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陈一君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有着烦琐严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数学素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著名的教学理论,他强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通过手脑联盟,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手与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当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动手操作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古典概型》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公式,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动手操作活动.笔者首先让学生每3到5个人自由结为一组,并分给了每个小组一个骰子.随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大家掷一掷骰子,观察向上的点数,看看会出现几种结果呢?基本事件是什么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快速得出答案:“共有6种结果,即点数分别为1、2、3、4、5、6. 所对应的基本事件为A1=‘出现1点’、A2=‘出现2点’、A3=‘出现3点’、A4=‘出现4点’、A5=‘出现5点’、A6=‘出现6点’.”紧接着笔者提问:“记事件B为‘出现的点数小于3’,那么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多大?”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发现,只有当点数为1和2时,事件B才会发生,因此事件B由基本事件A1、A2组成.由古典概型的定义可知,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因此学生认为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P(B)紧接着笔者讲到:“现在大家利用统计的手段,小组合作进行试验,根据试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学生通过展开动手操作活动,利用统计的方法成功验证了上述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随后笔者对这一动手操作活动的结论进行了推广:“在古典概型中,若基本事件总数为n,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m,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学生通过思考上述操作的过程,最终总结出结论为P(A)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骰子试验的操作活动,不仅成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引导学生体验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习错误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若仅仅注重纠正错误并告知其正确的方法,则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学生下次可能还会犯同类型的错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善于将学生有思考价值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剥茧抽丝,明确错误的产生原因,促进他们在反思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比如,笔者在对《等比数列》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在处理下述类型的问题时常常犯错误,于是笔者在课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了反思.例如,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判断这一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有些学生在证明这一问题时,首先分别求解了数列前几项的值:因为所以得到了该数列为等比数列结论.很显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逻辑推理犯了由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错误做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学生们通过讨论发现,无论列举多少个这样比值为2的例子,都属于特例,并不能反映出等差数列的本质特点: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为2,因此不能证明该数列为等比数列.最后笔者进行了点拨:“大家也能明白,特殊规律并不等同于一般规律,大家在做这类证明问题时,切忌再犯这类由特殊代替一般的逻辑推理错误.”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关注学生逻辑思维失误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有助于促进他们“吃一堑,长一智”,提高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并且常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熟练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数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的表达能力,开展有效的逻辑思维活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善于通过转化对相关问题进行推理等活动,深化数学思维.
比如,笔者在对《集合的基本运算》这一章内容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习题训练,使他们学会从形的角度出发,利用文氏图或数轴求解集合问题.例如,已知集合A={x∈R|x≤5},B={x∈R|x≥1},那么A∩B等于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求解,学生首先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集合A与集合B的范围,然后观察数轴上两段重合的范围为{x∈R|1≤x≤5},即A∩B={x∈R|1≤x≤5}.又如,A={x|-2≤x≤5},B={x|m+1≤x≤2m-1}且B不是空集,若A∩B=∅,求m的取值范围.在求解时,可以首先将集合A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通过观察可知,若想令A∩B=∅,只需要令m+1>5或者2m-1<-2即可,最后求得m>4.最后笔者向学生提问道:“大家通过求解集合问题,获得了哪些感想与收获呢?”紧接着学生对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例如,有的学生回答道:“我发现在解决集合问题时,要善于利用数轴表示集合关系,通过图形使问题直观易懂,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的速度.”可以看出该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优点,达到了笔者所期望的效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集合问题,提高了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转化与推理的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语言是正确进行推演论证的重要工具,用于表达思维的成果,锤炼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善于用数学语言严谨表达思维过程,锤炼数学语言.
比如,笔者在对《垂直关系》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图1所示,学生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想办法使折痕AD与平面垂直.在笔者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分析讨论探究出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相垂直,那么该直线与平面垂直.紧接着笔者追问道:“大家能否用符号语言表示这一定理呢?”笔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最后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若a⊂α,b⊂α,l⊥a,l⊥b,a∩b=A,则l⊥α,成功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出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推导过程.
图1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在解题时能够用数学符号语言严谨地表述思维的过程,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逻辑思维,有效升华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数学展开课堂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反思失误”“数形结合”及“严谨表达”,能够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