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科
摘 要:农村寄宿制初中具有比城市学校得天独厚的土壤资源,开辟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对寄宿生开展以田园劳动为核心的育人实践,为寄宿生课外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田园劳动实践;育人;实践;思考
一、农村初中立足当地学校自然条件开展田园劳动实践,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性选择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指针。苏霍姆林斯基说:“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德谟克里特说:“如果儿童任意地让自己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因此,我们开辟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劳动实践育人、快乐体验过程最大化,让寄宿生亲近大自然,珍惜土地情,更多关注寄宿生对劳动任务及劳动本身意义的了解与感悟,使每一项细小的任务都蕴含深刻的智慧,诸如用什么劳动工具、如何正确使用工具、任务实施的流程、劳动效率和质量、劳动预期成果、安全保障等,都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其积极的劳动情感、基本劳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不断总结农村寄宿制初中劳动实践经验,让劳动实践育人走上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路子
学生劳动实践在我校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是以勤工俭学为名义的创收性劳动,实际上有把学生当做工人的嫌疑,虽然为学校积累了一些收入以填补办学经费之不足,也牺牲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劳动教育精细化设计方面没有科学思考。第二阶段:2004至2008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后,逐渐减少以勤工俭学为名义的创收性劳动,并没有因学生参加劳动引发的消极社会舆论而却步。我们坚信劳动实践育人途径不但不是死胡同,反而是除课本知识外不可缺失的符合农村学校及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教材和阳光大道,更是作为切实转变学生大面积不良习气、增强组织纪律性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劳动组织更加严谨了,教育功能更实了,学生进入大自然,齐心协力热火朝天完成劳动任务,虽然脏而累但很快乐,释放了课业心理负担,回到课堂头脑清醒了许多,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也为大面积提高文化課成绩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彻底取消以勤工俭学为名义的创收性劳动。开始向劳动实践育人特色校本课程方向深入思考,并于2012年8月形成了以“四大必修课”为核心的劳动实践特色育人课程框架。“四大必修课”即树木花草种植、蔬菜瓜果种植、田园环境治理和劳动成果分享。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证明,我们迎合了素质教育发展潮流,每个学生在身体健康素质、抗挫折心理素质、基本劳动素质、团结互助合作素质等方面受益颇多,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突出劳动实践育人特色的几点思考
一是“情理导航”。实现全体师生及家长的情理认同是顺利开展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学校成立寄宿生劳动实践育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田园劳动实践的目标和过程管理、评价等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每期校长必做之事便是有针对性的全校统一思想报告会,然后各年级各班分层教育,在全体师生内心情感上解决做哪些事、为什么做、如何做好等一系列问题。如此,才有全体师生普遍的认同、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热情。
二是“全员参与”。要让学生能做到,教师必然要先行带动,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学校聘任一名当地田园劳动辅导员,坚持无论是田园春种秋收、校内外环境打理还是冬季扫雪都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事。是体现“共建和谐快乐校园,追求师生生动发展”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量力而行,贵在参与。
三是“注重素质”。在劳动实践育人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各班合理建立能力素质基本均衡的若干互助合作小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则是流动技术员,始终用爱心、用热情、用实际行动与学生并肩携手。每一项细小的任务都蕴含深刻的智慧,诸如用什么劳动工具、如何正确使用工具、任务实施的流程、劳动效率和质量、安全保障等,都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四是“快乐体验”。劳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美丽跳动的音符,都是和谐社会长河中一朵斑斓的浪花。坚持劳动育人、快乐体验过程最大化,未必要求孩子一定要得到什么样更高标准的劳动果实,而是更多关注孩子对劳动任务及劳动本身意义的了解与感悟,使之成为提升学生劳动素质和技能的抓手,也成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体验劳动实践的乐趣,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体验劳动细节的艺术,体验师生合作的愉悦,体验收获成果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雷万鹏,汪曦雷.寄宿制学校成本与财政拨款权重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谢治菊,刘洋.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研究: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两山”地区的实证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2(8).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基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学寄宿生课外素质拓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