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纪录片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探究

2018-03-10 14:02杨会
电影评介 2018年17期
关键词:纪录片话语建构

杨会

主旋律纪录片巧妙地呈现特定文化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以与国运兴衰、文化创新与繁荣,民族精神独立关联的纪实影像叙事参与到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中,它能够充分反映时代风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该类影片以纪录片为载体讲述中国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群体性奋斗故事,以纪实影像探索中华民族发展状态的当代表达,向世界展示客观、真实的中国,构筑中国的对外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人类文明互鉴。因此主旋律纪录片是基于国际化视野以及道路自信视角建构国家形象并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典型样式。

中国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立足于中国现实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将国家形象传播与国际化表达方式相结合,探讨中国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新特征、新内涵等问题。在实践层面,《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美丽中国》等系列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证明了彰显国家形象的传播价值,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有针对性地采取若干将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相结合的举措,藉由中国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呈现中国的形象,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国际化传播机制。

一、 依托新时代中国文化重构国家形象新特征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1]因而国家形象的有效建构不仅事关国运兴衰,还事关文化创新与繁荣,更事关民族精神独立。通过纪实性影像呈现立体而真实的国家形象,不仅是国际传播规律使然,更是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主旋律纪录片是客观真实呈现区域性人类文化与思想结晶的影像志,在国际传播中有着独特作用。主旋律纪录片所记录下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故事至始至终生长于本土文化语境,因为贯穿于纪录片深层的内涵依旧是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但仅仅依靠传统优秀文化显然难以迅速吸引新时代的接受主体,因而迫切需要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历史背景、文化资源与思想基础,探究中国纪录片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与再生利用策略。剖析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纪录片文本中传统文化契合时代诉求的现代性重构方法;探究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话语的学术内涵、基本原理、文化特质以及传统优秀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方式;探索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先进的外来文化要素的融合路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化要素结合以实现文化整合的创新策略,探究适切于跨文化传播语境的主旋律纪录片的文化创新发展道路。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美丽中国》等主旋律纪录片是打破中西方文化隔阂、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系列主旋律纪录片通过中国网、移动支付、智能制造、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等故事全面地展示出国家的发展变化,描摹出中国人民真抓实干的生活画卷。通过“大主题与小切口”以及“大时代与小故事”的有机结合,呈现“大美中国、大爱中国”的视觉总基调,展示人民的获得感与自豪感。藉由中国基础建设的全网,编织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影片从绿色的田野跨越至现代的都市,记录下孩子们的笑容、辛勤劳作人们的泪水、西部开发的奇迹,乡村城镇的巨大改变,呈现出中国从改革开放迈向繁荣富强的成长轨迹。讲述国家如何让百姓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民经济实力更加强大的故事。

由上可知,提煉传统优秀文化因子与中国元素,提取中国纪录片中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深入剖析价值体系,凝练传统文化精髓,呈现民族文化艺术风格,明晰中国纪录片意图呈现的隐匿于中国故事背后的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体系,并在文化意义上系统探究中国纪录片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定位;激发优秀传统价值的活力再生机制;厘清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方式;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先进的外来文化要素的融合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依托时代语境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系,建立适切于接受主体民族心理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主旋律纪录片的建构国家形象的新路径。依托上述探索力争在西方霸权文化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走出基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道路。

二、 梳理中国故事价值标准,构筑国家形象新内涵

主旋律纪录片进行有效国际传播的核心是讲好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其最佳表意范式与理念独特、叙事巧妙、制作精良、视角平衡、价值融合的中国故事直接勾连。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应站在全球化视野探究中国故事的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叙事节奏、叙述视点、叙述方式与影像语言修辞;探讨以纪实影像为载体,植根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对象基于时代背景而发生于现实世界的故事;通过具有文化特色的非虚构影像叙事艺术化地呈现文化自信,传播中国理念,构筑国家形象,增强对外传播能力。

一个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为价值标准,而社会现实需要则揭示了价值标准的历史制约性。《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美丽中国》等主旋律纪录片通过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制造业升级、能源产业开采、城市景观构造、乡村美丽蓝图等生活故事,诠释吸纳时代审美,融合文化精粹的价值标准,通过会通中外的文化交融以及人类共通的认知体验实现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最终依托包裹着主流价值标准的中国故事构筑国家形象新内涵,但价值标准最终产生的传播影响力由接受主体、所属文化以及社会现实需要三者的相互作用确定。其中,接受主体的民族文化观对于价值标准最为直接,其所属文化积淀孕育的文化观作为接受主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对于价值标准的界定具有深刻的影响,因而廓清不同文化场域下接受主体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以全球化视野分析异质文化场域接受主体的诉求,以接受主体的文化认知与思维习惯为基础,以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找寻文化素材,选取具有对话价值的题材,选择国际化语境下体现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和中国气质的传播主题,通过艺术化手法以及超越性的人文关怀阐述普世的价值观以及人类共通的情感意识体验,建构出不同文化群体可以理解的非虚构的中国故事,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实现交流对话,弥合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裂痕和对立。

使用非虚构的影像叙事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基于国际传播的接受主体建构主旋律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内容。让承载民族文化精神的纪录片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国际交流传播中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将立足本国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中国纪录片以真实的话语风格推向世界,传输民族精粹、弘扬经典价值、传播文化精神,传递中国声音。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的同时,以共同话语和价值认同引领时代发展方向和世界潮流指向,提升中国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而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贡献中国的文化智慧。

主旋律纪录片通过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呈现隐匿于故事背后的国家形象是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核心,借助国际化表达组织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并对贯穿于其间的普世价值观进行解读,从而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融入非虚构影像叙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继而依托客观、立体、真实的国家形象建立国际影响力是中国主旋律纪录片的传播宗旨所在。

三、 基于国际视野,探究国家形象传播新机制

主旋律纪录片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纪实影像叙事客观、立体、全面地展示真实的中国,以中国在科学技术支持下的创新发展态势、协调发展状态、绿色家园理念以及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形象,彰显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享与开放,活力与生机。主旋律纪录片呈现出中国人以拼搏努力的精神与坚定不移的斗志,通过群体性的攻坚克难铸就技术上的引领地位,藉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化平台的全面架构描绘了中国的发展态势,彰显了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影响力。然而,通过主旋律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是一项复杂的、跨领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进行研究,更需要对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国家形象的国际化表达,需要将国家形象放置于世界格局中考量其价值,在文化共通性基础上展示其传播价值。研究首先对中西文化两极对立趋向文化整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主旋律纪录片跨文化选择机制,明确国家形象国际化传播的方向和目标。探索主旋律纪录片国际化传播体系的规律、特点以及组织架构,阐释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国家形象建构性与稳定性的斗争关系。

(一)探究主旋律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文化选择机制

基于国际传播视野探究主旋律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首先要厘清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与文化选择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不仅需要淡化纪录片创作的官方背景,打造纪录片创作的民间、行业、专业的多元主体身份[2];还需要探究影响接受主体进行文化选择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内外部因素;更需要有重点、有层次地区分国际传播接受主体。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本身并不会自动攫取或排斥,文化选择是接受主体对文化传播等文化流动现象的适应与调节机制,且接受主体往往会审视、评价、选择、吸收或排斥部分文化活动,因而分析跨文化传播中接受主体的文化选择机制蔚为关键,深入剖析影响接受主体进行文化选择的深层动因;概括与接受主体勾连的文化选择范式以及依托此基础而建构的接受范式。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不同类别接受主体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认知习惯,利用用户画像分析剖析接受主体的认知特点、内在需求、行为模式与文化选择之间矛盾运动的张力。

一个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为价值标准,而价值标准能否产生国际传播影响力由接受主体、所属文化以及社会现实需要三者的相互作用确定。其中,接受主体的民族文化观对于价值标准最为直接,其所属文化积淀孕育的文化观作为接受主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对于价值标准的界定具有深刻的影响,因而廓清不同文化场域下接受主体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而社会现实需要则揭示了价值标准的历史制约性,诠释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创作主体如何立足于接受主体的价值标准,吸纳时代审美,融合文化精粹,通过会通中外的文化交融以及人类共通的认知体验实现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因此,以全球化视野分析异质文化场域接受主体的诉求,以接受主体的文化认知与思维习惯为基础,选取国际化语境下体现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和中国气质的传播主题,选取具有对话价值的题材,深挖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内容建设路径:以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找寻文化素材;以国际化表达或在世界文化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并以中国价值观进行解读;通过艺术化手法以及超越性的人文关怀阐述普世的价值观以及人类共通的情感意识体验,建构出不同文化群体可以理解的非虚构的中国故事,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实现交流对话,弥合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裂痕和对立。充分利用文化选择机制的主体性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交流传播,拓展主旋律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影响力,铸就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研究主旋律纪录片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体系

从国际视野确定主旋律纪录片中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地位,秉承全面性、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原则,系统构造国家形象建构在多元文化的汇聚碰撞中吸收异质文化因子的内涵体系;从传播学视角精准细分国际传播语境,改进与提升植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主旋律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市场定位、对外传播内容设计、对外传播机制、对外传播模式、对外传播渠道、对外传播路径、对外传播策略,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系统。继而分析融入故事血脉的对外话语体系在促进国际化交流传播进程中如何建构国家形象。探究中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范式的特点与规律。

话语指向带有主观性和强制性思维的文本表述方式,且易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状态,话语既难以回避权力关系的作用,又反映了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也不存在于说者或听者,而是来自他们相互交流的过程,因此话语意义存在于文本与外文本的关系中,任何话语的意义都要从其存在的文化语境来考察。”[3]因而需要站在全球化视野探究主旋律纪录片的国际化话语表述策略,通过议题设置力、叙事框选力、移情劝服力、整合传播力等要素的联动建构出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国家形象传播体系。将中国对外话语放置于世界格局中考量其价值,在文化共通性基础上展示其话语价值。研究首先对中西文化两极对立趋向文化整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探索,阐释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对外话语体系稳定性与进化性的斗争关系;探究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话语范式,确立话语范式吸收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的基本理念及选择标准,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筑提供范式,明确中国对外话语国际传播的方向和目标。其次,探索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华语的规律、特点以及组织架构,依托国际化话语表述策略,通过议题设置力、敘事框选力、移情劝服力、整合传播力等要素的联动建构出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中国对外话语表述体系。以趋向于专业化、国际化的视听语言不断厚植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霸权进行角逐的实力,逐渐打破“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让世界借助富有生命力的纪实影像触摸中国文化的脉搏,聆听中国声音的力量,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中构筑中国话语的影响力。

结语

纪录片不仅是人类的生存之境,更是文化的记忆之镜,主旋律纪录片以中国故事为载体,展示融入中国故事的民族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情怀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系;建构本土观众认同、异域观众认可的表意范式,依托纪录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使命,发挥其跨文化、跨语言、跨族际的传播优势。探索国家形象的当代表达,构筑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人类文明互鉴,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国家形象,继而通过国际传播机制将承载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国家形象推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国家魅力的同时,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Boulding.K.E(1959).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jou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119-131.  转引自聂朝昭等.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J].青年记者,2013(5):80.

[2]胡智峰,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4):7.

[3]张海燕.话语的盛宴与狂欢——<疯狂的石头>文本意文解析[J].电影评介,2016(17):27.

猜你喜欢
纪录片话语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