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分析

2018-03-09 07:13杜颖娄丹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脑瘫痉挛疗法

杜颖, 娄丹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知、认知、社会交流以及行为受限,严重者可出现癫痫及继发性的肌肉、骨骼活动受阻[1]。脑瘫患儿的脑部病理改变主要体现在大脑的发育异常、脑白质损坏,以及先天或后天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脑部缺氧所引起的脑损伤等[2]。大多数学者将脑瘫的危险因素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这三个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所导致,包括脑部先天性缺陷、早产、脑炎、脑膜炎、创伤等,其中以产前关系较大[3],而脑瘫中以痉挛型脑瘫所占比例较大。痉挛型脑瘫患儿常会出现马蹄足、足型内外翻、屈髋屈膝等异常发育,造成患儿下肢功能障碍,站立行走困难[4]。本研究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采用运动疗法、电刺激疗法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康复病区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运动疗法组、电刺激组、运动电刺激结合组各40例。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脑瘫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3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n)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5年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1]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瘫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年龄1岁6个月至6岁3个月;(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脑瘫以外疾病引起的膝过伸和明显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疾病,如重症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萎缩症、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症、严重精神障碍;(2)伴严重心肺功能疾病及感觉障碍者;(3)认知能力较差;(4)视、听觉及严重的智力障碍,影响康复测评的患者;(5)伴有癫痫发作者;(6)不能够坚持治疗或接受其他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ion function measure,GMFM)、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进行康复评定[5-6]。运动疗法组:治疗前根据GMFM 5个功能得分1~3分最多的区作为主要目标区,根据分析结果为患儿制定运动疗法目标和训练方案。运动的设计应循序渐进,由简单逐渐复杂,全程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运动治疗采用神经易化技术和关节松动术,促使建立正常运动姿势模式,抑制异常运动姿势模式,在运动治疗中以Bobath技术治疗为主,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等综合训练进行治疗,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实际轻重程度及肌力肌张力情况,拟定合理科学的运动方案。每次30~45 min,每日2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12周。电刺激组:仪器选用XFT-2001型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由功能刺激器、神经肌肉定位仪及步态分析采集器三部分组成。对患儿患侧手的桡侧腕伸肌、指伸肌以及下肢股四头肌、内收肌群、胫骨前肌、腓肠肌等肌群进行电刺激。贴片位置随康复评定、步态分析及治疗需要更替,促使受损肌群得以纠正异常的肌力及肌张力,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和躯干的肌肉痉挛,进而改善运动异常及姿势异常。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3个月。运动电刺激结合组:运动疗法设计及电刺激组治疗方案同时应用于患儿,治疗时间及疗程为两种治疗方案同时进行,且两种治疗之间间隔半小时。

2 结果

2.1 各组脱落情况 在研究的过程中,运动疗法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37例;电刺激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37例;运动电刺激结合组脱落2例,实际完成38例。总共有112例研究对象完成研究。

2.2 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3组脑瘫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组治疗方法都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3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电刺激结合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比较和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疗法组与电刺激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与治疗前比较,at=48.47,46.18,63.97,P<0.05。

2.3 3组患儿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 3组脑瘫患儿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组治疗方法都能改善脑瘫患儿的肌张力。3组患儿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电刺激结合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比较和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疗法组与电刺激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儿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t=11.52,8.96,19.86,P<0.05。

2.4 3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3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t=9.15,8.15,8.66,P<0.05。

表4结果表明,3组脑瘫患儿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组治疗方法都能改善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组患儿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电刺激结合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比较和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疗法组与电刺激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瘫是由于大脑运动中枢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因其病变的范围较广泛,且伴发的症状多,不同患儿会因大脑损伤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脑瘫患儿的机体运动能力、智力、认知能力等常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运动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和异常的运动模式。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继脊髓灰质炎被控制以后造成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心理负担[7]。我国的脑瘫康复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往对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方法较多,如中医针刺、神经肌支切断、功能锻炼等,在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疗上常运用到医教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模式来指导脑瘫康复治疗的理念进行治疗[8]。尽管有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但其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并不是十分肯定[9-10]。随着康复技术的日益发展,运动疗法、电刺激治疗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明显效果,运动疗法是在物理治疗过程中使用器械、徒手手法操作或患儿自身力量,通过某些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的运动,使患儿恢复全身或局部的运动、感觉功能的训练方法[11]。它是根据运动学、神经发育学、神经心理学的理论对脑瘫患儿采取主动、被动或牵张运动,按照正常小儿的神经发育顺序,从抬头、翻身,到坐、爬、立、行的规律灵活运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等运动疗法采取功能训练,以改善患儿的活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状况,促进肢体的主动运动,改善肌张力[4,12]。电刺激又称功能性电刺激,能达到促进神经的再生以及传导功能恢复的效果[13]。电刺激是指通过低频电流来刺激患儿机体特定部位的肌肉、肌群、脑神经核团等,从而使肌肉开始节律性收缩,改善痉挛肢体的肌张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大脑功能,延缓肌肉萎缩[14]。经大量的研究证实,目前较为理想的常用的方法包括神经发育治疗、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以及电刺激肌力强化等,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5]。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儿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在治疗3个月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3组间患儿两两比较,说明运动电刺激结合组在脑瘫患儿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方面,与运动疗法组、电刺激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进而说明运动电刺激结合能明显改善患儿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运动疗法组、电刺激组在改善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肌肉在电刺激下,促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有效的肌收缩,使其肌张力降低,同时纠正改善关节的功能性运动,使得患儿肌痉挛程度缓解,关节的活动度改善,稳定性提高。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脑瘫患儿的康复率。

[1] 唐久来,秦炯,邹丽萍,等.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747-754.

[2] Wu YW, Kuzniewicz MW, Wickremasinghe AC,et al.Risk for cerebral palsy in infants with total serum bilirubin levels at or above the exchange transfusion threshold: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AMA Pediatr,2015,169(3):239-246.

[3] 周陶成,王训.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7-18.

[4] 常健.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0):1394.

[5] 范艳萍,高晶.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32(5):373-375.

[6] 谭丽萍,吕智海,谭丽艳,等.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32(5):370-372.

[7] 曲笛,关丽君.1323例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类型与并发症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9(5):451-454.

[8] 吴丽影,张园园.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9):144-145.

[9] 金龙涛,高华利,孙健,等.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13-116.

[10]李军,刘宏炜,杜良杰,等.显微镜下选择性胫神经肌支切断术治疗成人和儿童脑瘫患者痉挛足的疗效对比[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7):663-666.

[11]王利江,孙湖,李欣,等.针刺联合口腔感觉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2):146-147.

[12]杨娟,雷婷,罗旭,等.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5):75-77.

[13]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等.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8):736-739.

[14]孔艳英,刘丽伟,李馨,等.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6):4570-4572.

[15]李永库,王一雷,于倩倩.脑性瘫痪治疗的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4):436-440.

猜你喜欢
脑瘫痉挛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自我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