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文化与学校建筑设计
——以湘西州民族中学双河校区方案设计为例

2018-03-08 07:12蔡子为
四川建筑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园空间建筑

蔡子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定稿日期]2017-09-07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地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相对的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便利,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建筑形象越来越雷同。在北京、上海的大街上仿佛置身于东京、纽约一般无二。在不断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差异化、原生态、地域化的追求,逐渐成为各方所认同的文化诉求,继而掀起一股地域文化复兴的浪潮。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形式作为文化象征的符号,更是对地域文化复兴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学校建筑更是应该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运用与表达。学校建筑作为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的场所,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而其与地域文化相得益彰的融合,也有利于摆脱“千校一面”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学校建设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学”“教”“管理”三者协同发展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新常态下,教学时空由传统的课堂向校园、社区和生活延伸,教学方法更具选择性和多样性。新时代学校设计除了满足传统的学校功能之外,还需融入以人为本的新功能、新模式,“形随机能而生”。因此,创新空间的构建将成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如何与地域特色相融合,是学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笔者从自身设计实践出发来探讨现今新学校设计。

1 项目概况

湘西州民族中学创建于1936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湘西名校。学校秉承“诚”“朴”“勤”“勇”的校训,继往开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其双河校区用地面积约11.2×104m2,总建筑面积约6.3×104m2。用地西侧为双河路,与湘西职业技术学院隔街相望。南侧为学院路,北侧毗邻湘西桃都生态旅游风景园,东侧为已规划的商业和居住用地。基地内现为待开发山地,仅有植被覆盖,多处为自然洼地,高差约57 m,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图1)。

图1 项目区位

基于场地分析,校园主入口设于双河路侧,次入口位于学院路侧。两个入口均直接与宏观城市交通网络联接,在城市界面上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

2 借湘西地域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新概念学校

2.1 校园布局生成

吉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于湖南省西部。“若游南国,必游湘西。”这里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自古便是风景秀美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多民族聚居的背景营造出了神秘而浪漫的文化氛围。境内不仅有乾州古城、潕溪书院等历史名胜,更有苗族与土家族传统村落背山而建、临水而居。

这些传统村落布局看似无序,其实自有一套与生活需求和地形情况相结合的自然生长机制。民居沿等高线逐渐排开,前面形成街道,沿街建筑逐渐增多,开始向深处发展,逐渐有了小巷,家家户户的“场院”或“晒坝”通过小巷串联起来,形成网状的道路交通系统。“街、巷、院”就这样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将整个村落有机的组织起来。

我们由此受到启发,在学校的总图布局中。以“造村”为主要设计手法,力求赋予湘西民族中学新校区独有的精神内涵,打造出创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绿色校园。

设计遵循以自然为依托的传统村落布局形式,投以黑白图底关系,从中提取机理,沿等高线布置重构到校园场地中。为表达秩序与诗意相融的人文精神,总体规划上,我们将整个校园建筑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块,并结合学校“诚”“朴”“勤”“勇”的四字校训,经过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由西北至东南依次展开学校的公共功能区(至诚园)、教育教学区(克勤园)、生活区(抱朴园)和运动区(敢勇园),形成四大功能“聚落”,各个聚落内建筑沿等高线随山势排列略有转折,内部呈现“街”“巷”“院”等元素。所有聚落通过景观完成串联,最终形成现有格局(图2、图3)。

2.2 教学空间的构建

教学区是整个学校的重点区域,对于它的设计是决定此次学校设计成败的关键。优秀的教学区设计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2.1 从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

普通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长期处于“教学楼—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行为模式中,缺乏相互间的交往。在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及室外教学场地,同时注入更多的社交空间,学生在这些空间中漫步、学习、玩耍,不仅有利于提高建筑空间利用效率,也使得校园学习生活更为丰富,使教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图4)。

2.2.2 教学建筑空间要有创新

教学空间的发展经历多次变化。从古代书院以讲堂为中心、辅助空间分散布置的合院式布局模式,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教学单元强调紧凑、中轴对称、相互围合的布局模式。在21世纪初又逐渐演变为延续教学单元紧凑布局,将活动单元抽离进行散落布局,建筑围合出多个院落空间的新模式(图5)。

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对新时期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多元化的学习课程、素质化的教育模式都在寻求着更加丰富的学习、社交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空间的新模式上创造性的提出三维教学空间。即结合项目地形高差较大的特点,利用高差来创造更多的共享空间(图6)。

我们设计的教学区远离喧嚣的城市干道,位于场地西南侧,一个年级为一个组团。为体现传统村落的群体生成关系逻辑,我们预设了由教室单元生成教学组团,再由教学组团演变成教学聚落的生长模式。各教学单元以行列式布局坐落在山腰,每个教学单元也由两个通透的折线形体量组成,每个体量均随山势略微转折,层层后退形成了丰富的露台空间,而教室仍以方块体量的形式穿插其中,前后错动,创建了多层次的平台、廊道、庭院等辅助空间,增加了趣味性。

2.2.3 在建筑单体的塑造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反映当地传统文化

为了在新设计中延续传统的形式意象,我们在单体设计中尽量采用本土化的建筑材料,强调校园整体的自然气息,也节约了成本。同时摒弃了简单粗暴堆砌元素的手法,将湘西民居中的坡屋顶、马头墙、吊脚楼、吞口屋等元素有选择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融入到单体设计中去。以青瓦白墙的形式重构到教室体量方块中,同时,又以传统的青砖构成另一种教室体量方块。这两种和而不同的方块体量各自独立,又随山势转折,又与各单元屋面的连续感产生微妙的对比,促成考古现场般新旧建筑对话的氛围。

图2 校园布局生成示意

图3 园区鸟瞰

图4 教学模式的变化

图5 教学空间的演变

图6 新的三维教学空间

细节上,我们以本地材料杉木来制作格栅和百叶,结合遮阳和通风等使用功能,形成富有韵律的建筑表面。 在立面虚实关系的营造方面,我们遵循整体通透、教室虚实结合的原则,既能保证采光需要,又能形成教学所需内敛的气氛(图7)。

图7 教学空间

2.3 生活空间的创新

学校是承载一个人人生中最美好时光的场所。它不应仅仅只是学习的地方,而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守望相助的平台。这方面,除教学区外学校生活区无疑是另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场所。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生活区也已从简单的几栋宿舍建筑集体布局、空间较为封闭、缺乏学生活动以及交流空间的形式转变为目前大多数以结合风雨走廊、生活广场、运动场地、景观花园和宿舍建筑的“学生街”模式。虽然生活区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学生之间增加了交流、互动的场所,但仅靠宿舍区外部空间的营造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设计就是深刻挖掘宿舍建筑内部空间,通过更好的设计来创造更多的交往、趣味空间再结合外部“学生街”模式一起来来创造更好更优秀的生活区(图8)。

(a) (b) (c)(a) 传统模式下的宿舍楼宿舍多为集体布局,整体空间较为封闭,缺乏学生活动以及交流的空间。(b) 学生街模式的宿舍区布局利用风雨走廊将宿舍楼和广场。(c) “新学生”社群共生模式将阶梯座位,连廊等植入到通高的中庭内部,引入配套设施,促进群体交流。图8 生活区模式的演变

在我们的设计中,生活区由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以及食堂共同组成。同样毗邻北侧桃都生态风景园,坐拥校内外美景。生活区建筑形体仍然以折线形体量为主体,立面做减法,点缀小面积原木色。我们的设计优化了一般集体居住的模式,将楼梯、阶梯座位和具有湘西传统建筑特色的廊桥植入到通高的宿舍建筑中庭内部,创造出一条如同开放街巷般丰富多变的公共流线,串联起中庭及两侧的邻里共享空间,形成外表错落、内在连续的整体。我们借此提出当代“新学生”社群共生模式: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经由空间的多元共享,促进群体交流,促发互助合作和与周边环境积极互动,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构。为此,我们还在社区中引入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中学生活动中心、书吧、快餐店、干洗店、理发店、超市等,从而衍生出更多富有活力的高品质社交空间(图9)。

图9 生活区效果图

考虑到吉首市的主导风向,我们将食堂设计成地景建筑,置于两栋宿舍楼下,有效解决食堂排烟对其他建筑的影响。

2.4 公共功能区设计

公共功能区由三栋楼组成,毗邻北侧湘西桃都生态风景园,流线清晰,可达性强。其中面对双河路设置了开阔的入口广场,北侧为行政综合楼,方便对外交流。图书馆则位于场地最高点,拥有最佳的景观视野,同时,以自身较好的形象展示界面,统领全校视觉中心。综合楼整合了实验楼、艺术楼和科技楼的功能,考虑到这里各年级交叉使用,教学形式相对自由,我们以两个简洁的折线形体量为基础,将6个不同朝向的方块插入其中,为这个空间的使用带来最大的自由度。

2.5 运动区设计

运动区由体育馆和400 m体育场组成,可满足比赛、演出、集会等多种用途,布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有效避免外来车辆和人员对校园内部的干扰。运动区距离住宿区和教学楼不远,保证了易达性。

3 交通流线组织

在交通布局设计中,我们遵循人车分流的原则,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

地上停车场和地下车库出入口靠近校园主入口,方便交通组织。在沿场地周边设计环形车道的同时,顺应地形,围绕公共功能区、教学区和生活区也增设车流环线,满足了消防要求。食堂后勤通过次入口供应,保证运输距离最短,避免干扰校园正常生活秩序。

校园内绝大部分均为步行区域。在主要人流动线上,丰富的灰空间参与其中,形成了立体化的步行网络,体现了人文关怀。

4 景观设计

景观规划方面,我们将校园景观概括为“一轴”“三环”“六心”。

(1)一轴:即从校园主入口延伸至图书馆东侧广场的景观山水轴。

(2)三环:即校园的主环路和围绕山体形成的两条次环路。

(3)六心:校园景观网络的重要节点。包括位于校园内部的主入口广场区、至诚园、求知园、克勤园、桃李园、敢勇园。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把用地中心高差大、坡度陡、不利建设的山体保留下来,与图书馆内庭结合。而“六心”更是有以“武陵叠翠”“烟雨边城”“潇湘暮霭”“芳菲四季”“水调歌头”“山重水复”命名的景观空间,配合图书馆内庭以东的叠水小品“天光云影”,通过“一轴”“三环”的线性空间进行强化,形成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动态视景系统。

我们将结合山地园林景观设置英语对话角、小型植物园等,构建更多的创新空间,为师生们提供多样的室外交流和学习场所。

5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必须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我们尽量采用本土化的传统建筑材料,以粉墙黛瓦、原木青砖的局部,结合随山势设计的景观,来强调校园整体的自然气息,同时,也节约了建设成本。我们采用多 种生态节能技术,力求营建出高品质低能耗的绿色校园:合理的布局保证了建筑群良好的自然采光;各聚落留出风廊,配合吉首主要风向,从而达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外墙采用保温板材和中空低耗能玻璃;针对用地较大、西向日照的区域增设了外遮阳构件;秉承“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理念,道路、广场、运动场均实施透水性铺装,雨水汇流收集后作为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的水源。

6 结束语

湘西州民族中学双河校区项目设计是笔者带队的一次设计实践,我们将校园建筑的特色定位为群体性基础上的身份与个性。本次建筑单体设计遵循整体“造村”的手法,风格统一而造型细节各异。新生建筑和场所空间以本土地域文化为背景,共同组成了一个诗情画意、生机盎然的校园。各单体之间通过楼梯、连廊、平台等构件精心组合,以层层跌落的台地空间为背景,营造出独特的趣味性空间与文化休闲空间,丰富了整体建筑群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层次感。

提高师生们对学校建筑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是我们的期许与设计实践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本次校园设计中以建筑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彼此间适应性调整为基础,努力达成建筑与风景环境两大异质组织系统之间的调和,使之共同构成时间与空间上的文明叙事。

[1] 刘惠林,庞松男.地域文化与特色学校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5(8).

[2] 王伟,潘永洵.文化中心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厦门市同安区文化中心设计[J].华中建筑,2015(3).

[3] 李楠.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J].中国市场,2015(3).

[4] 李涟.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总体规划及一期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3(10).

猜你喜欢
校园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