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会传情,妙笔可生花

2018-03-11 09:17张林娜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线索氛围哲理

张林娜

摘 要:写作是一种艺术,也需要精雕细琢。初中记叙文写作,可以借助物象的穿插描写,丰富文章意蕴,增添文章韵味。在记叙文的创作时,可以巧妙地借助物象,营造氛围、构成线索、寄寓情感、蕴含哲理,让记叙文因物象的运用而与众不同,让物象传情,使妙笔生花。

关键词:物象;记叙文;氛围;线索;情感;哲理

写作是一种艺术。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是训练的重点,但学生往往一叙到底,这就像是向一个人转述一件事,而不像是文学作品了。这就需要创作者能精心雕琢,配以装饰,方能让读者沉浸之、赞美之、享受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巧妙借助一些物象,则可以达到此种效果。

记叙文常用的物象主要有花草类、食物类和物品类,在行文的时候借助这些物象的描写,可以起到增添文章意蕴、表达文章情感、让文章妙笔生花的效果。下面举例阐述利用物象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一、借助物象,营造氛围

在古代诗词中,物象因为带有了作者主观的情感,常常称之为意象,诗人往往会借助于诗歌中的这些具备了情感的物象来营造或悲或喜、或静谧或热闹的氛围。“无边落木萧萧下”“清泉石上流”“一枝红杏出墙来”“枯藤老树昏鸦”……这些物象在诗歌中就有了灵性,无论是单一的物象还是物象的组合,不需要作者点破,读者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情感意境。文学都是相通的,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巧妙借助一下物象,则可以营造一种更加浓厚的氛围。

比如,学习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对于小桃树这个物象的描写,刚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是“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后来开了花“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通过对小桃树的几次楚楚可怜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怆伤感的氛围,给后文蓄势。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形式,不必言说,自能感受到物象营造的氛围。比如,笔者指导一位学生修改后的《那风雨中的一树桂花》作文如是写:“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完全没有了秋雨的样子,是夏天的雨走错了季节吗?在凄厉的秋风的陪伴中,打落了一树的金黄与浓香,桂树枝丫错乱,好像一位大病初愈的妇女,披头散发,精神恹恹……”用风雨后的桂花营造氛围,与自己刚刚经历挫折的心境一致,比直接说出自己的心境要更具有韵味。

二、运用物象,构成线索

文章运用物象,可以构成行文的线索,一般而言这种线索是文章的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互为映衬,让行文脉络清楚。物象的这种作用,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明显的分布,开头、中间、结尾,凡故事发生转折的节次都要及时展现出来,就像电视剧《香樟树》《山楂树之恋》等一样,情感发展是暗线,但明线就是香樟树与山楂树,它们贯穿整部电视剧,让故事情节更清晰,更有情致。

比如,巴金的《哑了的三角琴》一文,开篇先描写墙上挂着的“盖满灰尘”“破旧的”“断了两根弦”的三角琴,文中回忆关于母亲以及拉狄焦夫与这把琴的故事以及“哑了”的原因,结尾回到现实,由于“我”的好奇心,三角琴从墙上掉下来摔碎了。全文紧紧围绕“三角琴”展开故事情节并贯穿始终,可见是全文的线索。如此,我们写记叙文也可以用物象作为线索,比如一位学生写的《汗味锄头》,开篇描写家中阳台上的一把锄头,细嗅还隐隐约约充满了汗味;中间交代了这把锄头的来历以及与它有关的故事;结尾回到现实,看到锄头就会想到爷爷对于他的土地的付出,想到爷爷那句“我手里拿的是锄,土地是我的作业,我要辛苦付出才会有庄稼的丰收。你手里拿的是笔,知识就是你的作业,只有付出才会有人生的收获”。全文以锄头为线索行文,结构紧凑,意蕴丰富。

三、选择物象,寄寓情感

物象营造氛围,成为线索,并不影响其还可以寄寓情感。所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在表明物象的作用,不在于本身,而在于物象里寄托的那份情感。文章不能没有情感,如果直接表达出来,文章就缺少了韵味,借助于物象来表达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用母亲手植的生命力顽强的合欢树,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期望,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再如,朱成玉的《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一文,从落叶与祖母的相似点到祖母与落叶之间的故事,再到落叶与祖母的生命姿态,一路写一路情,寄寓着对祖母一辈子诗意生活的赞叹,对祖母对爷爷的感情执着的讴歌。比如,上面一篇《汗味锄头》的写作,在把锄头作为线索的同时,还借助于爷爷一辈子与锄头息息相关的描写,用锄头寄寓自己对爷爷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的精神的赞叹与一辈子不改初衷的崇敬之情。

四、巧借物象,蕴含哲理

物象不但含情,有时候也包含哲理,就如同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一样。文章要想表达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等,直接进行议论的话,显得生硬,读者也不容易接受。如果利用物象进行类比、比喻,就会让读者的心灵变得柔软起来,心灵也会渐渐走进物象,与物象进行思想的碰撞。

比如,课本中的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借助于对紫藤萝的描写,由花的盛衰变化,感受人的生命的变化,感悟生命的永恒。再如,贾平凹的《访兰》一文,把野兰与盆栽兰花对比,表达人的品格不要随着环境变化,要保持自我的人生感悟。一篇《奶奶的红豆汤》的学生习作,通过对奶奶熬制红豆汤的用料选择、火候掌握、精心操作的描写,熬制出来香喷喷、软糯糯的红豆汤与街头的红豆汤的寡淡虚浮进行对比,表达了生活需要纯真、没有功利性的思想,才能成就精品的道理。

物象会传情,妙笔可生花。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要多借鉴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模仿、感悟,巧妙选擇合适的物象,抓住物象与人物、主题等相关的或者相似的地方,精雕细琢,就会写出记叙文中不一样的风景。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线索氛围哲理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