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专注“教”到关心“学”的过渡

2018-03-07 02:41李海玲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效果老师课堂

李海玲

什么叫“教学”?“搜狗百科”的解释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这样的表述学术味太浓,一线教师不会喜欢。既然“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就可以允许我们将这个概念简单化,以便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依笔者看来,所谓“教学”,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学习”,最低的标准是让学生“学会”,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

叶圣陶先生早就有精辟的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中国古人的表达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道理很清楚。但在教学实践中,从“知”到“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这个问题我讲了足足3遍了,可有的学生就是不会”

这是经常听到的来自教师的抱怨,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大量存在。教材研究得很透,备课也很仔细,在关键知识点上三番五次地强调,有时候甚至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可效果却并不理想。

有一位数学老师,期末监考,从教务处拿到试题后,翻到第二页拿眼一扫,高兴地跳起来:

“欧了!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讲了3道题,其中两道是这次考试的原题。打个翻身仗绝对没有问题了!”

身边的同事被她的情绪感染,投来“羡慕忌妒恨”的目光。

然而,阅卷结果出来了,她所教的两个班成绩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即使单就这两个题来分析,她的学生的出错率也并不比其他班级低多少……

原因何在?

虽然这里不排除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缺陷等因素,但通过听这位老师的课,发现了她在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

只管自己讲,不管学生听。

一堂好课的标准绝对不是老师“讲得顺畅”。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效果如何,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学生的收获。只要不是初上讲台的实习老師,把某一部分知识讲清楚并不困难。问题在于,讲台不是舞台,上课不是表演艺术,假如偌大的教室里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多半要坏事。

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不讲,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方面都得讲,讲不好还不行。可“讲”本身毕竟只是一种单向的活动,效果是没有保证的。老师的讲授是否吸引人,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是否有必备的知识基础……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老师讲授的质量。换句话说,老师的讲只是一个开始,“讲完了”只意味着任务完成了一半。

回到那位数学老师的案例上来。她在考试前押对了宝,也完成了自己的讲授工作,可是学生究竟掌握了没有,碰到她讲过的题目能不能准确地做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二、“教学的效果,最终要靠学生的独立作业来判定”

观摩过无数的公开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在教学实施中往往出现节奏上的“前松后紧”。也就是前边的步骤非常从容,铺垫得也够,学生的表现也不错。最后几个环节却常常“三步并作两步”,甚至不了了之。

以鲁教版初二语文的一节课《观舞记》为例。

执教老师是通过两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

其一,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我感受到了 的印度舞蹈”来进行阐述。

其二,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请用“这飞动的美,表现在 ”这样的句式来谈自己的评价。

整个课堂显得比较沉闷,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是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的时间不多,所以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回答也流于浮浅。更重要的是,执教老师在后面设计了两个环节没有展开:

一个是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阅读;

另一个是写作训练,依照《观舞记》的部分段落进行一个观察练笔。

这两个环节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得分率,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依据重点篇目扎实进行精读训练,学会相应的阅读方法。最后的“比较阅读”和“写作训练”恰恰是实现这种迁移的有效手段,长此以往,学生的读写能力想不提高都难。

然而,常见的情况却往往是大幅度压缩学生的课堂训练时间,或者干脆就放到课外。这样的训练一放到课外,效果就大大地打了折扣了。一是因为没有趁热打铁,训练的质量没有了保证,二是因为学生的自觉性没有那么高,常常敷衍了事,不认真去做,有的干脆直接从网络上抄一段交差。

假如老师的作业批改再不够及时和细心,一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就很难落实了。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然后立即跟进反馈和矫正,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措施。

老师从自己的理解出发,一味地“讲”,只让学生奉献出耳朵,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低效的,因为它缺乏一个有效的互动,老师无从知道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课堂上,不舍得拿出时间给学生,学生缺乏真正的自主思考、讨论,训练不到位,课堂效果也没有保证。

以上两点说到底,还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老师还是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专注于自己的“教”到关心学生“学”的转变,多花时间了解学情,多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而不单纯是自己如何“教好”。

猜你喜欢
效果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美在课堂花开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