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日常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促进了共享经济不断繁荣。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人们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筋斗云出行、闪影行共享电动车的出现,为出行距离在5-10公里内的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共享汽车的出现,是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的最后一块拼图。它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短距离市区出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长距离跨地区的出行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共享经济背景下的交通方案解决者不再是传统提供实际产品的制造商,而是整合多方资源而提供综合交通服务的服务供应商。共享汽车企业需要购买大量的汽车,其属于重资产运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桥头堡,其市场活力加之国家政策的倾斜,为共享汽车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本文以上海共享汽车公司为例,通过共享经济及服务供应链理论,分析共享汽车企业服务供应链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汽车企业供应链的不同,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郑志来在《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中总结了共享经济的成因,分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普及、新技术的出现、闲置资源过剩、优化供求关系、经济转型六个因素。刘奕等以交易成本理论、协同消费理论和多边平台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共享经济的成因,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文认为是共享经济以绿色、高效为基本特点,在保持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强调绿色经济、节能减排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的产生正在不断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同时不断地深刻变革着各个产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占有使用权”向“消费使用权”过渡;产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再是制造商或者大的分销商,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深度服务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
Ellram 在《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中发表“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认为服务供应链是指在专业服务中从最早的供应商到最后的客户中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Winter Nie等仔细研究了服务特性和运营管理问题,通过对19世纪80~90年代的近30篇研究服务运营问题的文章,总结了服务产品具有不同于制造产品的6个特征,即顾客影响(Customer Influence)、不可触摸(Intangibility)、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易逝性(Perish-ability)、劳动密集性(LaborIntensity)等。国内学者宋华、于亢亢等根据不同的产业对服务供应链的构建做了分类剖析;何哲等对服务供应链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的差别做了对比。
上海作为最先拥抱共享经济的城市之一,其市场活力与企业创新能力不容置疑。以上海某共享汽车公司为例,其网点共有2172个,主要分布在嘉定区574个、闵行区183个、浦东新区182个、松江区304个、奉贤区299个。每个网点的停车位在2个到12个之间,这里我们没有详细统计总共有多少个车位,如仅按每个网点五个停车位计算,其拥有停车位将达到上万个。公司通过线上APP直接与消费者实现交互,消费者可以注册后直接登录APP查找自己位置附近的网点,并在网上实现一键预约取车。除了特殊的网点必须是定点还车,其他大部分网点都支持任意网点间的取还车。车型主要包括奇瑞EQ、荣威E50、宝马之诺等,前两种车型的价格为0.6元/分,宝马车型价格为1.1元/分,经济型车型一个小时的使用价格不到40元/小时。这种用车价格的性价比毫不夸张地说创造了一种需求,即创造了大部分有驾照而没有车人群驾车出行的需求。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其目标不同,传统汽车产业供应链的目标是将汽车销售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求,从而获得企业收益。这往往需要消费者购买并占有汽车产品从而获得使用权以满足自身需求。共享汽车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销售汽车,而是提供汽车服务而满足消费者的交通需求,所以购买汽车的是共享汽车企业,其通过更加深度的服务,例如提供配套的取车还车地点、便利的借、还车模式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取企业收益。消费者只需缴纳一定的押金,并按实际使用时间来支付费用就可以,不用投入很多资金来购买汽车。
图1 传统汽车供应链
图2 共享汽车供应链
传统汽车行业中,汽车制造商很少直接接触消费者,除了有典型直营销售渠道的汽车厂商如特斯拉,有直接与客户接触的直营门店外,大多数汽车厂商还依赖分销商,这就加大了生产商和直接需求之间的距离,导致了信息传递与收集的限制,不仅会对汽车改良与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汽车制造商的发展;共享汽车直接与客户交流,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手段,收集汇总顾客反馈,例如最近上海某共享汽车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通过同济大学设计的调查问卷来搜集关于“客户行为特征”的问题。同时不断组织活动,促进消费者参与,不断传播公司的绿色经营理念,这里的活动之所以和传统汽车行业不同,是因为传统汽车行业组织的活动所面对的人群、对象都是被实际消费能力区分开的,例如奥迪经销商组织奥迪Q5汽车试驾或是出行活动,那么参加活动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一定是达到了40-60万之间的人群,他们对于Q5一款车型的意见或者建议是准确的,但是对于更普适的车型的更新与改良的作用是有限的。
在运营模式上,传统汽车行业供应链主要协调生产计划、库存、物流计划等事项,这种协调主要在制造商和供应商中间或者在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而共享汽车行业服务供应链主要关系的是服务能力协调、服务计划的制定,这种协调不但存在于上游供应商之间还直接存在于与客户直接的交互之中,例如共享汽车公司可以根据客户行为特征直接判定哪个网点的利用率最高,进而根据利用率选择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网点数量,从而实现服务能力的协调。
与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不同,共享汽车企业供应链将价值进一步向终端消费者延伸。这种价值链的延伸是建立在更复杂的资源整合基础上的,例如共享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提供优良的汽车,而且在于提供例如网点地图信息服务、预约取车服务、专用停车场服务、汽车续航服务、违章处理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同时承担汽车维修等服务,消费者只需在使用汽车之前检查车况就可以使用,对于问题车辆提交客服中心,就会由共享汽车公司来处理。供应链核心企业由制造商变为集成服务商,使得制造商由供应链中心地位变为服务集成商的上游供应商,集成服务提供商直接面对客户,根据市场的需求敏锐的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由于集成服务商更便于收集客户资源,所以更可能根据顾客需求倒逼生产商改变生产的产品,从而不断给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提出新的挑战。共享汽车公司的汽车都是有大型的汽车生产商提供,例如“奇瑞”、“荣威”、“华晨宝马”、“北汽”,这些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目的不是商用的共享租赁,而是面对普通消费者的需求生产的。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共享汽车公司对于汽车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GPS定位系统的安装、门禁的再设计、汽车启停的简单优化等等。这种对于汽车的优化加上APP的使用,可以在保证汽车安全运营的前提下,保证消费者合理使用。然而,这种简单的改造还是比较低端的,未来共享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会倒逼汽车制造商提供专门为共享租赁而设计的汽车,就像摩拜单车为了共享单车产业而单独研发自行车一样,共享经济所要求的资源高效利用会使汽车制造商生产出更加可靠、耐用、安全、操作便捷的汽车,专门服务于共享汽车行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其配套行业的发展,未来新能源共享汽车产业的核心企业很有可能从集成服务商转变为生产商,因为随着充电桩的普及,专用停车位的需求会大大降低,便利的充电设施在每一个停车场的可获得性大大提高,新能源共享汽车的使用就会像普通汽车一样,十分便捷与随意,加上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续航里程的不断增加,更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向传统汽车靠拢,集成服务商的服务优势不再,而汽车生产商可以通过更新汽车操作系统,实现更方便的人车交互功能,从而取代集成服务商,不仅回归传统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位置,同时还会坐上新能源共享汽车产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位置。
共享汽车行业的发展与会推动社会法律的变革,尽管这个观点在中国不太现实。因为有很多例子表明在中国市场中,政府行为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现在的共享单车或者是滴滴打车,在一些城市是直接封禁不允许使用的,政府的管理能力滞后于市场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巨量的补贴。共享汽车行业更是如此,现在交通法规对于机动车违章的处罚是“以车找人”,这种模式的一个巨大漏洞就是,人们可以拿着不同的驾照去扣分。共享汽车驾驶人违章,交通管理部门首先会查找相应的共享车辆,然后共享汽车公司会根据订单信息找到相应的驾驶人,并提醒驾驶人处理违章,期间共享汽车的行驶证会被占用去处理违章,这就极大程度上妨碍了共享汽车的运营。消费者一旦违章,不但要接受交通部门惩罚,还要负担共享汽车行驶证被占用所带来的损失。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综上所述,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共享汽车行业服务供应链与传统汽车制造行业供应链之间存在着目的、资源、运营等不同之处。共享汽车行业服务供应链是对汽车行业供应链的进一步延伸,其直接接触客户需求,整个多种外部资源的能力会进一步倒逼汽车制造行业转型发展。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整个行业供应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No.411(3):32-36.
[2]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3]Ellram L M,Tate W L,Billington C.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40(3):17-32.
[4]Winter Nie?,Deborah L.Kellogg?.HOW PROFESSORS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IEW SERVICE OPERATIONS?[J].Production&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8(3):339-355.
[5]宋华,于亢亢,陈金亮.不同情境下的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资源和环境共同驱动的B2B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2):156-168.
[6]宋华,于亢亢.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创新模式——一个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7):3-10..
[7]何哲,孙林岩,贺竹磬,等.服务型制造的兴起及其与传统供应链体系的差异[J].软科学,2008,22(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