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触动百亿产业的调查报道如何写就

2018-03-08 10:01柯高阳
中国记者 2018年2期
关键词:火锅新华社纸质

□ 文/韩 振 柯高阳

在当前的媒体生态下,社会上一些声音认为,调查报道已是日渐式微。加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猛烈,不少调查记者转行,一些传统媒体陆续裁撤相关部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篇触动百亿产业的调查报道是怎么出炉的?

一、接到举报,审慎研判把好“入口关”

2017年1月10日,《半月谈》的调查报道《交了锅底费,还吃“潲水油”——百亿产业为健康“埋雷”》刊发后,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随即,重庆市食药监部门、公安部门介入,对包括记者曝光的5家火锅店立案调查,这些火锅店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线索已通报或移送公安机关,掀起了一场整治风暴。“潲水油”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将推动年产值达300多亿元的火锅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调查报道风险很大,倘若证据不足或内容失实,不但容易给记者及媒体引来麻烦,还会对媒体自身公信力造成损害。因此,当一个敏感的新闻线索摆在记者面前,把好“入口关”,对事件真实性进行准确研判,显得尤其重要。

2017年底,记者接到一位市民举报称,在重庆某火锅店就餐后拉肚子,怀疑火锅油有问题,随后这位市民进厨房进行了暗访,果然拍到了该店使用潲水油的视频。他希望新华社对此进行报道,从而规范整个行业。

食品安全关系群众生命健康,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记者接到举报后非常重视,立即向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室领导汇报,总编室领导要求记者审慎鉴别事件真伪,若情况属实,应发挥新华社监督职能,对此事件展开调查。

早在多年前,重庆老油火锅就因“潲水油”引发巨大争议,经过多年持续打击后,使用“潲水油”的现象已经相当隐蔽。且“潲水油”回收过程隐秘复杂,至今尚未有完整视频披露。记者获得举报人提供的多段视频,其中一段长达10分钟的视频完整地记录了火锅店工作人员在后厨过滤回收吃剩的火锅油再端给客人吃的全过程,影像资料十分难得。记者取得视频后,立即请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对视频进行鉴别,确认了视频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记者还与举报人及暗访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沟通,多方位对视频内容以及涉事火锅门店进行了验证,最终确认了事实的真实性,正式决定介入调查。

□ 图1为重庆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查看大队长火锅北城天街店厨房。

□ 图2为重庆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正准备对大队长火锅北城天街店进行检查。

□ 图3为重庆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对被曝光的大队长火锅北城天街店进行执法检查。(作者供图)

二、巧妙采写,既不打草惊蛇又要拿到“干货”

调查报道的最难之处在于采写。采写方法不当,不但无法获得所需要的“干货”,还可能打草惊蛇,让报道流产。报道涉及整个火锅行业,关乎企业又关乎监管部门,任何一个采写细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报道夭折。因此,记者对采写方法进行精心设计:

第一步:现场查证。对于报道所需要的事实来说,仅靠几段视频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记者的现场实地查证、采访。因此记者以顾客身份对涉事火锅店进行实地查证,确认了该店的位置、规模等基本情况,掌握了该店对外声称使用的是一次性锅底、对锅底收费的事实,同时还见到了视频中出现的工作人员。此外,记者在现场查证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暗访,并进行了拍照及摄像取证,为报道提供了详实证据以及更为生动的现场。

第二步:专家指路。“潲水油”制作过程隐秘复杂,其回收过程有哪些环节,为何“潲水油”屡禁不止,“潲水油”会造成哪些危害等,这些都需要专家剖析。对此,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从事火锅行业20多年的业内人士,这位人士不但讲解了“潲水油”的生产环节,还通过算账的方式,介绍了“潲水油”带来的暴利,从经济学角度找出了屡禁不止的原因;而两位食品、法律方面的专家,则从食品安全法规以及消费者维权的角度,介绍了“潲水油”查处、打击难;此外,消费者不了解“潲水油”的危害,也是造成“潲水油”难以铲除的重要原因,对此记者通过湖南专业检测机构的研究结果,帮助人们认清了“潲水油”对健康的危害。

第三步:认真打磨。调查报道既要做到“点到位”,又要避免“说过度”。前者做不好,会影响效果;后者做不好,会引起反弹,因此对尺度的把握极其重要。在写稿时,记者首先从逻辑上进行了认真梳理,做到了“滴水不漏”。其次,在对字句的把握上,在保证效果的情况下,采取“宁紧不松”的原则,尽可能不把话“说满”,给稿件留有一定“弹性”。就这样,记者反复修改,反复与编辑沟通,历时一周时间,终于将稿件“定版”。

此外,在调查采写过程中还要注意严格保密,以免“打草惊蛇”。一篇调查报道,该采访谁,不该采访谁,怎么采访,对象和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为了不让消息泄露,整个调查是在“暗访”状态下完成,整个采访过程中只有总编室领导和两位当事记者掌握相关信息。另外在采写过程中,记者与编辑进行了反复沟通,对稿子进行了仔细打磨,尽量避免消息泄露。

同时,还要注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让稿件更加丰满,报道更加详实。记者认真查阅了相关主管部门以及火锅协会的官网,找到了重庆火锅产业的基本情况、禁止使用“潲水油”的法规等十分有用的信息,这使得记者掌握了整个火锅产业的面貌、获得了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潲水油”的态度。

火锅“潲水油”报道发出后的社会效果也证明,这篇历经打磨的稿件真正做到了“无懈可击”,不但相关部门找不到“把柄”,而且被曝光的火锅公司还当天联系上《半月谈》记者,承认了使用“潲水油”的事实,感谢记者的监督,并通过《半月谈》向消费者道歉。主管部门也对记者的监督表示了感谢,主动邀请记者参加执法检查,并通过《半月谈》发布后续调查结果。

三、融合刊发,纸质媒体的融媒体创新

当前,社会全面进入“掌媒时代”,融媒体产品因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更利于传播,更容易出效果。这也为传统媒体如《半月谈》等纸质媒体带来了挑战:该如何与时俱进,提供适合“掌媒时代”的媒体产品?在这一调查报道中,《半月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融媒体创新尝试。

在产品形态上,报道真正将文字、图片、视频融合在了一起。传统的纸质媒体报道,往往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几乎没有视频。在这一报道中,视频内容恰恰成为报道的亮点。《半月谈》将视频内容生成二维码插入文稿中,读者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便能够看到视频内容。这一报道创新,有效解决了视频内容无法嵌入传统纸质媒体的短板,让传统报道“动”了起来。此外,这篇报道还加入了动漫和实物图片,让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符合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发稿平台上,报道真正将传统纸质平台与当下掌媒平台融合在了一起。传统纸质平台,指的是纸质版的《半月谈》杂志;当下掌媒平台,指的是《半月谈》的微信公号、微博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其他媒体的新媒体发布平台。前者,受印刷、发行的因素影响,发布时间受到限制,也缺乏与读者互动。后者,发布时间和形态更加灵活,更便于与读者互动。

在火锅“潲水油”报道中,《半月谈》充分利用这两种媒介平台的优势。前者,通过“中华第一刊”的优势,将内容覆盖到广大基层,甚至是一些网络不太发达的地区;后者,将内容很快推送至网络、微信公号、微博等平台,迅速形成了刷屏效应。

以新华社旗下的新媒体发布平台为例,《半月谈》公众号发稿当天,新华社所属新华社客户端、新华视点微博、瞭望东方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纷纷跟进,很快形成了刷屏之势。据统计,《半月谈》公众号、瞭望公众号阅读量均很快达到10万+,网民评论上千条,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视点微博阅读量均突破百万,网民评论达数千条。随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新浪头条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微博再次转发,总计阅读人次达1.5亿,网民评论十多万条。

作为传统媒体的《半月谈》,能在掌媒时代形成如此强大的舆论引导力,与其融媒体的创新密不可分。这次成功的尝试也为其他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掌媒时代提供了借鉴:传统媒体只要能够“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进化出新平台,生产出贴近群众的新产品,就一定能够在掌媒时代站稳脚跟、负重前行。(作者是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

猜你喜欢
火锅新华社纸质
再创新高
火锅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五花八门的火锅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火锅飘香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