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围龙屋及其文化渊源

2018-03-07 21:31刘延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筑

刘延强

摘 要:客家围龙屋是闽粤地区客家独特的居住建筑类型之一。围龙屋是集家、祠、堡为一体的设防性民居,具有向心性、封闭性、防御性,同时也反映了围龙屋的主人——客家人的强烈宗族意识、儒家思想的忠实传承、形势有灵的风水观等复杂的心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围龙屋更应该得到保护和利用,使古老的围龙屋再一次绽放出绚丽的风采,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人在特殊时期特有的建筑,主要分布在粤闽赣地区,其创始者为客家人,也就是唐朝末年因战乱而南迁的人民。围龙屋建筑带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加上围龙屋多建在深山之中,不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它保持了比较完整的历史建筑风貌,对研究古代建筑有很大帮助。笔者深为围龙屋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所感染,为它珍贵的文物价值所震撼,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客家文化和客家围龙屋。本文对客家围龙屋及其文化渊源作一简述,以期加深人们对这种民居文化样式的理解,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围龙屋。

1 客家人的来历

目前我国客家人有5000多万,约占汉族人口的5%。他们的祖先多是从中原逐渐移到南方生活,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香港、澳门等地区。“永嘉之乱”之后,客家人的先祖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经商、游学、被贬等原因,逐步定居南下。为了区分外来的自己与本地的原住民,并且尽力保持原本的汉族文化,便称自己为“客家人”。客家人始终恪守汉族“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低也”的观念,保持移居前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并且努力适应南方新的居住环境,培育出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客家文化。客家民居围龙屋就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2 围龙屋的基本建筑结构

客家人由于是外来群体,南方地势平坦地区已被本地原住民占有,他们只能去开发地势不好的丘陵和山野地区,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客家民居始于唐宋,盛行明清,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围屋、土楼、围龙屋、天井式院落。四种类型中围龙屋是客家民居代表性的建筑,它的民居规模最大,空间分布最广,文化内涵最深,与北方的四合院建筑、陕西的窑洞、云南的“一口印”、广西的“杆栏式”房屋并列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围龙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的梅州、福建的龙岩和三明以及江西南部等地区。围龙屋建造在山梁的末端上,与山脚紧紧相连,围龙屋后面的围屋将山梁围住,以求得繁衍后代的有利地形。围龙屋从上空俯瞰是一座半封闭式的椭圆形建筑群,其在建筑布局上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最前面为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客家人称作“龙池”;中间部分为方形,主要有堂横组成的合院式建筑主体和屋前的晒坪;最后面部分是半圆形的化胎,它由半环状“围龙屋”、半月形“化胎”、半月形“风水围”组成,风水围是围龙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围龙屋内部的布局为“三堂四廊,九井十八厅”,下堂为门堂,中堂为客厅,上堂为祖堂,即所谓“三堂加横屋”的形制。三堂用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则是门厅和住房,后排是半圆形的房屋,形成了天井。围龙屋内有房间数十间甚至上百间,可以供几十户上百人居住。

3 围龙屋的建筑特点

3.1 向心性

围龙屋一般体量较大,适合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群居。围龙屋的形态由礼制厅堂和生活用房两个部分组成,并且与天井庭院空间的三原型即方形、圆形和异形相互关联构成居住空间。祖堂是围龙屋的核心部分,象征着家族祖先。院落是围龙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围龙屋是以天井空间构成的符号空间为核心,厅堂与天井是客家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间,客家的厅井空间是客家人面对天地、祖宗、文化的地方。围龙屋的向心性体现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客家民居的整体性,在结构上标志着统一性的中心,各个院落之间的差别受同一中心支配。

3.2 封闭性

围龙屋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封闭空间,而这种封闭特点是中国汉唐时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了家族共居安定自怡的中国传统内涵。围龙屋虽然对外封闭,但其内部所有房屋院落却比较开敞,相互关联。围龙屋外部的防御体系坚固、严密、牢不可破,却又十分沉重。因为客家人不断漂泊,一要与险恶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二要与土著居民或强盗周旋,防匪盗、防乱兵就是建造围龙屋的直接目的;三是宗族矛盾,土客矛盾十分激烈。客家人把自己围在这固若金汤的围屋里,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无法消除的孤独和不安。既要面对战乱与动荡,又要小心营造安宁的生活,于是形成了这种自封自闭的建筑形式。这种坚固而又易守难攻的围屋就成了客家人的宁静家园,也是他们祈求安定生活心态的真实外化。

3.3 防御性

客家人对于自身居住的重点区域控制力相对较强,对于边缘地带防御的意识非常强烈,防御要求也非常高,所以防御能力高超成为围龙屋的最大特色。从而表明了围龙屋与当时环境之间的因应之道,构成了其时代性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全保卫趋向严密。民国时期,宗族内部贫富悬殊加大,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分化严重,动荡不安。梅州的围龙屋连横屋前的天井一起封闭起来,围龙屋外墙坚实,加上关闭的窗子或只开有粗壮栅栏的高窗,形成了坚固的壁垒。20世纪30年代起,梅州的围龙屋开始出现了专门的防御措施,屋前筑起围墙,把水塘和禾坪围起来,形成私有领域明确的界线。将各种出入的门都装上厚实的板门扇,各种机关十分复杂,对外的窗洞开得很小,并做成喇叭形,外大内小,便于对外观察和射击。有些围龙屋周围还建起了高大的碉楼,在围龙屋大小门及碉楼上架设不同方向的枪眼及观察孔,可以全方位观测来者,并且有效阻击敌人的来犯。

4 围龙屋的保护和利用

梅州丙村镇群丰村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有四进三堂八横四围,庞大无比,是丙村温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它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仍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和梅县旅游局的指导下,开发成客家民居、民俗特色旅游景点。温公祠也成为国内外客家文化研究基地之一。

由于年久失修,仁厚温公祠已有多处倒塌和损坏,比如屋内很多木质结构已经毁坏,电线老化严重,雷击、水灾、虫蚁等也在侵害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和梅县旅游局的指导下,对这座古老的围龙屋进行“修旧如旧”的全面维修,对围龙屋内外环境进行全面的整治。近年来,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历史系派出的专家学者也慕名前来考察研究;中央电视台还作了专题报道,向海内外广为传播;2004年和2005年,海峡两岸的大学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都在这里举行。古老的仁厚温公祠越来越得到政府及人们的重视,也逐步得到有效的修葺。

文化遗产集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一体,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更要遵循“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大力保護文化遗产,让围龙屋焕发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黄发有.客家漫步[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张卫东.客家文化[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陆元鼎,魏彦均.广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李秋香.中国村居[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5]肖平.客家人[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6]张应斌,谢癸卯.客家围龙屋的宗教与哲学[J].客家研究辑刊,1995(01).

[7]饶小军.族群社会与百年世居[J].建筑学报,2001(04).

[8]林忠礼,罗勇.客家与风水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04).

[9]余英.客家建筑文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01).

[10]肖承光,金晓润.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其文化渊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
建筑学园(4)
建筑学园(3)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建筑速写系列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