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成都,610041)
塘坝是四川省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担负着农村人畜饮用水、田间灌溉、防洪等重要作用。据统计,在四川省仅国土资源部门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中,每年投入塘坝整治加固的资金约800万,约占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的15%。丘陵山区塘坝分布广、规模小、数量大,大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塘坝修建标准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淤积、渗漏、排水设施缺失或损毁,严重影响正常作用的发挥。目前,病险塘坝整治加固技术规范标准缺乏,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也较少。因此,总结分析丘陵山区塘坝整治加固技术,保证塘坝的安全性、实用性和耐久性,充分发挥塘坝效能十分必要。
坝体渗漏常见于坝体背水坡坡面与坡脚,轻微时出现潮湿现象,严重时出现渗漏或管涌、流土等[1]。究其原因,坝体填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筑坝土料因砂性过大或者土料中含树枝、杂草等,填筑后腐烂留下了空洞而施工时碾压程度不够;堤身单薄坡陡,导致渗径过短;土坝施工质量差、分层填筑衔接不良、坝体上游防渗设施遭破坏失效等原因引起坝体渗漏。
受雨水冲刷、滑坡等因素影响,塘坝坝体坡比逐渐变陡,堤身变得单薄,坝体稳定性差。部分塘坝因筑坝时未经专业设计,对坝高、坝底、坝顶宽度、筑坝材料等主要参数事先没有明确计划,坝体填筑施工时仅凭经验进行。
一些塘坝的泄洪设施不配套,缺失溢洪道或溢洪道损毁,过流能力不足,一旦遭遇大暴雨,塘坝内洪水不能及时有效排泄,极易造成洪水漫坝。
塘坝淤积物主要以泥沙为主,塘坝拦蓄集雨面积雨水,上游流域表土被雨洪冲刷侵蚀夹带的沙土沉积,比较重的粗砂颗粒沉积于塘底,形成淤沙。
塘坝主要指蓄水容量在10万m3以下、坝高小于10m(含)的塘坝,根据蓄水容量的大小可分为小塘、大塘。小塘蓄水容量在1万m3以下;大塘蓄水容量在1万m3~10万m3之间。根据TD/T1012-201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塘坝为重要水源工程,等别为Ⅴ级,规模为小(2)型,建筑物级别为5级[2]。
按照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确定塘坝防洪标准,丘陵山区塘坝设计防洪标准为30a~20a,混凝土坝、浆砌石坝校核洪水标准为200a~100a,土石坝、堆石坝校核洪水标准为300a~200a[2]。
塘坝整治形式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综合考虑塘坝的地形和地基条件、塘坝实际高度、筑坝材料,以及当地的水文、气象、施工等因素,确保技术上安全可靠、经济上合理可行。塘坝一般为土质坝体,断面形式通常设计为护坡式塘坝和挡土墙式塘坝两种。坝体高度较低时,可采用均匀土质坝;坝体高度较高时,可采用黏土斜墙坝。塘坝坝体整治主要是对挡水建筑物进行整治加固,尽量减少硬化。塘坝原则上不加高大坝,当坝顶实际高程稍低于设计高程时,可结合坝顶路面改造。塘坝顶高程应高于塘内正常最高蓄水位1.0m~1.5m[4]。
3.1.1 坝顶构造及坝坡
塘坝坝顶现状一般为泥结碎石路面,考虑到交通、防汛抢险及日常运行管理的需要,路面可考虑采用混凝土路面,厚度10cm~15cm,坝顶宽度不宜小于3.0m。坝体填筑土料一般就地取材,主要为粘土、壤土、砂壤土,要求具有一定的抗渗性和强度,其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10-4cm/s。塘坝坝顶一般应设置警示桩,对坝高大于3m的,可在靠近上游坝顶设置安全防护栏,防护栏高度应大于1.1m。坝顶坡度应向两侧倾斜,一般为2%~3%,有利于排除雨水。对坝顶设置拦墙不透水时,可向一方倾斜。
当塘坝实际迎水坡坡比与推荐设计坡比相接近时,可采用护坡式塘坝断面形式。均质壤土土质塘坝断面设计参数推荐值见表1[4],采用粘土筑坝时坡比应适当变陡、采用砂壤土时可适当变缓。
表1 护坡式塘坝断面设计参数推荐值
挡土墙式塘坝是指迎水面采用挡土墙形式,坝段其余部分仍采用土质形式的塘坝。当土质塘坝迎水坡损毁严重,采用原推荐设计坡比整治不经济时,可考虑采用挡土墙式塘坝断面形式。挡土墙式塘坝断面设计参数推荐值见表2。
表2 挡土墙式塘坝断面设计参数推荐值
挡土墙一般由浆砌石和混凝土砌筑,砌石砂浆不宜低于M7.5,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15。挡土墙型式宜为重力式,采用浆砌石时顶宽不宜小于0.5m,用混凝土时顶宽大于0.4m。墙后回填土采用分层填筑,并逐层碾压或夯实,分层厚度0.3m以内,靠近挡土墙处应采用人工轻微夯实处理。挡土墙的细部构造设计主要包括合理分段,设置沉陷缝和温度缝,并应设置止水。混凝土挡土墙基础为岩基时宜每10m~15m分段,混凝土挡土墙建在软基上时宜每15m~20m分段。挡土墙采用浆砌石材料时,分段长度不宜大于10m。
3.1.2 坝体除险加固技术
塘坝坝体加固措施主要有砌石护坡、混凝土块(板)护坡、坝体加宽培厚、下游排水疏通,对地形较复杂的较高塘坝,应进行稳定计算。
当塘坝岸坡有局部失稳、崩塌状况时,一般可采用削坡减载和生态护坡等措施进行处理,必要时,可考虑浆砌石或混凝土块(板)、混凝土挡土墙护岸处理[1]。坝体宽度不能满足稳定性时,需进行加宽培厚。当塘坝上游坝坡稳定性差或下游地形条件不允许时,可对上游坝坡进行培厚加固,培厚土体应与坝体防渗处理相结合;当塘坝下游坝坡稳定性差或下游地形条件允许时,可选择在塘坝下游坝坡进行培厚加固,培厚土体应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填筑的不同坝体材料之间应满足层间关系,必要时应设置合理的反滤层和过渡层。
当下游坝坡排水失效时,下游坝面应重新设置坝体排水设施。一般选择贴坡排水,排水体厚度(含反滤厚度)不小于0.6m,排水体高度取(1/3~1/4)H坝高。下游坝面排水应设置纵向排水沟和横向截水沟,排水沟宜采用混凝土浇筑,断面尺寸应不小于0.25m×0.25m。
3.1.3 坝体防渗处理技术
为解决坝体渗漏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黏土夯实防渗、铺设混凝土板或结合防渗土工膜进行防渗。当坝址附近有充足的黏土时,可选择在塘坝上游铺设黏土斜墙防渗[1]。斜墙顶部高程应在校核洪水位以上,斜墙断面形状上薄下厚,顶部厚度一般不应小于0.8m,底部厚度不小于坝前水头的1/4~1/6,并且不小于2.0m,斜墙黏土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0-5cm/s[3]。在黏土斜墙与岸坡或其他混凝土建筑物接头处,宜将斜墙厚度加大以保证结合良好。斜墙与坝体之间应设置反滤层,靠近斜墙下方用透水性小的细土,离斜墙愈远土料颗粒愈大,并用透水性强的土料做背水坡[4]。
坝体培厚回填的筑坝材料应逐层进行压实,压实后的填筑料应符合要求,且密实均匀,含水率宜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对于承担重要功能的塘坝,粘性土料压实度在95%以上,砂砾土料的填筑干密度1.7g/cm3以上。对于一般塘坝,粘性土料压实度应不小于92%;砂砾土料的填筑干密度一般不小于1.6g/cm3。上游若单纯采用混凝土板护坡时,采用C20混凝土,素混凝土板厚0.08m~0.10m,钢筋混凝土板厚0.10m~0.15m,板的形状为方形、矩形或正六边形[1]。采用现浇混凝土护砌时,需设置伸缩缝,一般采用沥青砂浆填筑,纵缝间距一般为3m~5m,横缝间距一般为4m~8m。上游若采用正六边形预制混凝土板结合土工膜护坡时,预制板采用C20,厚度为8cm,边长300mm,拼接缝宽20mm,采用M10水泥砂浆勾平缝。预制混凝土板下铺设一层厚度为5cm的干拌砂保护层,干拌砂下铺设土工膜,土工膜下为5cm厚的过筛细土作为过渡层,细土下为塘坝坝体。铺设土工膜根据实际优先选择两布一膜型复合土工膜,膜料材质为PE或PVC[1],膜厚0.25mm~0.4mm,两侧无纺布各为200g/m2~300g/m2。土工膜与地基的连接必须安全可靠。上游护坡高度一般为护坡至校核洪水位,校核洪水位以上宜用草皮护坡,体现生态环境理念。下游护坡可采用草皮、混凝土板护坡等。根据实际情况,在坝体合适位置设置上、下游梯步,便于行走和取水方便。
塘坝溢洪道一般采用开敞式,其进水口根据需要采用八字形或弧形,八字形进口有对称或基本对称两种,特点是施工简单,弧形进口特点是水流条件更好。溢洪道堰顶宽度可按宽顶堰公式计算:
Qm=ξmB(2g)1/2H3/2
式中:Qm——设计洪峰流量,m3/s;
B——溢洪口宽度,m;
H——溢洪口堰上水深,m;
ξ——收缩系数,取0.9;
m——流量系数,取0.32~0.385;
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n——糙率系数。
根据塘坝自身特点,溢洪口一般为高0.5m~1.5m(包括超高0.2m),宽1m~3m,一般采取宽顶堰形式,堰长一般为1m~3m,陡坡段长度按地形布置,一般为5m~8m。消力池出口应与原河沟连接,池长取塘坝高的1~1.5倍,池深0.4m。溢洪道建筑材料优先选用浆砌块石,浆砌块石衬砌厚度不小于30cm。在缺乏石材地区,可采用混凝土衬砌,混凝土衬砌厚度不小于20cm,混凝土标号一般为C20~C25。溢洪道基础为坚硬岩体时,可不做衬砌保护。
坝下涵管整治应视具体情况决定,对工程结构已遭破坏,影响正常功能发挥的坝下涵管应拆除重建;对结构未遭破坏或局部损毁不影响正常使用功能的坝下涵管,可局部维修加固。坝下涵管一般情况由进口、管身及出口三段组成。在土地整治项目中,进口段常见为分级卧管式进水口。进水孔布置在阶梯上,上φ25下φ20,采用厚10cm的混凝土圆盖盖上,圆盖呈上大下小的锲形,并设钢筋挂钩,排水时便于提起。相连两孔垂直距离一般可按0.3m左右、平行距离一般按0.35m左右设计。管身断面形式可设计为圆形、矩形和城门洞型,一般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或浆砌石结构。出口段应加强与下游沟渠充分连接,当出口流速较大时,应设消力池以减少流速,确保水流平顺均匀流入下游。
近年来,国家、省各级层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尤其在我省土地整治项目中,每年投入近千万资金用于塘坝除险整治。做好病险塘坝整治加固,保证塘坝运行安全可靠,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钟再群,李桂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与生态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2〕TD/T1012-201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
〔3〕郑 勇,余 雷,王萱子.江西省塘坝除险整治设计要点分析[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4(5):24-26.
〔4〕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