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 周安春 杜贵和 高理迎 张薛鸿 徐玲铃 彭江冀肖彤 张祥全 吕军 周宏宇 邵进 黄清 徐嘉龙 贺兴容 娄奇鹤
电网发展已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区域电网互联,以及配电网自动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设备规模大幅增长,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应用,电网装备水平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设备规模大幅增长,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应用,对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十三五期间,特高压的快速发展,但其输电距离长,通道窄,沿途环境复杂,雷电、覆冰、飑线风、山火等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引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将长期存在,“强直弱交”的电网结构对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压力,输电线路“三跨”(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重要线路)事关公共安全和电网安全,加之部分配电网架水平、设备状况等相对落后,因而,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设备管控能力建设是解决这些制约大电网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目前,公司在设备、环境和人员的状态管控方面还缺乏有效手段,亟需以智能化为方向,推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设备状态检测技术与传统运检业务的融合,加快智能运检体系建设,引领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运检管理和技术变革。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传统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通信新技术为运检技术创新发展和管理模式变革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内涵:
依托“大云物移”等新技术应用,以实现电网更安全、服务更优质、运检更高效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和电网发展规律。
做法:
以大数据分析为数据基础,以云计算为信息处理基础,实现运检数据智能驱动;以物联网为信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互联基础,以移动互联技术为作业基础,全面推进“大云物移”技术与运检业务的深度融合。
以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为平台,全面融合运检多源数据,发挥一体化生产指挥功能的中枢作用,以推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运检技术相融合为主线,以设备、通道、运维、检修、生产管理智能化为重点,全面建设智能运检体系,显著提升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和运检管理穿透力,大力支撑公司“一特四大”战略的实施和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引领世界范围的电网运检管理模式变革。
图1 电网智能运检分析管控系统
创新研发覆盖运检业务全过程的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打造运检生产指挥集约化平台,深化运检工作各类信息互联互通及大数据深度应用,推进运检资源优化配置和运检工作方式创新发展,实现生产指挥及决策的高度智能化和集约化。
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大规模、全方位、多手段采集真实、专业、实时的设备及现场数据,以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为平台,将设备、通道、环境等数据信息进行深度融合,大数据多维统计分析、精准定位,完整展示电网运行信息、设备状态信息、运行环境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和状态监测信息等。
图2 运检生产信息全景展示
构建起覆盖运维、检测、评价、检修等运检全过程的输、变、配各环节业务场景和设备状态信息的全景全息“作战地图”,达到宏观信息“一目了然”和微观信息“一键穿透”的目标,实现了电网设备全景可视、全息透视。进一步满足生产指挥人员掌控生产全局的需求,为运检专业集约化生产指挥提供了全面、实时、精确的决策依据。
明确各级运检管理组织的生产指挥功能,厘清上下级单位及同级单位之间的生产指挥职责,理顺指挥流程,强化“公司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联动指挥机制。优化信息精准、指挥有力、快速高效的指挥体系,实现运检业务全过程的监测管控、信息收集、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应急指挥和远程会商等。推动建立视频内外网信息安全穿透机制,实现信息畅通流动,科学制定生产指挥决策。
依托管控平台功能模块,将当前人员、生产车辆及装备等数据信息嵌入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资料的实时采集、分析及展示。按照属地资源为主、联动资源配合为辅的处置原则,完善资源共享和集中调配机制,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调配能力。优化标准化设备、生产车辆、运检装备等资源配置,推进“大检修”体系在技术装备应用中的深度融合。优化人力资源储备和调配,充分发挥专业运检队伍、专家队伍、后勤保障队伍优势,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完善公司内部资源和信息共享方式,强化应急信息分享与救援力量联动,满足特殊情况下的跨单位、跨区域的资源快速集中调配。通过单位、区域内外部的信息互通、人员和技术调配,充分发挥技术、装备和经验的差异化优势,形成资源最优配置格局。
构建运检业务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机制,提升运检工作管控力度。一是通过检修项目、隐患排查、专项检查、工作票、检修作业指导书、检修进度等信息化展示,实现对检修准备、检修过程等工作的总体展示与掌控。二是通过输变配电缆及直流等检修作业面的可视化展示,全方位管控各检修作业现场的实时动态,并建立远程会商机制。三是通过人脸识别、越界告警、检修可视化等智能化手段和方式,实现对检修作业现场任务实施情况、检修工作质量、现场安全等的全过程管控。四是通过环境监测平台,实现电网灾害预警、运行风险分析等功能,提高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可控、能控、在控。
图3 生产现场视频管控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设备身份识别和状态感知装置、控制装置与设备本体一体化装备,强化生产现场数据的智能采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实现人机信息自动交互、设备状态实时掌握、状态异常提前预警、研判评估、辅助诊断等,全面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
实现“物联网+”电网,进一步推进设备与信息的互联互通,使设备状态信息更加全面,并且可自动感知。
(1)基于物联网技术,创建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载体。利用RFID卡等物联网技术建立与设备本体一体化、终身化的电子身份识别标签,开展全电网设备身份识别全过程应用,夯实设备精准识别及智能化管理的物理基础。
(2)提升设备状态自动感知水平。加强设备和在线监测装置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实现电网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加强装置管理,从装置质量提升、技术标准完善、现场实施应用等方面规范在线监测工程化应用;强化在线监测技术应用水平,拓展在线监测范围,提升在线监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实用性;全面推进变压器在线监测、GIS在线监测、电缆状态监测、机器人、无人机及直升机巡检等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全面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
(3)创新外部环境信息智能化采集。针对输电通道,依靠全方位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和防外破优化策略,实现输电线路通道灾情隐患的实时监测和感知,做到特高压线路逐塔逐档可视化、重要输电通道全线可视化、重要交跨点逐点监控、重大危险源点人机协防;通过电缆隧道及配套设施综合监控,对通道内各项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采集;围绕变电站环境监测、防盗报警、火灾报警、在线监测,建立多模块联动控制及多系统集成的监测机制;在配网站所内设置温湿度、气体、烟雾、水位等联动监测、报警及自动控制装置。
通过对生产数据(历史追溯)、设备状态监测大数据(实时采集)的综合统计分析,开展状态趋势预判。
一是强化历史数据的集成与分析。依托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接入调度系统(OMS)、状态监测系统、数值气象预报系统等14套业务数据,采用HDFS、HBase、Kafka、Spark组件开展大数据分析工作。建立基于运检大数据的输变配全专业一体化状态信息模型,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规律发现,以及多源海量数据的自动抓取、综合分析、自动预警、智能诊断。
二是有效融合实时数据采集,全面开展设备状态趋势智能预测。开展设备运行“内质”分析与预测,建立设备状态分析模型,实现对设备状态的阀值分析、趋势分析、图谱对比,计算设备运行负载状态,强化检修辅助决策的定量分析。实现设备运行“外形”监测与预测,基于设备故障图谱/图像理解与分析,实现设备静态监测图像的异常检测和线路动态视频图像的异常探查。建立主要设备典型缺陷的图像样本库,实现图像数据的规范化转换和表达,智能识别和判断各类典型缺陷或故障。
一是优化设备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以大数据分析梳理体现重要输电通道风险状态变化的关键信息和趋势规律,实现对重要通道单一灾害和多灾种联合的、季节性的、差异化的综合风险评估。构建电缆通道风险评估大数据库,建立基于多类型风险因子的电缆通道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挖掘影响重要电缆通道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原因。
图4 环境风险预警管理
二是开展气象灾害智能化预警。通过对雷电定位系统、防雷差异化评估系统、山火监测预警系统、覆冰预测预警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各类专业系统和状态监测系统数据实时调用,实现通道内气象、山火、覆冰、雷电、大风、污秽、地质灾害等情况监测,并与设备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根据通道环境监测数据、通道基础和历史数据,对山火、覆冰、雷击、污秽、鸟害、强风、强降雨等不同类型通道环境灾害,综合作出通道环境灾害的实时预警。
(1)全面推进巡检机器人、直升机、无人机的应用和推广,立足于实际应用,从质量、安全、效率、经济性等方面构造效益评价指标,分析直升机、不同类型无人机以及人工巡检效益,针对不同线路通道、不同地理气象环境特点,构建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结合的立体化巡检模式。
(2)强化自动研判和识别技术应用。通过故障点多个状态诊断系统的数据分析进行故障时间和区段/位置的快速确定、具体故障原因的智能判定和故障危害程度识别,辅助故障处理对策制定,实现设备缺陷、隐患和故障识别的智能化;推广配电自动化装置自检技术,完善配电自动化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保证装置出厂前自检功能完好,保障装置电源断电报警、通信中断报警、定期自校验。
图5 缺陷自动辨识管理
(3)推进机器学习,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采用归纳学习、分析学习、类比学习、强化学习、集成学习、深度学习等策略,开展机器学习在运检全业务领域的应用,通过学习同类型设备异常类型、特征及研判方法,实现设备异常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干扰的有效识别和研判,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强化对设备状态和环境管理的智能监控,全面提升设备状态管控能力,有效预防电网设备故障和安全运行风险,为用户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优质电力。
设备异常自动预警,提前防范设备故障风险。依靠电网设备故障预警系统,实现基于设备状态参量变化的故障风险预警、家族性缺陷关联风险预警、基于状态检测数据的设备状态参量趋势变化预警、设备超期服役预警、设备重负荷预警等,提前防范设备异常带来的故障风险。
通道环境立体监测,提前防范灾害破坏风险。基于全方位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对抗风险能力弱的输电通道,生成相应运维检修策略,提高输电通道抗风险能力。研究输电通道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提高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降低输电通道灾害破坏的风险。
故障报修智能预判,提前防范被动报修风险。加强配电自动化建设,充分利用设备自动化监控技术,及时接收中压线路、开关、配变等设备告警信息,依托电网拓扑以及空间数据,实现电网故障主动发现并进行诊断。按照工单管理流程,规范主动发现故障抢修过程管理,改变用户发起的被动报修模式为主动抢修,降低人工误判可能,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1)全面推进设备运维管理的可视化、自动化和差异化。强化巡视计划的汇总展示、前置提醒及预告警管理,形成运维资源的自动分析、分配建议和科学调配,加强可视监护,实现巡视计划、资源调配、运维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基于智能设备建设和在线监测技术应用,加强控制装置的远程操作,实现设备、线路和站所的自动化管理。融合设备运行状态、环境监测结果等多源运维数据,分析重点巡检环节和区域,优化巡检周期、路径和内容,支撑差异化运维。
(2)进一步提高检修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一是检修承载能力预警精准可靠。根据设备缺陷或故障趋势,结合检修决策计划,对当前检修资源的承载力弱项作出提前预警,自动给出改善措施建议。二是检修过程的精益化。通过检修现场的可视化管理,强化检修作业标准化管理,实现对检修过程的精益化管控。
(3)推进抢修策略智能化。优化人员、车辆、备品备件等抢修资源的配置布局,结合应急预案库,针对抢修类型、故障情况、停电范围、交通状况、天气情况、任务紧急程度等,提供抢修内容、抢修方式、抢修资源需求、最佳路径等建议,优化抢修策略,提高抢修响应速度和抢修质量。
一是根据PMS系统中的运维计划、状态评价结果、巡检作业记录、设备缺陷等信息,OMS系统中的设备负荷,设备状态监测预警结果,通道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巡检薄弱环节,优化巡检周期及巡检内容,制定针对线路和具体设备的差异化巡检计划建议。二是根据设备状态评价结果、检修决策、运行方式、检修资金、检修承载力,综合考虑基建施工影响、电网停电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按照相关规定的时限要求以及同间隔设备、同一停电范围检修时间一致的原则,自动提出设备寿命周期内年度和月度检修计划(包括大修、技改)的建议,为用户优化检修计划提供参考。
基于人机协同和远程指挥,以设备状态自动采集、实时诊断、可视化和远程监护为基础,将运维现场动态实时置前,推进检修业务监控管理与检修现场作业同步,提高检修作业效率和质量,辅助运维策略制定和计划执行跟踪。
一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全面集成智能化巡检技术,强化检修装备智能化应用,开展无人机辅助检修作业技术研究,变电、配电检修机械臂应用和机器人,以及直升机带电作业,逐步代替人力作业;试点应用备品备件3D打印技术,满足特殊检修工具的定制需求;广泛推广智能手机、PDA等移动巡检设备和智能机器人巡检应用,进一步推广直升机和无人机巡检应用,试点推广应用可穿戴智能装备,提升巡检技术的智能化水平。
图6 可穿戴设备应用现场
二是深化带电检测技术应用,全面实现检修作业标准化。丰富带电检测技术手段,确保检测准确性、灵敏性,提高发现设备潜伏性缺陷的能力;制定主要设备模块技术规范和标准化检修导则,建立工厂化检修基地,应用检修管控数字化技术,有效管控标准化检修和多类型试验专业化检修的安全和质量。
三是实现运维检修生产现场智能可视。基于物联网、3D建模、VR&AR技术,建立检修作业仿真模型及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变电站全站场景动态可视、设备状态三维可视以及巡检缺陷可视,现场与运维站实现远程实时互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行现场工作人员身份识别、违反安规情况的自动报警,实现多方位作业现场远程监视及智能告警。
图7 运检生产现场可视化管理
深化技改大修配网项目精益化管理,穿透项目立项储备、物资上报、项目实施、结算关闭全过程,实现大修技改项目管理的“动态管控”和“线下到线上”的转变。
一是完善专业分工和项目实施体系,统筹各相关部门单位,健全专业分工协调和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细化节点考评,实现过程管控和结果管控相结合。二是加强项目储备管理,确保公司长期规划项目在年度储备编制工作中的落实、细化,通过实物资产精益化管理,提高投资针对性。三是细化项目实施管理,进一步完善大修技改项目施工、验收、资料编制规范,提高项目实施标准化程度。四是加强分析评价,深化计划执行跟踪分析和全过程节点自动监控,按照专业和单位实施项目差异化分析,及时掌握完成进度和偏差。推进生产技改大修工程专项审计。五是推进项目造价分析和后评价,动态修订技改大修项目典型造价,辅助立项决策,综合评估项目立项、实施及工作效果,形成工作闭环管理机制。
一是以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和运检管理穿透力为导向,以提高电网运检业务效率效益为目标,通过优化“过程+结果”双维度评价方法,建立电网运检业务智能化管理指标体系,并逐步纳入绩效考核,作为有力抓手全面推进运检管理模式变革。
二是通过对PMS2.0系统中运检绩效指标的实时提取,将传统运检绩效管理的周期性静态评价,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并及时提出预告警,有效解决生产管理的时效性问题。
通过大屏幕、台式机、移动终端等实现人、物、平台信息交互,推进运检管理远程指挥,形成智能运检精益化管控的新常态。
一是检修辅助决策智能化。采用适用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定期风险评估,根据定期风险评估结果、风险类别、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建议;依据设备检修相关标准制度,根据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等运维数据及专家诊断建议,辅助待检修设备的自动排查,并提出详细检修建议,以智能化方式为检修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智能设备远程指挥,提高精益运维效率。基于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与人协同工作的模式,通过管控平台或地面遥控装置对机器人、无人机进行远程指挥,自动对设备工作状态进行识别,并与真实状态进行对照,减轻人工运维工作量。
三是现场作业远程指挥,提高安全检修水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实现现场人员操作场景的视频采集、上传以及现场和监控中心的实时通话,远方实时监视操作过程和现场动态,进行远程许可及发令。利用远端专家平台,进行专家会诊指导操作,为现场异常和故障处理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确保现场操作的人身和设备安全,保证现场作业的连续和高效。
四是应急事件远程指挥,提高故障响应能力。监控中心实时掌控电网设备、值守队伍、保障车辆、应急物资等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关键技术,实现监控中心与应急现场的远程实时互动,全面提升了应急处置针对性和协调指挥效率,保证故障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
立足运维、检测、评价、检修等运检全过程,不断健全标准化体系,实现设备、工艺、装备、管理、指挥的全面标准化,夯实运检管理基础,保障运检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完善生产指挥流程及制度,确保指挥机制高效协同运行。各级运检管理组织在责任范围内具备统一的生产指挥功能,包括信息集成、统计分析、指挥协调和技术支持等。制定、实施运检生产指挥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各级运检管理组织在重大故障处理、缺陷管理、反措执行与超周期治理、风险预警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要求,推进运检指挥管理标准化。强化联动指挥机制的制度保障,明确资源共享、联动责任义务以及联动指挥流程,保证运检生产指挥的精准穿透、指挥有力。
完善运检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框架。以设备、通道、运维、检修和生产管理智能化为重点,健全运检全过程各环节的管理要求,依托运检技术革新带动制度标准发展,及时修订运维检修和生产管理相关的制度标准,优化完善与智能化运检相匹配的设备状态评估、专业巡视、缺陷、变更、故障处置、应急抢修等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和工作要求,确保业务按流程运行、职责按岗位落实、业务上下贯通、流程横向协同。逐步提升运维检修工作在管理流程、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着力实现公司系统不同区域、不同运维单位管辖范围内智能运检管理的制度标准化。
深入推进智能化电网设备和运检装备的配置使用,提高专业队伍开展智能化运检作业的素质能力。一是推进智能化设备本体的研究应用,优化智能电网设备的典型设计模块和标准物料目录,编制智能设备技术标准,构建完备的智能设备标准体系,提高通用设计、通用物料和标准施工在智能运检管理中的应用。二是拓展智能化运检技术的使用范围,在设备(整站)标准化、智能化基础上,使用智能检修装备、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开展停电检修、带电作业等,提高对智能设备的检测和检修能力,为提升运检人员“单兵作战”和“协同作业”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保障。三是加强智能化运检人才的建设培养,加快领军人才、专家人才和技能人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发挥各类人才在智能运检体系构建与完善、装置研发与推广、专家远程诊断等方面的领衔作用,提升智能运检管理体系下的运检人员能力素质。
图9 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功能图
持续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设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基于海量业务信息大数据分析、多源数据融合实现创新成果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全面变革传统运检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按照生产指挥、换流专业、变电专业、输电专业、配电专业、电缆专业、技改大修进行功能模块的设计展示,宏观上整体总览电网主网信息和电网运行信息等,微观上支持细化展示各专业的设备概况、运行工况、运维检修、应急管控、运检指标等,可穿透查看对应设备台账等资料,并且直接掌控单个项目的所有关键节点,实现运检全业务场景的全模块覆盖。
围绕运检全业务链条,构建智能运检管理体系,实现了“互联网+电网运检”的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无人机、生产现场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变电站、智能巡检及移动作业、带电检测、在线监测、配电自动化、配网运行监控、不停电检修、营配调数据贯通、配网运行管控平台(包括故障研判、工单处置、资源智能调配、抢修智能指挥决策等)、设备智能管理、电网地理空间数据存储应用、灾害预警、通信应用等领域,全面增强了运检专业的技术融合能力、业务集成能力、创新引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在大电网快速发展时代,电网投资规模在“十三五”期间将会增长一倍,运检人员数量则保持稳定。公司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有效解决了结构性缺员与快速增长的电网规模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了运检指标,330千伏及以上线路故障停运率0.110次/百千米·年,33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故障停运率0.020次/百台·年,换流站平均单极强迫停运率0.22次/极·年,10千伏线路故障停运率1.78次/百千米·年;全面提升了运检人员效率,输电人员效率0.4百公里/人,变电人员效率4.25万千伏安/人,配电人员效率0.35百台/人。
通过智能运检管理模式建立与运行,基于多源系统数据的整合及“大云物移”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生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以设备状态自动感知及预测、风险实时预警、专家在线会诊、智能辅助决策、远程生产指挥、精益过程管控为代表的实时化、跨空间运检模式,并对现场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优化运检策略、故障缺陷分析,全面推动生产管理模式由“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变,“分散现场管控”向“集约远程指挥”转变,“传统人工生产”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
通过打造智能运检管理模式,全面巩固提升了“大检修”体系,以“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更统筹、更注重基层”为指导,充分挖掘了规模效益和集约潜力,全面推进了省级电网公司运检业务再集约,以及生产末端(地县公司)的集约融合。
通过提高电网设备和状态检测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了三万亿实物资产的精益化管理。依托电网运检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统实现多源数据集成分析,推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与运检专业的深度融合,设备状态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智能化应用优化业务流程,有效完善运检专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单兵作战”和“协同作业”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大检修”扁平化组织架构的运行效率;通过远程指挥、专家支撑决策,实现生产现场的“置前管理”,有效集约了优势运检资源;强化了对生产现场的管控穿透力,有效支撑了大电网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