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国际电影节发展特色、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3-10 14:02贾佳潘莹
电影评介 2018年17期
关键词:釜山亚洲韩国

贾佳 潘莹

2014年12月,釜山入选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电影之都”,电影产业在釜山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釜山国际电影节(BIFF)是釜山电影产业的核心环节。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次举办于1996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并称“亚洲三大电影节”,是韩国亦是亚洲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经过20余年的积淀,釜山国际电影节不仅成为了釜山电影产业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更成为了釜山乃至整个韩国繁荣电影产业的缩影。

一、 釜山国际电影节发展背景

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釜山国际电影节成功设立的重要原因。1993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颁布“新韩国文化畅达五年”计划,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由中央散播到地方”[1],鼓励地方独立发展文化产业,并开展“亚洲文化中心城市项目”“地区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区文化振兴中长期计划”等地方文化促进项目。由此,韩国各地纷纷开始举办各具特色的电影节,例如,以科幻电影为特色的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以评比数码影像为特色的全州国际电影节,以及首尔国际电影节、首尔青少年电影节、首尔国际女性电影节、首尔独立电影节等。另外,包括釜山政府在内的各地方政府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建立文化产业支援中心,釜山的文化产业支援中心建立于2002年,对釜山电影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城市文化特质上看,釜山的城市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在体现出广义上的‘泛差序格局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市民意识和一定的团体格局”[2],相较于人口密度较大、以电子产业和新型工业为经济重心的首尔来说,人口数量适中、旅游和休闲产业发达的“节庆之都”釜山,无疑具有更适宜电影产业发展的文化环境,其临海的水营湾帆船竞技场也为电影节及其相关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仅釜山本地每年就有“釜山国际短片节”“釜山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三场电影节,其中釜山国际电影节因其综合性、艺术性特点,影响最为广泛。

二、 釜山国际电影节发展特点

相较于历史悠久的东京国际电影节和规模盛大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作为一个小而精的电影节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成长,与其明确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是分不开的。釜山国际电影节立足韩国、辐射亚洲,在追求电影艺术性的同时致力于电影文化的公众推广,通过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环节安排和奖项设置,釜山电影节形成了独自的特点。

(一)艺术的电影节

目前世界上对电影节的分类普遍采用国际制片人协会(FIAPF)制定的分类体系,按照环节设置、预算规模、参与人数等要素将电影节分为四级:A级为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全世界仅有12个,亚洲三大电影节中的东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均在其中;B类为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就属于B类电影节;C类为非竞赛型电影节,不设竞赛单元,以电影展映为主;D类为纪录片与短片电影节。

作为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唯一的主竞赛的单元是“新浪潮奖”(New Currents Award),主要在亚洲新人导演的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给予3万美金的奖励。入围新浪潮的作品必须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奖项评选时尤其注重影片的新锐性、艺术性。另外,国际评论家协会奖(FIPRESCI Prize)也将从新浪潮奖入围影片中选择最具进取精神和实验精神的作品授予。从新浪潮获奖作品的内容上看,剧情片(Feature film)占据了绝大多数。这类电影通常取材于社会现实,主要依靠故事的剧情变化或角色性格的发展带动整个电影的进行。相比于其他类型电影,剧情片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角色形象和情感的把握可以更为深入,更具艺术深度。例如2000年获奖的伊朗电影《女人三部曲》,通过质朴的镜头语言和技巧性的叙事方式,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伊朗女性的生活片段戏剧化地联系起来,从细节中展现出整个伊朗社会女性的状态,极具震撼力。从2009年开始,电影节增设“未来景象单元(Flash Forward Section)”,形式类似于新浪潮,将评选对象范围扩大到非亚裔新人导演,从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寻找更多的创造性艺术样本。

(二)观众的电影节

釜山国际电影节在关注电影艺术本身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潜在观众的培育和面向大众的电影宣传。电影节中所有放映的影片都是对外售票的,组委会仅预留很少一部分坐席供嘉賓和特邀媒体免费观看。电影节在1996年首次举办时就利用南浦洞有限的剧场场地的8块荧幕进行了170部电影的展映,吸引了超过18万名观影观众。之后,为了给观众创造更好的环境,电影节进行了3次场所扩建和调整,并且不断增加展映影片数量。在1996年到2001年间,电影节主要在南浦洞的市民影院举行,这一时期荧幕数量从8块增加到14块,但观影人数却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市民影院在接待电影节观众的同时为了盈利也同时上映其他影片,因而针对电影节展映的排片有限。2002年至2004年,电影节进入了“二元化”[3]时期,随着海云台地区的Megabox电影中心落成,电影节开始在南浦洞和海云台两个地方同时举办,荧幕数量也增加到17块,但由于海云台离市区较远,周边配套不够完善,观影人数只有小幅上涨,维持在16万左右,展映作品数量也维持在200余部。2005至2007年,电影节主会场正式转移到海云台,荧幕数量超过30块,观影人数也首次突破了19万。2008年以后,位于海云台的釜山最大商业综合体Centum City和为电影节专门建造的“电影殿堂(Dureraum)”先后落成,电影节开始进入Centum City中心时期,荧幕数量超过35块,观影人数达到20万,展映作品数量也突破300部。2011年,尽管电影节受到了台风的影响,观影人次依然达到19.6万。从2011年开始,釜山电影节开始在大众传播手段上进行新的探索,设立了专属电视频道用于播放参展作品,该频道成为继美国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之后第2个电影节专门频道。

另一方面,釜山国际电影节在环节设置上也体现出对观众的重视。电影节上,通过观众意见评选出来的奖项包括KNN奖(KNN Award)和釜山银行奖(Busan Bank Award),前者由观众从“新浪潮”单元的提名作品中选出,并由KNN基金授予1万美元奖励;后者由釜山银行赞助,向观众评选出的“未来景象单元”中的优秀作品授予1万美元奖金,并且额外提供1万美元资金帮助其在韩国发行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意见得以通过电影节表达出来,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电影节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都有所提高。

(三)韩国的电影节

在设立之初,釜山国际电影节就确立了“向世界展示韩国电影的窗口”这样一个定位,力图通过向世界展示韩国电影以推动韩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电影节创办初期,主办方就邀请欧洲三大电影节的选片人到韩国挑选有潜力的导演,并帮助其走上国际舞台。通过这一方式,釜山国际电影节已经走出了包括柳承莞、朴赞郁等在内的多位在韩国和世界影坛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本国导演。2002年的第七届电影节上,朴赞郁的电影《嫉妒就是我的力量》获得了“新浪潮奖”,自此,朴赞郁开始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12他作为制片人在好莱坞参与拍摄了话题性作品《雪国列车》,2013年其经典作品《老男孩》被美国著名导演斯派克·李翻拍。他曾多次在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并且曾作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会员担任奥斯卡评委,堪称从釜山走向世界的最典型代表。

在环节设置上,电影节专门为韩国电影设立了两个独立单元,包括“当代韩国电影(Korean Cinema Today)”单元和“韩国电影回顾(Korean Cinema Retrospective)”单元。其中当代韩国电影单元主要致力于韩国电影产业现状的探索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可以分为“全景(Panorama)”和“视野(Vision)”两个部分,前者以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为主,后者则以独立影片为主,试图挖掘韩国本土有潜力的未来影人并在制作、发行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韩国电影回顾单元主要展映韩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20世纪60年代)被忽略的大师之作,目前已经展映过金绮泳、李满熙、李斗鏞等知名导演的作品。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统计的数据来看,在2016年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共播放韩国电影64部,包括开幕式电影1部、“新浪潮”入围作品2部、“当代韩国电影”单元28部、“韩国电影回顾”8部,以及“广角镜(Wide Angle)”单元包括短片和纪录片在内的25部。64部韩国电影占电影节展映电影总数超过2成,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针对这些韩国本土作品,电影节为导演、演员、电影人和电影本身都设立了相关奖项以鼓励和扶持其发展。

(四)亚洲的电影节

作为亚洲三大电影节中的后起之秀,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另一个特色是其“辐射亚洲电影产业”的定位。“釜山电影节永远不会上映好莱坞电影,釜山只给好莱坞电影提供贩卖的渠道,但不提供荧幕。釜山的责任和目标就是介绍亚洲和欧洲的好电影,并把他们彼此连接起来。”[4]从展映作品的国家数量来看,第一届上映的电影仅来自23个国家,自2005年开始国家数已经突破70个,这之中不仅包含日本、中国、印度等电影大国,同时还广泛接受如伊朗、泰国等90年代以后才开始电影产业复兴的国家。2013年电影节的开幕式电影选择了不丹藏传佛教高僧的电影《瓦拉:祈福》,其浓郁的宗教意蕴和亚洲风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从邀请嘉宾环节上看,电影节邀请的国外嘉宾从1996年的120人发展到2010年已经突破了900人。其中,亚洲影人占了绝大多数,日本导演宫崎骏、新海诚、青山真治,中国导演张艺谋、陈可辛等都是釜山电影节的常客。

从环节设置上看,除了主竞赛单元“新浪潮”单元是专门针对亚洲的电影以外,电影节还设立了专门的亚洲电影新作展映单元“亚洲之窗(A Window on Asian Cinema)”单元,和亚洲短片展映单元“广角镜(Wide Angel)”单元。2016年,这两个单元累计展映了包括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在内的20余个亚洲国家的电影作品,充分展示了当代亚洲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特色。电影节为了支持亚洲电影产业发展,从第12届起专门设立了“亚洲电影基金(Asian Cinema Fund)”,該基金由韩国政府、釜山政府和电影企业共同出资,截至 2016年,亚洲电影基金共资助了110部故事片和147部纪录片。通过这种项目扶持机制,釜山国际电影节不仅为亚洲电影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自身未来的持续发展做好了铺垫。

三、 釜山国际电影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釜山国际电影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规模和广泛的影响力,但是,电影节也面临着政策风险和产业风险等方面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的疏解,对电影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政策风险问题及对策

釜山国际电影节能够吸引众多电影人的参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坚持“一臂之距”的不干预政策。然而目前,这种“一臂之距”原则已经逐渐被打破,甚至引起了韩国电影人对电影节的集体抵制。2014年,电影节上映了关于“岁月号惨死事件”的纪录片《潜水钟》,电影由于强烈批判政府的不作为行为而遭到釜山市政府的反对。由此,电影节和政府方面就电影节独立性问题一直摩擦不断,2015年政府对釜山电影节的财政支持缩减了8亿韩元,仅剩6.6亿,2016年1月,政府甚至施加压力要求电影节时任执行委员长李庸观辞职,2016年4月,釜山国际电影节进行的新规修订遭到釜山市政府和釜山地方法院的强行干涉,包括韩国电影导演公会、韩国电影制片人公会等在内的韩国9大电影团体联合对釜山电影节发起抵制,连带导致演员、电影公司、发行商都退出了影展活动,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不仅如此,受2016年9月推行的《禁止不正当请托与收受财物法》(金英兰法)影响,各大电影公司举办的仪式活动都被取消,电影节的红毯环节和表演环节也受到影响。2016年的第21届电影节上,观众数由2015年的22万锐减到16万,嘉宾数也大大减少,电影节遭受到巨大的打击。

由此可见,釜山国际电影节需要规避政策风险,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以达到扩展资金来源的目的,另外,可以利用自有的电影基金进行项目创投等营利性运作,以满足自身的创收需要。

(二)产业风险问题及对策

除了政策风险之外,釜山国际电影节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韩国电影产业整体发展疲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外电影的竞争力下降。随着2006年韩国与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韩国的进口电影配额制被打破,当时韩国电影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好莱坞电影对于本土电影的冲击并不明显,但随着韩国本土电影类型片倾向加剧和创作题材的日益雷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开始日益显现。2015年韩国本土电影票房占有率为52%,外国电影票房占有率为48%,尽管前者的占有率已经连续第五年超越后者,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其次,韩国本土电影产业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垄断问题,韩国电影的主要电影发行公司包括CJ E&M、乐天娱乐、Showbox和NEW四家,他们推出的大制作影片通过独占银幕获得优势,而中小成本影片几乎难以得到排片,资源被严重挤占。就下游电影播放院线来说,近几年韩国电影下游院线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多家艺术类电影院开始面临经营危机。

电影产业的整体疲软使电影节的根基也开始动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韩国国内电影产业的转型,尤其是鼓励中小型电影企业和独立电影制作人转换思路,积极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电影的发行销售,探索新的变现模式;二是加强电影产业的国际合作,以釜山电影节为枢纽,积极推动韩国影人与国际力量,尤其是中、日等亚洲电影强国进行国际合作;三是树立“整合营销”的意识,注重打造电影节的品牌,使品牌与艺术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电影节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沂霖.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王涛.城市文化机理与文化产业的多元融创——以韩国釜山市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4):24.

[3][M].釜山:釜山大学,2010.

[4]小韩.釜山电影节韩国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J].东方电影,2011(11):33.

猜你喜欢
釜山亚洲韩国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韩国“第一步”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聚焦韩国大选
在韩国走马观花
釜山国际电影节,展现国际新姿态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揭秘韩国流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