他各例也与上述情况一致。例(29)a、b比较的是动作或情况本身是否延续,并非动作或情况的影响与效应。因此,作者从这些例句推论出“已经”含有事情或情况的影响与效应含有延续性和有效性,而“曾经”含有非延续性和非有效性,不是很确切。
胡正微(2005)从句子结构线索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指出马真所举的“曾经”句的例子都是转折型的,“已经”句的例子都是相承型的。事实上,“曾经”和“已经”都可以用于转折型和相承性两种句子结构类型。因而,胡正微增加了相承型的“曾经”句和转折型的“已经”句的例句进行分析,并且例句考察的是动作或情况的影响与效应。如:
(31)李书记曾经在这里工作过,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至高利益》(电视剧))
(32)苏兰在乌鲁木齐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婚外恋后,1994年来上海找我,毕竟曾经那么相爱,我轻易就原谅了她。(《知音》2004年第3期)
(33)“谁……谁没有了!”我其实是已经大概知道的了,但还是问。(鲁迅《孤独者》)
(34)方豚翁强忍着喜欢,教训儿子道:“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讲话还那样不正经,瞧你将来怎么教儿子?”(钱钟书《围城》)
我们认为,相承型“曾经”句例(31)、(32),表示动作或情况的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与有效性,而转折型“已经”句例(33)、(34),表示动作或情况的影响与效应的非延续性与非有效性。“曾经”在转折型线索中,强调“现在不如此了”或“现在又当别论”,而在相承线索中,表示“有效性,延续性”的语法意义;“已经”和“曾经”一样,在转折型结构线索中与在相承型结构线索中可以具有相反的语法意义,基本语法意义不变。
马真和胡正微两位学者对相关例句的分析,没有区分事件本身的延续性与事件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我们认为,在这一问题上,首先应该区分事件本身的延续性与事件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本文所要考察的是事件的影响与效应是否延续。而非事件本身是否延续。我们认为:“已经”表示事件的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马真,2003)的结论是符合语言事实的,“曾经”表示事件的影响与效应不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的结论有待商榷。我们赞同转折型与相承型句子结构类型的研究视角,但对胡正微提出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因为句子的结构类型不同,导致“曾经”和“已经”在转折型和相承型句子中有相反的派生语法意义,而是因为“曾经”“已经”本身带有隐含的语法意义,形成某种预期。當事实与预期相反时,形成转折型结构;当事实与预期相符时,形成相承型结构。下面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考察“曾经”句的两种类型。
(35)a.我和他曾经是同屋,彼此非常了解。
b.我和他曾经是同屋,彼此却完全不了解。
“曾经是同屋”,按常理推断,同屋之间朝夕相处,其影响与效应是应该比较了解的,与这一预期相符,形成相承型结构,如例(35)a;与这一预期不符或相反,则形成转折型结构,如例(35)b。从语义上看例(35)b,后续句表达事实“彼此完全不了解”,说明在后续句中前句事件“曾经是同屋”的影响与效应没有延续性;从结构类型看,前后句是转折关系,说明前句只有隐含“前句事件的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和有效性”,才能和后续句形成转折关系。因此,不是“曾经”句在转折型结构中表示非延续性与非有效性,而是“曾经”句隐含事件的影响的延续性与有效性,当后续句与这一隐含冲突时,构成转折关系。此时,句中表示转折的副词或关联词不能省略,如果删除表示转折的“却”,句子不成立。例如:endprint
(36)*我和他曾经是同屋,彼此完全不了解。
同样,“已经”句也是相似的情况。
(37)a.我已经大概知道了,所以便不再问他。
b.我已经大概知道了,但还是问他。
例句中,“已经大概知道了”,按常理推断,带来的影响与效应是“一般不会再问”。与这一预期的影响或效应相符,构成相承型语义关系,如例(37)a;与这一预期相反,构成转折型结构关系,如例(37)b。例(37)b与例(35)b情况相同,后续句“还是问了”说明在后续句中前句“已经大概知道了”的影响与效应在后续句中没有延续性,因而前句只有隐含了事件影响与效应延续性和有效性,才能前后构成转折。
可见,胡正微关注的是后续句是否延续前句“曾经”或“已经”句中的影响与效应,因而得出延续性与有效性、非延续性与非有效性两种相对的情况。我们认为已经完成的动作或事件,都会对相关的人、物或事產生影响和效应。表示完成的“曾经”句和“已经”句都隐含事件产生的影响与效应,当后续句与其隐含的影响与效应相符时,形成相承型关系,当后续句与其不符时,形成转折关系。
综上所述,无论在相承型还是转折型句子结构中,“曾经”句与“已经”句都隐含了事件的影响与效应具有延续性与有效性。甚至可以说是“完成”体,某个时间点前完成的动作或情况,都会对相关的人、物或事产生影响和效应。如果常理推断的“曾经”句或“已经”句产生的影响,在后续句中没有延续,则前后构成相承型,如果这种影响在后续句中不存在,则前后构成转折型。
五、结语
本文引入相关的时体理论,对“曾经”和“已经”的时体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曾经”主要强调以往的一种经历,用于过去完成,“曾经“在时间指向上具有回溯性,与句尾“了”的“起始义”不相容,因而不能与句尾“了”共现;“曾经”隐含了事件的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当后续句与隐含的影响与效应相符时,形成相承关系,不相符时形成转折关系。“已经”表示动作、事情等在某一特定时间前成为事实,用于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完成。“已经”在时间指向上是右向的,与句尾“了”的“起始义”相容,因而可以与句尾“了”共现。“已经”也隐含了事件的影响与效应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当后续句与隐含的影响与效应相符时,形成相承关系,不相符时形成转折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正微.语法场与语法意义——兼论“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J].语言科学,2005,(3).
[2]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7.
[3]金立鑫.对Reichenbach时体理论的一点补充[J].中国语文,2008,(5).
[4]金立鑫,邵菁.Charles N.Li等“论汉语完成体标记词‘了的语用驱动因素”中的某些观点商榷[J].当代语言学,2010,(4).
[5]陆丙甫.“已经”同“曾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1).
[6]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马真.“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J].语言科学,2003,(1).
[9]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写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rammatical meanings of“cengjing”and“yijing”,and analyzes the time pointing and the event effe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nse and aspect.“Cengjing”is used in past tense,“yijing”is used in past,present and future tenses.Pointing to the past,“cengjing”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sentence-end operator“le”which implicates“new state”.Relatively“yijing”points right an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sentence-end operator“le”.Both of“cengjing”and“yijing”have underlying continu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vent effect.When the subsequent sentence corresponds to the underlying effect,it indicates a successive relation. Otherwise,it forms a turning complex clause.
Keywords:cengjing;yijing;tense and aspect;time pointing;event effec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