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桂锋
摘 要: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已经具备一定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基础,有的学生甚至也已经形成自己较为独特而有效的英语学习观和方法论。然而,由于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教学内容更具深度,教学目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等,大部分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当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较为突出和制约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对此,以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目标,围绕多方面教学实践展开了较为全面而有效的论述。
关键词:七年级;英语;学习习惯;培养
现阶段我校七年级学生生源较杂,英语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也各有不同,另外再加之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学习阶段,学习环境、内容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而难以及时有效地适应等,都给七年级英语教学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当然,为提升教学成效,我们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尝试。其中,笔者认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培养其不断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正是克服教学现状的重要突破口,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
一、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必要性简述
所谓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反复练习和逐步尝试而最终发展而成的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可谓益处颇多。具体来讲,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其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最终形成,进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创新精神和能力。
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所谓共性因素,指的是良好学习习惯所应具备的一般性标准;所谓个性因素,指的是由于个体性格、习惯等诸多方面之不同而由个体逐步探索而最终形成的个性化特征。本文主要结合共性因素,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来对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究。
二、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培養学生工整书写的习惯
工整的书写,不仅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基础要素,更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品质。与此同时,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七年级大部分学生书写能力较差,存在笔画潦草、字体歪斜、书写速度较慢且涂抹严重等问题。对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工整书写习惯的培养。具体来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反复地向学生强调书写工整的重要性并加以高标准要求,同时要开展相对应的练习活动。七年级上学期伊始,要求学生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练习书写,每次练习30个单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当加长练习时间并加多练习字数。班级内部对书写工整的学生作品加以表彰和展示,对于书写工整度欠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正和鼓励,对于存在涂抹严重、字迹潦草的作业退回并要求重写。通过这样的长期的、反复的练习,学生的书写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对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具体来讲,教师每天都要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来适当布置预习任务并有效跟进和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对于预习完成度较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对于完成度较差甚至是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加以鼓励或者是适当的批评。与此同时,前期来讲,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细节和阶段进行详细说明,后面随着学生预习习惯的逐步养成,教师可对学生预习适当加以点破即可,这样一来会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完成某项任务的意识及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参与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氛围越活跃,整体教学成效也会更高。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参与习惯尤为必要。学生良好课堂参与习惯的培养,教师应着重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质疑且乐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当然,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受其参与热情的决定,而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又与教师教学设计密不可分。对此,教师应加强教学设计,在备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脑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激发,最终形成良好的课堂参与习惯。
(四)培养学生“听”“说”“读”的习惯
就“听”而言,要多听多训练,养成良好的听录音习惯;就“说”而言,为弥补语言学习环境之不足,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英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就“读”而言,要多鼓励和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英语,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总体来讲,七年级是初中教育的开端,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则是初中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长期工程。对此,广大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深入探究,勇于尝试,积累经验,为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最终形成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熊英.播种习惯,收获成功:论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策略[J].校园英语,2016(4).
[2]乔元娟.浅谈七年级新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