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劲
摘 要 立足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绘本式设计思路,将绘本引入教学,通过课初阅读,用绘本点燃儿童的学习期待;通过课中共读,引导孩子对图画书故事进行动画加工、角色扮演、想象续编、游戏互动等,充分向生活学习;并通过课后“聊读”,引领亲子共读,延伸课堂学习价值。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绘本;向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2-00-03
图画书也叫绘本,用大幅的图画与少许文字来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近年来深受儿童甚至成人喜欢的一种叙事文本。它可以降低低年段学生阅读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适合他们学习[1],也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低年段特别采用了绘本式设计思路。我们自2015年起,便将图画书资源引入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尝试在课初、课中和课末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而激活儿童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16年起,我们又立足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不断深化这一行动研究。
一、课初阅读,“放手”点燃学习期待
这里的“课初”被我们界定为上课之前或上课伊始。在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情况下,儿童在课堂学习之前对课程内容总是处在一种茫然的未知状态。教师往往需要有效的“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而图画书能够以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我们立足教学主题,择取适宜的绘本资源,在课初布置“读图画书”小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回到课堂上,教师借助轻松的谈话,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图画书,对课堂学习内容已有所了解,并有了一定的情感铺垫,从而能“爱屋及乌”,对课堂学习产生期待。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之前,我们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了与动物相关的图画书,如《大自然之旅》(系列)、《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等。图画书图文并茂的叙事让学生身临其境,生动有爱的情节引发了学生对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的回忆,唤起了学生喜爱动物的积极情感。课堂上,教师通过“说一说,我了解到的动物朋友”“忆一忆,我经历过的动物故事”“晒一晒,我计划的关爱行动”等环节设计,进一步激活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与动物为友,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生活态度。
“课初”阅读强调教师应处在一种“放手”的状态。在具体操作时,我们注重两个要点:第一,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自由感知”的空间。即教师(或其他成人)完全不干预学生的课初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地和图画书故事对话与互动,以获得最个性、最真实的体验,从而对即将到来的课堂有所思考,并充满期待,成为一个有准备的学习者。第二,教师对学生自然生成的阅读感受不做定性评价,而是秉持包容的态度。教师不但要包容学生正面的情绪、正确的判断,更要包容学生负面的情绪、错误的观点。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和偏差才是最宝贵的第一手学情,才是我们在接下来的课堂上需要加以利用,并帮助学生去真实面对的道德体验。
二、课中共读,“扶手”助力向生活学习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图画书的正向作用,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图画书故事进行动画加工、角色扮演、想象续编、游戏互动……借此,让儿童充分向生活学习,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道德认知盲点。
1.强调重点
正是认识到了图画书的重要作用,相较之前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了绘本式教材设计思路,呈现了大量接近正式图画书的“绘本式故事”。根据它们在教材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正版叙事和副版叙事。可以说,每一个正版叙事的“绘本式故事”都承载着一节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如何用好“绘本式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的第一个主题“上学啦,真高兴”,就用一个跨页5幅图的“绘本式故事”向学生讲述上学第一天,王晓和小妹的不同经历。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故事讲述,将学习重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上课这件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教学仅止于此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故事先走近“上课”,再走进自己的生活,最终借助图画书的故事观照、指导、纠正自己的生活,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述《上学啦,真高兴》这一绘本式故事时,设计了“新学期三连拍”活动:
“第一拍”晒照片。教师先讲述教材中的第一幅图,组织学生“晒一晒”上学第一天的照片。以此回望生活,让学生借助照片回忆上学第一天的场景,分享当时家长给予自己的祝福、鼓励……为课堂学习奠定温馨的情感基调。
“第二拍”帮同学。来到新的环境,个别学生心里可能还存在一些焦虑、畏惧等小情绪。教师在讲述教材中故事的第二、三幅图后,先带领学生开展有破冰作用的小游戏,再请一些对新环境适应良好的学生出谋划策,说出自己化解焦虑情绪的“小妙招”。教师及时拍照,采集欢笑、温情的学生照片。如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切感受到上学是件开心的事,温暖就在身边。同时,借助同伴力量和榜樣学习,让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学到积极应对的好方法,进一步激发对“上学”的正向情绪。
“第三拍”看校园。上学第一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为了欢迎新同学的到来都作了精心布置,这些都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教师讲述教材中故事的第四、五幅图后,让学生用眼睛当相机,用语言描述自己在校园、教室中看到的美景,带动依然有些焦虑情绪的同学充分感受新学校浓浓的人文关怀,实现开心上学每一天的目标。
2.解决难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认知尚未形成,他们虽然具有初步的是非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存在“心里懂、但做不到”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认知困难进行帮助和引导,解决学生生活中“知行分离”的问题,助其更好地指导自己未来的生活。endprint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2课“早睡早起”在第二个话题“没早睡,真糟糕”中,旨在帮助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好习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我们不难得出本课的难点:低年级学生经过幼儿园教育和父母的教导,基本都能认识到早睡在习惯养成和个人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习惯拖拉和贪玩,很难做到早睡,自然难以早起,常常需要成人的不断催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拖拉、贪玩的影响,用实际行动实现早睡早起,做到知行合一。
课堂上,我们让学生阅读图画书《睡觉啦》,并设计了“小俊,让我教你改”角色对话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提醒拖拉、贪玩的小俊,并商讨助其改正的方法。借助与故事人物的对话与互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反思。学生认识到,自己和小俊一样,正是由于拖拉和贪玩才做不到早睡早起,只要改掉这两个坏习惯,早睡早起并不难。
3.突破盲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从幼儿向小学生过渡的时期,其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会因认知缺陷而存在一些偏差,需要教师等成人的引导和纠正。直接告知、强制纠正,无疑是效力低下的教育方式。而图画书的撰写符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从儿童视角出发看待生活,并借助走心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全面、多元地看待生活,能有效突破学生的认知盲点。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在第三个话题“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中,提到了重阳节,重点突出关爱老人这一主题。教材中主要提到两方面:一是登高赏菊的传统风俗;二是送上点心的关爱方式。学生对此的认知往往是:过重阳就是登高赏花,或给长辈送点礼物。于是,我们引入了图画书《奶奶来了》,它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的故事,父母在点滴生活中关爱长辈,小朋友们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从原来“嫌弃奶奶”转变为“接纳、照顾奶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后进行交流和课后实践,由此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他们开始明白,尊老敬老并非只体现在特定的节日中,而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课上共读环节中,教师应处在“扶手”的状态。在具体操作时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图画书的讲述者或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孩子们一起共读图画书。但是,教师不能干扰学生,而是在各个活动环节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二,“扶手”不是盲目放手,而是要求教师通过有效设计,精炼与图画书内容相关的环节(或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多角度地看待生活,最终融入生活、学会生活。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反思与调整自己,学会更好地生活。
三、课末“聊读”,“推手”拓展生活大课堂
我们将“课末”界定为临下课的最后几分钟或下课以后,注重课后延伸活动的价值。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我们注重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爭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开展“和家人一起读图画书”小活动,鼓励亲子“聊读”。
“和家人一起读图画书”旨在借助亲子共读与分享图画书,有效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价值,让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一同成长。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通过课末聊读,能够及时发现儿童的认知误区,提供针对性地纠正和引导,同时,积极鼓励儿童的良好行为和道德认知,进一步促成儿童的道德成长。
在课末聊读这一环节中,我们倡导教师做积极的“推手”,通过结合教学主题,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将学生推进生活大课堂。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提醒家长:积极参与聊读活动,并牢记放下家长的“权威架子”;可以在茶余饭后等温馨的亲子时光边读边聊,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家长一起探讨。以此拓展学生视野,让生活大课堂成为不同思想自由交流的开放式场域;让父母长辈等身边人的观点,形成群体教育力量,帮助孩子寻找与发现自己、展示并完善自我,用亲子共读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彩平.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