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军
摘 要:初中数学教育更侧重于数学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而非机械地完成知识记忆,或掌握基本的公式和知识点。基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培养,首先分析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面临的挑战,然后提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学;学科素养
初中数学的教育目标,是把“数学素养”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这种教学目标从本质来讲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还能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一、课堂教学中落实数学学科素养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主张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而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也会发现,这种松散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整体学生。学生的数学能力有不同层次,若是课堂教学过于自由,则不利于教师展开针对性的分层教学。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知识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本身排斥数学教学,由于自由化的课堂氛围,反而不能约束其在课堂上与学习无关的行为。由此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学力差距,若是教师照顾基础差的学生,放慢教学节奏,那么会打消数学成绩好的学生的积极性;若是照顾天赋高的学生,那么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进度。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对策
(一)课堂采取分层教学
为了避免课堂自由化的倾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达空间外,还要加强对知识讲解和教学节奏的控制。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假设按照学生数学能力划分为3个层次(A、B、C层),A层的学生数学天赋最高,能够很轻松地掌握课堂所传授的内容;B层学生经过教师的仔细讲解,也能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有较大进步空间;C层基础较差,单靠课堂上的讲解,不能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1]。
通过设置阶梯性的难度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学生答对问题后,给予他们鼓励,由此产生成就感,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激发其学习兴趣。有效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3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二)课堂教学围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
所谓数学思维能力,是指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在教导学生数学知识,对使其上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比起学会某些数学知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重要。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也能依靠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脚手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感悟,促使思维能力形成和提高[2]。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只有如此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新知识。首先改进教学内容,去掉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算式,添加富有趣味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和图表,以此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专注度,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体验数学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其次,要活跃课堂气氛,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表达空间,但是教师要做好气氛引导,使其关注点始终在数学知识的范围。例如,针对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其自由讨论。为了避免自由造成的课堂混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在这过程要考虑各小组实力均等,即将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按比例均等划分。为了保证各小组成员都进行讨论,教师要在这过程进行巡查,对于讨论遇到困惑的学生,适当予以引导,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最后是让学生进行总结,要求每一位学习小组指派一位成员就课堂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从中指出错误的部分,以及某一问题容易犯的错误。
最后,将自主学习、探究的氛围带到课下,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在课堂上介绍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以及采用何种方法,经历了哪些过程得到这份结果。
综合上述,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育也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自主学习,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应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其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到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代友智.创设智慧课堂,提高数学素养: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17):88-89.
[2]冉南昌.數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数码设计,2017,6(10):269.
注:本文系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学科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编号:[2018]PLG76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