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升高,日常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塑料垃圾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垃圾,被称为“白色污染”,对农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关键词:农村白色污染;原因;危害;防治对策
前言:
白色污染指的是人们对于一些难以降解或者分解的塑料垃圾产生环境污染情况的统称,也是目前环境污染较为常见的一种情景,特别是农村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增加,对塑料农用物品的使用越来越多,如地膜、化肥种子包装袋等,使农村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再加上农村对于这些环境污染的现象处理不到位,造成了当前白色污染严重的现象。
一、我国农村白色污染的成因
我国农村白色污染之所以比城市的白色污染还要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农业生产用品等多为塑料制品,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用地膜产量和使用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大的,近几年地膜在农村的使用量更是有增无减,很多人并没有重视地膜跟土壤资源带来的危害,因此很多废气的地膜随处可见,而且这些白色塑料很难降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不到位也是导致白色污染严重的成因之一,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并没有将环保意识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因此在进行白色垃圾处理的过程中非常随意,没有对这些垃圾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很多垃圾的处理方式基本上都是露天堆放,很多人更是将自己家周围的一些低洼地带当成天然的垃圾场,白色垃圾随处可见,给农村人们的生或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我国农村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加剧了土壤环境恶化的速度,影响农作物的产值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塑料用品大都是无法降解的,加工方法和过程也十分简单,成本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但是一旦应用在农业生产之后,其处理过程却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再加上现阶段农业生产中應用的塑料制品的成分大都是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基本上不溶于水也难以受微生物的腐蚀,在正常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分解或溶解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埋在土壤之下等待其自然分解也需要很长时间,这些白色垃圾埋在地下就会成为“永久性的垃圾”,对土壤的结构以及物理形状包括其本身的一些能力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给农民的耕地、播种、施肥等方面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的增加。
(二)破坏了农村生活环境,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白色污染具有量大、质轻且不溶于水、不易分解等特征,在农村生活中随处可见,再加上处理不到位,一旦到了多风的季节基本上就是漫天的白色,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夏季大量的白色垃圾堆积,成为了蚊蝇以及一些病菌的繁殖场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些白色垃圾“随风飘扬”散落在一些水源区,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如果人们一旦误饮了被污染的水源,很有可能会给人们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由此可见白色污染极大的危害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三、我国农村白色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保宣传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设立专门的法规,尽快研究制定和颁布一部专们针对宝色污染治理的相关法规或者专门条款,对塑料制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以及处理者的义务和责任给予明确规定,同时加强在农村地区的普法意识宣传,相关部门要在农村地区开展针对白色污染防治的教育和培训,让人们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不随意丢弃塑料废弃物,并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白色废弃物的分类处理与合理的回收利用工作,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白色垃圾处理办法,将过去的填埋、入海或者焚烧的破坏性的处理办法变味科学合理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办法,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白色污染废弃物进行分类的回收和再利用,促进农村地区白色污染的科学合理的处理。
(二)提升农村环境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农村地区白色污染进行有效防治与监管
提升农村地区环境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进行白色污染防治的基础,只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对农村地区的白色污染进行根源性的防治,如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塑料制品的应用,使用一些可降解材质制成的农业用品,针对一些必须要使用的塑料制品,如地膜等,要合理处理相关的废弃物,加大对违反规定人员的惩处力度,对一些随意丢弃塑料废弃物而且不服从管理的人进行大理的管理和惩罚等,促进农村地区白色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论
总之,农村地区白色污染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因此针对白色污染的防治要逐步进行,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和监管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农村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大力整治白色污染 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
[2]王贵林,矫学成,王伟,邹芳玉.我国农村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
课题批准号 LX[2017]GH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