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 迅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自从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2018年元旦开播以来,许多观众每晚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接收那些跨越时空的“留言”。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首映式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自从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2018年元旦开播以来,许多观众每晚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接收那些跨越时空的“留言”。
该片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网上评分高达9.4,可以说是文物纪录片的又一个“爆款”。节目组从中国300多万件藏品中甄选出100件,为此他们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寻访了50余处考古遗址,最终让这些不同风格的国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虽然它们“每个人”发言时间只有短短5分钟。
5分钟可以用来做什么?可以用来坐一站地铁,也可以用来听一段千年骨笛的苍凉声音,还可以与一张6000年前的神秘面容打个照面。
眼前这张用泥土捏成的脸,看起来像个孩子,但它已经历了6000年的时光。它仰着头,眼睛眯起,像是在仰望宇宙,表情既单纯又迷茫。它是一个陶壶,水会从它的眼角流出,像是突然涌出的泪水。
这张面容的表情微妙,耐人寻味,宽大浑圆的腹部似乎象征了生命的孕育。它对星空的凝望,是人类对宇宙的凝望,正如解说词里所说,“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合。6000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这个记录片好在哪里?一个是它把中国历史文明放在了一个全人类的角度去探讨,人类的惆怅,人类最初的凝望与呼唤。我认为这就‘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越是历史悠久到千年的文物就越是值得思考探索人类繁衍生存至今的奥秘。”一位名叫amber 的网友评论说。
《如果国宝会说话》在24岁以下年轻人最喜爱的哔哩哔哩社区掀起了一股国宝热潮。网友们争相讨论,弹幕横飞。年轻网友看完片子后,有人直言要“点一万个赞”,还有人说,“好想去博物馆亲眼看看”。他们对国宝的喜爱发自内心,玉佩饰品那一集播出后,有网友甚至留言,“强烈要求出全系列周边产品,就算是塑料的我也要买。”
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博物馆疲劳”:在灯光昏暗的展厅里参观各种精美文物,下意识地记着文物的名字、年代、出土地点……一小时、两小时过去后,整个人渐渐从兴致勃勃到疲惫不堪,回家后能想起来的信息寥寥无几。
《如果国宝会说话》对治了这个痛点。短短5分钟,最重要的已经说了,然而意犹未尽。但5分钟的浓缩对节目本身是一个考验,总导演徐欢坦承有的文物并不能讲清楚。
“一件国宝可能有艺术、历史、科学各个方面的价值,只能选择它身上的某一点价值来谈。所以海报上‘浅言初生’的概念,也是说用微视频只能说一点。如果国宝会说话,究竟大家想听到什么?国宝会诉说什么?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年轻观众更多地去亲近国宝、了解国宝。”她说。
陶鹰鼎、红山玉龙、凌家滩玉版玉龟、良渚玉琮王、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后母戊鼎、妇好玉凤、三星堆青铜人像、三星堆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越王勾践剑、虎符……片中选取的文物涉及史前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那么,究竟是依据什么标准,使这些文物从浩瀚的全国文物中脱颖而出的呢?
“力求选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文明进程具有推进或改变作用的文物,在中华文明形成与传扬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产力水平、人民创造、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文物。因为‘文明进程’的定位,我们拍摄的文物自然会成为以物质文明史角度出发的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徐欢说。
海报上,三星堆青铜人像瞪着大眼睛,“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毋庸讳言,许多年轻观众是被纪录片的海报吸引而来的。这些创意来自徐欢带领的团队,从60后到90后,包括优秀的编导、才华横溢的撰稿人、专业的考古者,是他们让文物们活了起来。
短小、精致、厚重,观众直言,“这文案写成了诗。”
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出土的洛南人头壶(资料图)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3000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3000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204块碎片被光线连接。204个不同的象征转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5分钟只能容纳800字的解说词,徐欢要求“字斟句酌,字字如金,每句话都要很准确,同时要有美感”,《玉组佩:把世界戴在身上》的撰稿人喻江毫无疑问做到了。
“导演告诉我这些玉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而且每一块玉要花一个匠人一生的时间,然后它们串在一起。我想204块玉石,而人有206块骨骼,那么这些玉一定是有生命的。
埋入墓地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骨骼会腐朽,而玉还在,它和成千上万的玉片一样在这片大地上,我想那是天地的乡音。所有的文物都是这样,为了和大家相见走了一亿年,整个100集的国宝都是一面。我希望更多的文物被大家听到,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真正的中国好声音需要被听到。 ”喻江说,“请珍惜这一面!”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目前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它是一个很典型的酒铜器代表, 最重要的是,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宗族子弟的文告。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为了更好地展现何尊这件“国之重器”,编导孙戈霆则投入了一年时间来研究。由于深埋于地下3000年,何尊的外部已经被严重锈蚀,底部的铭文也已经氧化黯淡,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细节,孙戈霆在摄制中采用了全新的3D扫描技术和全息传存拓技术—将何尊从里到外转化成数据,按照1∶1的比例将其恢复为动画形式,基本上复原了文物当年的原貌;将镜头探入何尊内部拍下铭文,通过全息拓片将122个字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也是这种技术第一次运用于纪录片拍摄。
节目好看的背后,是专业团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了拍摄好《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召集业内专家和电视媒体人一起研究策划,确定思路和方案;又组织了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以及各主要博物馆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题会议,研讨遴选拍摄清单;从策划到摄制,从样片初审到节目终审,这个项目历时3年,国家文物局全程参与节目的策划组织工作,成为节目能够制作完成的有力保障。
“我们毕竟是电视从业人员,没有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和帮助,这部作品不可能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不可能让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走进国人的内心。”徐欢说。
国家博物馆原馆长吕章申表示,古代文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电视这种最直接、受众面最广的传媒,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文物所蕴含的内涵,对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不可小视。
据团队骨干、文博专家杨兆凯介绍,片中的撰稿邀请了熟悉每一件文物领域的青年学人,与该集编导互动、推进。对同一件文物写成的方案稿,往往有不同角度的若干版,最终能获得认可登上电视的,仅是其中之一。
历时5年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全国登记的可移动文物的数量是1.08亿件,其中珍贵文物380多万件。
“如何让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活起来,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
“这些文物是穿越时空的信使。”顾玉才认为,与透过文字的想象不同,从一件件文物身上,可以观察、触摸、研究、体认,从而感知古代中国人以及创造者的温度和态度,解读多个维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并进而建立起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无论是故宫文创用品的走红,还是《国家宝藏》等节目受热捧,都让人看到古老文明与现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良好互动。人们愿意放下更为刺激的娱乐,主动了解中华文明的渊源脉流。
凌家滩玉龟,1987年出土于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旁一处距今4500年的陵墓。龟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上面钻有数个左右对应的圆孔,应是为拴绳固定之用。出土时,玉板夹在玉龟腹、背甲之间,玉片长11厘米,宽8.2厘米,上面刻有八角星纹—这种图案在全世界多种古老文明中都出现过。
根据学者的们看法,这件玉龟上的图案可能是文字产生前的八卦图像,也可能是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其中的圆孔数目、八角星纹则可能对应着极为复杂神秘的宇宙信息。许多网友表示,自己不但是头一次听说洛书,而且听讲洛书原理时深感脑子跟不上,不由得为古老文明早已达到的高度所折服。
“从国宝看国脉、思国魂,用文物讲文化、谈文明,其根本诉求是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为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赞叹,为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所感染。”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说。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等待着倾听的故事。如今,《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25集已经播完,徐欢表示剩余的三季75集有望2018年全部播完,正如每一集片尾总会提示的那样,“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
而网友们也纷纷留言道,“已静候您的来信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